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头癣是一种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头癣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或永久性秃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明确头癣发病机制意义重大。目前头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尚无系统的相关研究综述。该文针对头癣发病机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镜下真菌-头发形态学变化、头癣与蛋白酶、头癣与宿主免疫等方面详细介绍最新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2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剑蕨属(Loxogramme)14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和表面纹饰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剑蕨属的孢子具有单裂缝和三裂缝两种类型,个别物种具有中间过渡类型。剑蕨属的孢子纹饰为蠕虫状或浅波纹状。经比较发现,具三裂缝孢子的物种通常植株较小,而具单裂缝的种类则通常植株较大。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三裂缝孢子为原始类型,单裂缝孢子为进化类型,因而从孢子形态特征的角度支持剑蕨属为水龙骨科基部类群。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明确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感觉器种类、分布及形态特征。[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及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六斑月瓢虫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长度与宽度显著大于梗节长度与宽度;鞭节分为9个亚节,末端3节横向膨大呈锤状。雌雄成虫触角上共有8种感觉器:刺形感觉器(SC)、毛形感觉器(ST)、锥形感觉器(SB)、腔形感觉器(CaS)、钟形感觉器(CS)、哑铃形感觉器(DS)、香肠形感觉器(SS)及B?hm氏鬃毛感觉器(BB)。以毛形感觉器和刺形感觉器分布最广,遍布触角;B?hm氏鬃毛仅存在于触角柄节与梗节;触角鞭节第9亚节顶端密布7种触角感觉器。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长度、触角感觉器类型及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 六斑月瓢虫成虫触角上共有8种感觉器,其触角可能具有感知机械刺激、识别化学信息素及感受温湿度变化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六斑月瓢虫触角与其行为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4.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26.
紫彩血蛤鳃的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紫彩血蛤(Nuttalliaolivacea)的鳃上皮细胞核多为椭圆形,核内染色体呈丝状;结缔组织细胞的核多为圆形,部分核内有块状Feulgen阳性颗粒,RNA在鳃丝上皮细胞最丰富,有的形成直径0.52μm的颗粒,结缔组织和鳃丝上皮细胞内均有直径0.63μm左右的PAS阳性颗粒,吞噬细胞呈极强的ANAE阳性,鳃丝上皮细胞呈较弱的阳性。ACP和AKP在吞噬细胞和外缘上皮细胞中的活性较强,其它部位较弱  相似文献   
27.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细微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鳍篮子鱼食道黏膜为纵行黏膜褶皱,在褶皱上形成"V"字型次级褶皱,黏膜上皮表面具有许多分泌孔及较多腺体导管的开口,上皮细胞扁平,似鳞片状,连接紧密。胃黏膜褶皱呈绳状纵向排列,黏膜上皮表面有许多沟回,细胞之间有较多的胃小凹,在上皮表面可见有乳头状突起,未见有微绒毛;上皮细胞为五边形或六边形,无细胞间隙。肠黏膜分布着密集排列的肠绒毛,绒毛呈拇指状或扁平状,黏膜上皮表面呈脑回状,分布有许多分泌颗粒,细胞游离面分布着丰富的微绒毛,细胞为多边形、圆形、不规则形,有细胞间隙。幽门盲囊黏膜上皮的结构与肠道相似。本文探讨了黏膜上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条形柄锈菌夏孢子在寄主植物-小麦叶表和非寄主植物-水稻叶表以及小麦穗部和茎秆上的萌发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夏孢子在小麦叶片体表萌发产生芽管后,可依次分化形成气孔下囊、初生菌丝与吸器母细胞;在小麦颖片、稃片及茎秆部位表面,同样可观察到病菌在体外分化形成吸器母细胞;并且在水稻叶片上也观察到病菌侵染结构存在体外分化现象。经荧光染色发现,条形柄锈菌在体外与在小麦组织中形成的侵染结构没有明显的差别。观察结果可为条形柄锈菌侵染结构的离体诱导与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9.
牛奶子花粉形态特征与生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丽  韩榕 《植物研究》2010,30(1):8-11
采用两种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制备牛奶子花粉,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经自然干燥法制样,牛奶子花粉外观变形严重;采用固定—脱水制样,花粉外形保持良好,牛奶子花粉近球形,极面观钝三角圆形,具3沟,表面具脑纹状雕纹。采用I2-KI染色法测定牛奶子花粉开花后不同时间的生活力,结果表明:牛奶子花粉生活力在开花初较高,并在开花后36h内维持在80%以上,之后迅速下降,但在花期末仍有部分花粉具有生活力。  相似文献   
30.
为开发快速、敏感的生物标记物以监测海洋贝类生物中是否存在农药,我们检测了双壳动物紫贻贝长期暴露在亚致死剂量的丙体六氯环乙烷(林丹,γ-HCH)和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三氮苯(阿特拉津)下的组织学变化。紫贻贝容易积累环境中的杀虫剂,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农药的生物积累与组织病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利用GC/MSD分析法定期对贻贝和水样中的林丹与阿特拉津含量进行测定。将贻贝在实验室中培养21天,以使其代谢适应于带有水质控制的封闭式不间断流动系统。随后,30只贝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林丹(0.9 mg/L)或阿特拉津(3.583 mg/L)溶液中56天。实验期间,控制重要的参数,比如温度和盐度分别控制在18℃和34‰。在处理28天和56天后取样,检测组织学损坏及吸收的农药量。暴露的紫贻贝每克干重分别能聚集约304.8-372.0μg/g林丹和83.3-137.4μg/g阿特拉津。组织学改变高度集中在鳃的上皮和外套膜组织;上皮与相邻的组织形成分离状态。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抗性机制的激活使紫贻贝能在亚致死压力下存活。组织病理效应范围从浸润反应到以血淋巴细胞出现间质细胞反应为特征。因此,在农药聚集部位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是敏感的,并与农药的生物积累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些改变可能作为农药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