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2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口蹄疫病毒A/AKT/58株基因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的体内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两种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DTA/FMDV和pCA/FMDV,利用体外转录和体内转录方法制备感染性病毒,并对其抗原性,乳鼠毒力(LD50)和病毒生长动力学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为了鉴别野毒与重组病毒,利用融合PCR技术在两种全长cDNA基因组内分别引入了几个点突变(pTA/FMDV;T1029G,pCA/FMDV:A174G,A308G,T1029G)作为遗传标记。结果表明,两种重组病毒对3日龄乳鼠均表现致病性。但是由pTA/FMDV合成的感染性体外转录本RNA的毒力较弱(10^-6);而与pCT7RNAP质粒共转染的pCA/FMDV体内拯救病毒的毒力较强(10^-7.5),并在BHK-21细胞上表现出与野毒相似的生长特性。这一结果表明,在FMDV的拯救过程中,以pCT7RNAP为基础的体内拯救系统相比体外转录方法更为简便、实用。该系统为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深入研究FMDV的分子致病机制及其准种特性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2.
为了研制口蹄疫抗原表位突变标记疫苗,本研究以含有Asia 1型口蹄疫病毒(FMDV)c DNA全长的感染性克隆p Asia 1-FMDV作为骨架,将3D蛋白中第27位氨基酸的H和31位的氨基酸N分别突变成Y和R,从而突变3D蛋白的一个抗原表位,将构建的带有突变表位的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成功拯救出一株突变FMDV。经比较后发现,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毒株相似。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抗重组病毒的血清与亲本病毒有良好的反应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病毒诱导的抗体能与突变的表位合成肽反应而不与野生型病毒的表位合成肽发生反应,从而区分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综上所述,这株抗原表位突变FMDV有望作为口蹄疫标记疫苗候株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63.
感染性分子克隆是研究病毒复制和致病机制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应用PCR诱变技术解决了外源片段易于自连的难题,成功将2个PCV2SD1株全基因组(DQ346683)头尾相接插入到真核生物表达载体pSK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重组质粒pSK-2PCV2;另外课题组成功构建含单个PCV2全基因组的pSK-PCV2和自身环化质粒ds-PCV2。将所得3种质粒分别转染无PCV污染的PK-15细胞系,经10次连续传代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显示三者均在细胞核中聚集大量的病毒抗原;经RT-PCR检测都有PCV2特异性基因转录;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约为17~20nm的典型PCV2病毒粒子;经测序鉴定所拯救出的病毒与亲本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100%。拯救出的PCV2与亲本病毒具有相同的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应用PCR诱变技术成功构建PCV2双拷贝感染性克隆,并经体外拯救证实其具有感染性,为进行PCV2分子特性及致病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为了构建人5型腺病毒(HAdV-5)的感染性克隆,我们使用了Gibson DNA组装技术。设计1对引物用于扩增质粒骨架(包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质粒的复制起点,KAN-ORI),在引物的5'端添加HAdV-5基因组末端序列(约30NT)和Pac I位点,以携带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pShuttle-CMV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得到KAN-ORI片段,该片段的两端均含有约30bp的HAdV-5基因组序列。将KAN-ORI片段与利用野毒扩增纯化的HAdV-5基因组混合,进行Gibson DNA组装反应;反应产物直接转化E.coli感受态细胞,涂布含卡那霉素的LB琼脂平板。挑取菌落,提取质粒,命名为pKAd5。限制性酶切鉴定的结果显示,所鉴定的质粒均含有完整的HAdV-5基因组。使用PacⅠ酶切线性化pKAd5,利用脂质体转染293细胞,转染4d后单层细胞出现病毒噬斑。拯救的病毒能够在HEp-2细胞扩增;电子显微镜观察呈现典型的腺病毒形态;提取病毒DNA,酶切鉴定的结果与预期的HAdV-5基因组相同,证实HAdV-5得到成功拯救。上述研究结果说明使用Gibson DNA组装技术构建HAdV-5感染性克隆简便易行,为其他DNA病毒基因组的克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5.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新现感染性病原体的检测与鉴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新现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暴发流行再次提示研发病原体的快速和应需检测方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6.
J亚群白血病病毒NX0101株感染性克隆化病毒的构建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PCR方法分3段扩增出J亚群白血病病毒NX0 10 1株的前病毒cDNA ,PCR产物经克隆后顺次连接,获得一个含有完整ALV J前病毒cDNA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ALV J NX。将此质粒DNA纯化后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以针对ALV J的单克隆抗体JE9对转染后的细胞作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证明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测定原始野毒和分子克隆化病毒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 ) ,分别人工接种1日龄商品代肉鸡并隔离饲养17周。接种野毒组死亡率为2 6 % ,髓细胞瘤发病率为2 4 %。接种分子克隆化病毒组死亡率为2 2 % ,髓细胞瘤发病率为2 2 %。结果表明,克隆化病毒具有天然病毒的致病性并对肉用型鸡表现致瘤性 相似文献
67.
68.
表达O型口蹄疫病毒保护性抗原表位重组PRRSV的构建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疫苗的感染性分子克隆(rHuN4-F112)作为载体,将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的421~480nt(141~160aa)和598~639nt(200~213aa)两优势保护性抗原表位串联成的目的基因,通过突变PCR的方法插入Nsp2中的508~532位缺失区域,经体外转录后转染至BHK-21细胞中培养36 h,将上清接种至MARC-145细胞中培养,并在MARC-145细胞中连续传代,拯救重组病毒。经RT-PCR扩增,MluⅠ酶切及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插入的外源基因及人为突变的MluⅠ分子标记都正确,说明重组病毒拯救成功,且该重组病毒能够在MARC-145细胞中稳定传代,将此重组病毒命名为rPRRSV-F112-O/VP1ep。rPRRSV-F112-O/VP1ep能够在MARC-145细胞上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在该病毒中成功获得了表达。经过生物学特性分析,该病毒的TCID50=-log10-6.75/0.1 mL,且在MARC-145细胞中整体生长速度与其亲本病毒rHuN4-F112(△508-532)相似,但明显高于rHuN4-F112病毒。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感染性腹泻,观察微生态制剂对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均来自青岛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其中A组患者(80例)单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0 g/次,3次/d,口服)治疗;B组患者(20例)单用利福昔明片(0.2 g/次,4次/d,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配对设计方法,治疗前进行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包括单个症状(腹痛、腹胀、腹泻频率、大便性状)的评分和上述症状的总评分。治疗3 d后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再次进行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并判断疗效以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5%和8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后患者腹胀、腹泻频率、大便性状的症状评分和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感染性腹泻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腹胀、腹泻频率、大便性状等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70.
猪Ⅱ型圆环病毒全基因组的克隆及感染性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设计合成一对扩增猪Ⅱ型圆环病毒(PCV2)全基因组的特异性引物,从3份患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的死亡仔猪病料中,PCR扩增和克隆了3株PCV2全基因组序列。将所测序列与已公布的PCV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测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94%,与其它毒株的同源性较高,达951%以上;ORF1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78%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大于98%;ORF2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90%~98%不等,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87%~991%。进化树分析表明各分离毒株在进化上存在地域上的相关性。将克隆到的PCV2基因组环化后,脂质体介导转染PK15细胞,盲传3代。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克隆到的基因组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