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1.
目的:检测人质子感知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2A (G2A)和卵巢癌G蛋白偶联受体1(OGR1)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选取31例HPH患者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组(HPH组),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65.19 ±5.86)岁。同时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诊断标准和呼吸衰竭诊断标准,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NC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63.47 ±6.16)岁。心脏彩超计算HPH组肺动脉压力、进行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测,采集外周血检测G2A、OGR1基因mRNA表达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HPH组PaCO2较NC组明显增高(P<0.05),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o%)和1 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明显低于NC组(P<0.05)。HPH组外周血中G2A mRNA及TNF-α含量明显高于NC组(P<0.05)。OGR1 mRNA与NC组无差别。HPH组G2A mRNA及TNF-α表达与肺动脉压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外周血细胞中质子感知受体G2A表达增加,TNF-α水平增加,G2A的表达和TNF-α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县级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感知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县级公立医院员工进行现场调查,利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员工薪酬水平感知受到个体的工作年限、岗位类别、职称、是否在编、每周工作时间和医院的级别6个因素的影响。薪酬水平满意度受到个体的工作年限、科室类别、每周工作时间和医院级别4个因素的影响。结论 县级公立医院员工薪酬水平感知和满意度偏低。完善员工的职称晋升机制,完善薪酬设计,建立向临床一线超负荷工作者倾斜、体现岗位价值的薪酬政策,实现同工同酬是提高员工薪酬水平感知和满意度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23.
Rcs双组分调节系统对细菌环境应答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荚膜异多糖酸合成调节(Regulator of Capsule Synthesis,Rcs)系统是存在于许多肠杆菌科细菌中非典型的双组分调节系统,由3种核心蛋白(跨膜感应激酶RcsC、跨膜蛋白RcsD和响应调节剂RcsB)及多种辅助蛋白共同构成.Rcs系统能整合环境信号、调节基因表达并改变细菌的生理行为.近年来,对细菌... 相似文献
24.
人-水关系研究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领域。识别黄河下游农户对人-水关系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对黄河下游因人施策开展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政策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但已有研究多从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等某一种或几种关系开展居民感知调查及归因,忽视了人-水关系之间结构化的相互影响机制。基于对黄河下游山东省10个县的农户发放的1651份问卷,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后,最终引入水资源与生态关系、水文化与旅游关系、居住地生态功能、河口湿地功能、文化旅游功能五个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农户对水资源与生态关系的认识正向影响其对居住地生态功能和河口湿地功能的评估,农户对水文化与旅游关系的认识正向影响其对居住地生态功能、河口湿地功能和文化旅游功能的评估。研究结果通过基于农户感知刻画人-水关系结构,揭示人-水系统功能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为黄河下游地区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5.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交接的社会-生态脆弱区,科学评估其生境服务,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境服务评估中将社会和生态视角进行整合,有利于制订具有接受度和包容性的保护与管理策略。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构建“生境质量-生境感知”的生境服务评估框架,综合InVEST模型和SolVES模型开展评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境质量和生境感知的耦合协调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协调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生境服务分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呈“西高东低”格局;生境感知空间分布则多临近水系呈“条带状”格局。(2)生境质量与生境感知的耦合协调程度为轻度失调,且失调单元较多。(3)社会经济因素为耦合协调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多与景观格局因素共同作用。(4)基于生境质量和生境感知的匹配与耦合协调关系,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大类、12小类生境服务区,以进行针对性保护与管理。研究结果可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境综合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引入景观感知敏感度模型中的可视范围、最佳观赏距离、最佳观赏方位等视域感知影响因子,和景观类型、资源价值等生态感知影响因子,并增加地形坡度和起伏度因子,建立了生态旅游地观光线路选址综合权重计算模型,用于观光线路的自动选址。以武安国家地质公园奇峡谷景区为例,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实现了景区旅游观光最佳线路自动选址;通过景区野外考察,并综合考虑其它修正因子,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专家修正,获得了一条旅游者景观感知较好且容易实施的观光线路。观光线路自动选址为微观尺度下的生态旅游地规划、景观设计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为景区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7.
背景噪声对人感知声音时间信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声音时间信息的分辨在人和动物感知声音信息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在自然声环境中,声音信息总处于一定的噪声背景下.文章以间隔探测阈值为指标测定了人对纯音和噪声的间隔探测阈值,以及持续噪声背景对间隔探测阈值的影响.声音信号采用1000~10000 Hz的纯音信号和白噪声信号,声音强度为70 dB SPL.背景噪声为持续白噪声,强度分别为45、55、65 dB SPL.结果表明,对纯音信号,随着背景噪声强度增加,间隔探测阈值有升高的趋势.对噪声信号来说,45、55 dB SPL的背景噪声对噪声信号的间隔探测阈值无显著影响,但65 dB SPL的背景噪声使间隔探测阈值显著升高.研究结果提示,背景噪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对声音时间信息的感知,影响的程度与背景噪声的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28.
近期对果蝇双载蛋白(amphiphysin)BAR结构域晶体结构的报道,使得BAR结构域研究成为热点。虽然在序列水平上保守性较低,但双载蛋白的BAR结构域与Arfaptin 2的GTP酶结合结构域在结构上极为相似。通过对两种蛋白质的BAR结构域同源序列进行检索分析,发现了大量含BAR结构域相关蛋白质。研究发现,BAR结构域蛋白质多数都参与细胞内物质转运及胞吞作用;BAR结构域不仅可以通过其二聚化基元感知和诱导膜的弯曲,而且某些蛋白质的BAR结构域还具有与小GTP酶结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29.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加剧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脆弱性,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气候变化对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农业人口的影响尤为显著,更好地理解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适应过程对于制定有效的适应政策非常重要.公众感知作为理解人文响应行动的基础,已为探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适应过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基于国内外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在分析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系统总结农户面临的主要适应障碍的基础上,梳理了农户的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关系,阐释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认知要素,介绍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关系分析框架,提出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关系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0.
牧民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感知——以甘南牧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地处青藏高原的甘南牧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响应影响着牧区的生态安全.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甘南牧区的97户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和半农半牧区牧户两组,就牧民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对环境变化原因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牧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非常明确,但在生产中却较少真正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20a前相比,85%的牧户认为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纯牧区牧户的感受更为深刻;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超过40%的牧户认为是超载过牧,其次是破坏植被(22.68%)和气候变化(18.56%).两组牧户对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认识具有一定差别,纯牧区牧户认为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及气候变化,半农半牧区牧户认为是过度放牧与破坏植被、滥垦土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