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6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75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分析预防接种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aenic purpura,ITP)的发病特征,评价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深圳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系统,收集2009-2012年15例预防接种后ITP病例,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接种疫苗后ITP好发于≤2岁儿童,其中<1岁占66.67%,1~2岁占33.33%;男女性别比为1.14∶1.接种后≤1d发生2例,≥15 d发生3例,接种至发生的最短时间间隔为数小时,最长22 d.在报告预防接种后ITP病例中,涉及8种疫苗.其中乙型肝炎疫苗5例,占33.33%,发生率1.69/100万剂;其次是全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3例,占20%,发生率为3.84/106;麻疹-风疹联合疫苗2例,占13.33%,发生率3.50/106.接种第1剂后发生的4例,占26.67%;接种第2剂后发生的5例,占33.33%.15例ITP中,最终判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10例,占66.67%;偶合症5例,占33.33%.2009-2012年各类疫苗预防接种后ITP报告发生率在0.25/106 ~3.84/106.结论 深圳市2009-2012年各类疫苗预防接种后ITP报告发生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预期发生率,应加强监测,并且对严重AEFI须建立规范的救治方案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2.
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情况,分析AEFI发生的原因,为改进疫苗质量和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荔湾区各预防接种门诊报告的AEFI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荔湾区开展预防接种的疫苗共82种(不同厂家和剂型),其中22种疫苗报告AEFI157例。接种共352723剂次,发生率为44.51/10万,其中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7.50/10万(占61.78%)、15.88/10万(占35.67%)、11.34/10万(占2.55%)。157例AEFI病例中,0~1岁儿童112例(占71.34%),0-7岁儿童156例(占99.36%)。AEFI发生率居前的疫苗为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白破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报告发生率分别为253.32/10万、203.94/10万、190.28/10万。结论广州市荔湾区2012年AEFI监测具有较高的覆盖性和灵敏度。荔湾区2012年AEFI以一般反应为主,未发生严重异常反应。加强宣传、加强培训、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酵母表达体系制备重组人胰岛素的工艺中,转肽反应属于酶促半合成反应,过程复杂,成本高昂,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反应效率,降低反应成本。方法:通过优化转肽反应中胰蛋白酶和双保护苏氨酸(Thr(But)OBut)的比例,寻找有利的反应条件,为进一步的条件确定奠定基础;从提高转肽反应物的反应效率出发,调整工艺顺序,将一步转肽反应调整为两步转肽反应;以胰蛋白酶和双保护苏氨酸两种反应物,进行综合成本分析比较;同时采用药典方法测定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重组人胰岛素,进行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实验研究,一步转肽反应的收率最高可以达到74%,而两步转肽收率的收率最高可以达到90%;两步转肽反应相比一步转肽反应,酶量减少70%,双保护苏氨酸的使用量降低62.5%,同时提高了转肽反应中胰岛素原的反应浓度,达到12.5 mM,有着进一步开发的潜质;生物活性测定两种工艺生产的重组人胰岛素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两步转肽反应对比一步转肽反应,提高了反应效率,产物的纯度较高,降低了反应的成本,有利于提高国产胰岛素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下肢手术使用止血带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我院行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即右美托咪定组(dexmedetomidine,D组)和对照组(control,C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D组于上止血带前15 min,用微量泵给予Dex负荷量0.8μg/g,10 min静脉泵入,之后输注速度设定为0.4 μg· kg-1·h-1,直至止血带放气;C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用药方法同D组.记录两组药物给负荷量之前(T0)、止血带充气前(T1)、止血带充气后15 rain(T2)、止血带充气后30 min(T3)、止血带充气后45 min(T4)、止血带充气后60 min(T5)及止血带放气后5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率及所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量.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的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给予负荷量后,T2~T5各时点MAP均较T1显著升高(P<0.05),而T6时MAP下降,与T1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4~T6各时点HR均较T1显著升高(P<0.05),各时点SPO2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T6各时点MAP和HR均较T1显著升高(P<0.05),各时点SPO2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4和T6各时点D组患者的MAP具显著低于C组(P<0.05),T1~T6各时点HR均显著低于C组(P<0.05).D组T1时HR显著低于TO时(P<0.05).C组和D组患者高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0%,C组明显高于D组(P<0.01).两组患者尼卡地平和阿托品的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麻黄碱的用量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应用艾司洛尔处理.结论:Dex可减少下肢手术使用止血带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高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5.
核黄素提取过程中,结晶液分离后会产生大量的母液。母液中包含一定量的核黄素,其中一部分是溶解状态的核黄素,另一部分是不溶解的微小晶体。分离过程中无法将这两部分核黄素收回,造成收率偏低。通过在母液中加入连二亚硫酸钠,将母液中可溶态和结晶态的核黄素进行沉降,沉降后进行精制分离,最终得到核黄素产品,可以提高核黄素提取的收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hs-CRP)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4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hs-CRP含量,比较各组间指标的水平差异。结果:AMI、UAP和SAP组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各组浓度比较,从高到低排序为:AMI组、UAP组、SAP组。结论:hs-CRP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是预测和评价冠心病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本文在溶度积规则,沉淀生成,沉淀溶解,沉淀转化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沉淀反应在冶金和医学方面应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究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 BNP)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分析其对DHF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DHF患者52例为研究组,同时选择50例心脏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NT-Pro BNP及CRP水平,对比组间差异及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T-Pro BNP、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清NT-Pro BNP、CRP降低,治疗前后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F患者血清NT-Pro BNP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临床可采用血清NT-Pro BNP和CRP作为DHF病情变化及临床疗效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对小儿麻醉后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影响。方法:收集我院60例ASAⅠ级拟行全麻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给予2%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B组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C组3%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检测三组患儿苏醒时间、术后情况,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_3、C_4水平。结果:A组、B组自主呼吸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较C组相比时间明显较短(P0.05);但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比,B组与C组术后肌钙蛋白I、CRP水平较低,C_3、C_4水平较高(P0.05),但B组与C组血清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是诱导小儿全身麻醉中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口服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1-甲基环丙烯和9-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已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灯盏细辛口服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及MCP-1及MMP-9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MCP-1、MMP-9及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MCP-1、MMP-9及C-反应蛋白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灯盏细辛口服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这可能与其降低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MMP-9和MCP-1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