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13种沙生植物的纤维长和导管分子长度进行了测定分析, 二者的径向变异规律呈现上升,下降, 波动或恒定不变趋势。所选树种的平均纤维长度小于900 μm,属于较短纤维。所选树种的纤维长度和导管分子长度除沙冬青年轮内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树种间及树种年轮间的差异极其显著。对沙生植物的解剖特征的定量研究可以看出,所选树种的次生木质部特征体现了对沙漠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较短,孔径较窄导管以单管孔或复管孔形态出现,纹孔较小使干旱区沙生植物具有较大的水分运输能力,也是水分安全传导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42.
朱凯琳  李嘉宝  陈昕 《植物研究》2022,42(2):174-183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四川省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内7种花楸属(Sorbus)植物的叶解剖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结构特征与生境的相关性。结果显示:7种植物的叶片均为典型的背腹叶;叶片厚度介于108.16~208.21 μm,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表皮厚度均大于下表皮厚度,且复叶物种的下表皮细胞均有乳突;栅栏组织由1~2层细胞构成,仅多对西康花楸(S. prattii var. aestivalis)的栅海比(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厚度比)为1.93,其余6种植物的栅海比均小于1;中脉维管束均呈心型,为典型的外韧型维管束,种间中脉突起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解剖结构中,上、下表皮可塑性最大,在生境中具有较强的潜在适应能力;中脉可塑性最小,整体结构较为稳定。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中脉组织是7种植物中种间差异最大的解剖结构。叶解剖结构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紧密度与年降水量、最暖季降水和海拔正相关(P<0.05),与季节性温差负相关(P<0.05);中脉直径和突起度与季节性温差呈正相关(P<0.01),与年降水量、最暖季降水和海拔正相关负相关(P<0.05)。叶解剖结构性状的适应性变化,体现了7种花楸属植物在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究北苍术叶片功能性状对科尔沁沙地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方法】选择4个种源地北苍术半野生种子通过同质园实验育苗移栽于奈曼旗中(蒙)药材科研基地,以3年生北苍术叶片为材料,研究北苍术叶片结构与功能特性对科尔沁沙地的响应与适应规律。【结果】扎鲁特旗种源北苍术下部叶叶裂程度较明显,叶片革质化;北苍术叶上表皮细胞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变异系数与可塑性指数均较大,围场县种源北苍术叶片上表皮细胞厚度、扎鲁特旗种源北苍术叶片下表皮细胞厚度显著高于其他种源,栅海比、组织结构紧密度较大;阿荣旗、扎鲁特旗种源地北苍术叶片上表皮气孔数量较多,喀喇沁旗种源上表皮气孔数量极少、气孔密度较小,喀喇沁旗种源叶片下表皮气孔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种源地;围场县、扎鲁特旗种源地北苍术叶片光合能力较强。【结论】围场县、扎鲁特旗种源地的北苍术对科尔沁沙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4.
雪豹(Panthera uncia)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旗舰物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雪豹保护遗传学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显著推动了雪豹保护遗传学研究。本文综述了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在雪豹物种鉴定、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等研究中的应用,雪豹的系统发生地位、系统地理格局和种群遗传结构及其亚种争议、演化历史、适应性演化和基因组特征等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雪豹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雪豹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制定。  相似文献   
45.
李可昕  胡宏  赵慧敏 《生态学报》2022,42(24):10164-10179
21世纪以来都市圈快速扩张对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基于动态演进视角的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解析备受关注。以南京都市圈为例,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尺度,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解析2000—2019年近20年来都市圈社会-生态系统的交互适应循环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系统的差异化应激响应机制。研究表明南京都市圈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经历了3个适应循环周期,现处于新一轮的适应性循环阶段,系统适应性呈上升趋势,但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尚未取得协调。都市圈内各城市的社会-生态系统演进类型有所不同,可分为稳定增长型、波动增长型、不均衡发展型和生态危机型四类。未来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策略,确保都市圈整体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46.
广西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仕训  骆文华  唐文秀  王燕  陈泓   《广西植物》2006,26(4):429-433
从迁地保护的内容、适应性、有效性等方面对桂林植物园迁地保护稀有濒危植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迁地保护的稀有濒危植物科学性强,96%以上的物种有科学记录,除了银杏等少数几个种属于“保护性收集”外,其它都是“具有保护意义的收集”;75%的种适应或基本适应迁移地的环境,原分布于广西的种明显比分布于广西区外的种适应性更强。按照最小存活种群的标准,该园有73种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有效。  相似文献   
47.
适应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为应对某种环境所演化出的特定表型性状.在高海拔环境条件下,氧气成为影响生物生存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世居高原的生物(牦牛)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生物体演化出适应于高海拔低氧的适应性性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反刍家畜(绵羊、山羊、牛)在短期内(约3000~5000年)同样适应了高海拔低氧环境,并形成适应性性状.本文综述了反刍家畜高海拔低氧适应性的性状以及各性状的鉴定方法,比较了传统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通量鉴定方法,并展望了精准适应性表型鉴定方法下的高海拔低氧适应性性状遗传机制解析,以期为未来高海拔地区品种改良和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
章誉兴  吴宏  于黎 《遗传》2021,(2):118-133
哺乳动物类群呈现出的丰富毛色是引人注目的一种生物现象,是研究和理解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理想模型之一.哺乳动物的毛色多态在躲避天敌、捕食、求偶及抵御紫外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哺乳动物毛发的色素化过程由体内黑色素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所决定.黑色素的形成过程复杂,包括黑素细胞的分化、成熟,黑素体等细胞器的形态发生及黑色素...  相似文献   
49.
为揭示横断山脉亚高山带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选取该地区8个样地的高山栎叶片和生长基质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C、N、P含量及其比例特征,并对生长限制性元素进行判断,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模型拟合判断高山栎叶片所处状态。结果表明8个样地土壤C、N、P质量分数分别为38.86~70.19、3.54~9.46、0.61~2.05 g·kg-1,土壤ω(C)∶ω(N)为5.65~16.07,ω(C):ω(P)为36.98~74.42,ω(N)∶ω(P)为4.41~12.90,均值分别为9.48、51.79和6.54。叶片C、N、P质量分数分别为428.31~473.86、21.22~31.68、2.21~3.68 g·kg-1,叶片ω(C)∶ω(N)、ω(C)∶ω(P)和ω(N)∶ω(P)分别为14.16~22.46,121.41~215.86和6.99~12.84,均值分别为17.36、164.39和9.68。叶片N、P含量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各样地中叶N与土壤P、叶N与土壤ω(C)∶ω(N)、叶ω(C)∶ω(P)与土壤...  相似文献   
50.
光周期和温度对中缅树()产热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低温短光照诱导中缅树()体重增加、体温降低、产热能力增强,静止代谢率增加的速度和比例高于非颤抖性产热;低温短光照刺激肝脏线粒体蛋白质量、线粒体氧化能力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短光照也刺激褐色脂肪组织总蛋白和线粒体蛋白量、线粒体状态IV呼吸、细胞色素C氧化酶、α-磷酸甘油氧化酶及T45'-脱碘酶活性显著提高.低温和短光照促使血清T3浓度增加、T4浓度不变.结果表明,中缅树()的适应性产热特征不仅受到低温的显著影响,而且光周期也参与了适应性产热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