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8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53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的PlnA (Plantaricin A)诱导类植物乳杆菌L-XM1细菌素合成的功能及环境条件对其诱导效果的影响。【方法】制备类植物乳杆菌L-XM1 Bac?培养物, 用人工合成的PlnA对其进行诱导, 确定PlnA在类植物乳杆菌L-XM1细菌素合成中的作用, 并通过比较不同温度、pH以及NaCl浓度、乙醇浓度条件下PlnA的诱导活性, 研究环境条件对PlnA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温度及pH条件下, 自诱导肽PlnA的诱导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较高的培养温度及pH有利于其诱导活性的发挥。不同浓度的NaCl对PlnA的诱导活性影响不大。乙醇可以减弱PlnA的诱导活性, 高浓度的乙醇完全抑制PlnA的诱导活性。6%乙醇对细菌素合成的抑制可以被700 μg/L的PlnA消除, 含有8%乙醇的培养基中, 恢复细菌素的合成需要浓度高达1 000 μg/L的PlnA。【结论】环境条件可以影响诱导肽PlnA的诱导活性, 乙醇对细菌素合成的抑制可以通过增大PlnA的浓度消除。  相似文献   
92.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核桃楸皮多糖(JMPS),并利用色谱法对其进一步纯化得到四种均一多糖JMPS-1、JMPS-2a、JMPS-2b和JMPS-3,其分子量分别为227.9 k Da、28.6 k Da、23.1 k Da和12.7 k Da。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组分的单糖组成;利用红外光谱研究多糖组分的结构特征。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JMPS-1对SMMC-7721细胞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实验发现JMPS-1将SMMC-7721细胞的阻滞在G2/M期和S期。JMPS-1具有抗癌活性,可用作天然的抗癌物质。  相似文献   
93.
为解决P53蛋白难以进入细胞内部发挥治疗作用的瓶颈难题.将p53基因融合插入带有9个精氨酸作为穿膜肽的表达载体中表达融合蛋白CPPs-P53,并与没有穿膜肽的P53蛋白进行比较,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情况,MTT及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已成功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融合蛋白CPPs-P53和P53蛋白,且蛋白纯度均已达到90%以上;MTT检测表明,P53蛋白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融合蛋白CPPs-P53与之相比,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显著增强,细胞生长抑制率有明显的提升,并且细胞生长抑制率呈现剂量依赖性;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也表明P53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但与P53蛋白相比较,融合蛋白CPPs-P53诱导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凋亡率是P53蛋白的2~3倍.由此说明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方面,CPPs-P53比没有穿膜肽的P53蛋白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4.
目的 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MSHA菌苗小鼠体内抗癌效应的研究,验证该菌苗对多系小鼠瘤细胞的侵袭是否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预防性治疗研究时,先给阳性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B.C.G6 mg、预防治疗组小鼠注射PA-MSHA菌苗0.5 mL,再对全部小鼠均进行16A3及S180细胞株移植,25 ~ 30 d后统计小鼠的抗癌效应;治疗性疗效研究时,先给小鼠进行相应的瘤株移植,再随机分组进行B.C.G、PA-MSHA菌苗注射治疗,末次注射5~10 d后统计小鼠的抗癌效应.结果 B.C.G注射液对多系小鼠肿瘤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P<0.05)而PA-MSHA菌苗对小鼠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更加显著(P<0.01).结论 PA-MSHA菌苗能通过增强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活性改善自身的免疫状态而发挥其抗癌效应,从而预防和治疗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微生物脂肽作为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今后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不同生境分离获得多批海洋微生物,通过筛选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强的菌株,发酵、分离、纯化及鉴定其代谢产物,从3种芽胞杆菌中发现了6个新的抗菌脂肽,属于iturins和fengycin类化合物。芽胞杆菌的芽胞及脂肽可研发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新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RV)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55份人血清的抗CCP抗体,同时采用使用贝克曼库尔特Image800双光镜免疫浊度分析仪定量监测类风湿因子(RF),其中包括门诊及住院RA患者135例,非RA组170例,正常对照组来自本院的健康体检人员50例。结果:抗-CCP检测在RA组与非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RF检测在RA组与非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135例RA病人中,抗CCP抗体的阻性率为70.4%,在非RA病人中的阳性率为3.5%,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96.5%。RF的阳性率为63.7%,在非RA病人中的阳性率为14.1%,RF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7%、81.1%。联合应用抗CCP抗体与RF进行诊断,串联时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97.1%。并联时敏感性为74.8%,特异性为85.3%。结论:抗CCP抗体和RF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6月收治的10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地高辛0.125mg/d;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将地高辛用量改为O.0625mg/d,并予芪苈强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12服,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和比较两组心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8.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晚期与舒张早期充盈速度比(~E)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脑钠肽(B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O.05),且观察组CO、SV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发生洋地黄中毒3例,观察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并减少地高辛用量和洋地黄中毒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抗癌疫苗领域的整体情况以及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运用专利计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从专利申请量、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高被引专利等角度深入分析了抗癌疫苗专利的整体申请概况、重点技术领域和主要申请机构等情况.结果:研究发现抗癌疫苗的专利申请量从1993-2009年经历了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缓慢下降期,到2010年专利申请量又有所回升;专利申请总量最多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接下来是美国和中国;美国的公司/机构在抗癌疫苗领域的整体实力最强,其次是法国和日本;抗癌疫苗的研发主要涉及医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等领域,重点集中在医用配制品、微生物、酶、药物治疗活性等方面,其中关于疫苗生产、测试检测、载体、免疫刺激剂、野生型编码序列、肿瘤诊断等方面的专利比较多;抗癌疫苗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经历了萌芽期、增长期、瓶颈期.结论:抗癌疫苗领域虽遭遇技术瓶颈,但整体发展迅速,美国在该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专利优势,中国在抗癌疫苗研发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9.
目的:酵母表达体系制备重组人胰岛素的工艺中,转肽反应属于酶促半合成反应,过程复杂,成本高昂,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反应效率,降低反应成本。方法:通过优化转肽反应中胰蛋白酶和双保护苏氨酸(Thr(But)OBut)的比例,寻找有利的反应条件,为进一步的条件确定奠定基础;从提高转肽反应物的反应效率出发,调整工艺顺序,将一步转肽反应调整为两步转肽反应;以胰蛋白酶和双保护苏氨酸两种反应物,进行综合成本分析比较;同时采用药典方法测定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重组人胰岛素,进行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实验研究,一步转肽反应的收率最高可以达到74%,而两步转肽收率的收率最高可以达到90%;两步转肽反应相比一步转肽反应,酶量减少70%,双保护苏氨酸的使用量降低62.5%,同时提高了转肽反应中胰岛素原的反应浓度,达到12.5 mM,有着进一步开发的潜质;生物活性测定两种工艺生产的重组人胰岛素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两步转肽反应对比一步转肽反应,提高了反应效率,产物的纯度较高,降低了反应的成本,有利于提高国产胰岛素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0.
浅议瘤背石磺酶解多肽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海洋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肽类化合物在人体降血压、抗氧化、抗肿瘤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述近些年来贝类酶解多肽研发的基础上,论述了瘤背石磺酶解多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