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6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寻找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用新分离出的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flavoviride(Mf82)菌株与实验室保存的黄绿绿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3种菌种9个菌株作对比,测定了它们对褐飞虱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Mf82菌株对褐飞虱成虫的毒力最高,以1.0×108个孢子/mL的孢子液喷雾接种到褐飞虱成虫体表上,累积死亡率高达81.7%,LT50为4.6d,致病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受测菌株。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并研究了其对褐飞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随着黄绿绿僵菌浓度的增加,褐飞虱的累计死亡率增加,在浓度为1,048个孢子/mm2时,累计死亡率达到85.0%。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所建模型均顺利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由模型估计出了该剂型对褐飞虱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在接种后第7天和第9天,LC50值分别为2.1×103、9.9×102个孢子/mm2,LC90分别为7.8×104、3.7×104个孢子/mm2。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的致死时间与对数剂量相关,供试菌剂LT50值随着对数剂量的增加而递减,对数剂量由7.0增加到8.0时,LT50由8.9d降为5.7d。可见该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具有较强的毒力,在褐飞虱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对醋酸氯己定与乙醇的协同杀菌效果进行了实验室研究。研究发现,0.1%醋酸氯己定与75%乙醇混合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黑曲霉均呈现出显著的协同杀菌作用。结果表明,醋酸氯己定与乙醇具有良好的协同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93.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对艾叶提取物的杀菌效果进行实验室研究。研究发现,艾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胞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黑曲霉均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通过模拟现场试验,艾叶提取物有显著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94.
初始pH值对碱性和酸性水稻土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超  曲东  刘浩 《生态学报》2014,34(4):933-942
酸碱度(pH值)是水稻土铁还原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模拟水稻土淹水厌氧培养,以Al2(SO4)3和Na2CO3溶液分别调节碱性和酸性水稻土pH值至强酸性(pH值5.0)、酸性(pH值5.0—6.5)、中性(pH值6.5—7.5)、碱性(pH值7.5—8.5)、强碱性(pH值8.5),以此来研究5种初始pH值对水稻土泥浆铁还原过程的影响;通过微生物群落厌氧培养研究了2种水稻土菌悬液在6种pH值条件下的铁还原能力差异。结果表明,碱性水稻土铁还原潜势(a)、最大铁还原速率(V max)随初始pH值的降低而下降,而达到最大铁还原速率所需的时间(T Vmax)则延长。提高酸性水稻土初始pH值使铁还原V max增加而T Vmax缩短,但土壤中无定形氧化铁均能还原,初始pH值与V max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碱性和酸性水稻土的土壤菌悬液在试验pH值范围内厌氧培养,其铁还原能力在培养初期差异不显著,但培养后期的差异明显,且最终都能把培养液中氧化铁完全还原。随着初始pH值升高T Vmax延长,V max则降低,且均显著负相关,但碱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V max在pH值6.00时最大。初始pH值和土壤类型对水稻土铁还原过程具有显著影响,且对土壤菌悬液微生物群的铁还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5.
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乳悬剂对甘蓝上桃蚜的田间控制效果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利用液-酵法生产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SG8702菌株的分生孢子粉,配制成含孢量为10^10个.ml^-1的孢子乳悬剂Ⅰ,在此基础上按1%(W/V)的比例舔加10%砒虫琳可湿性扮剂而得孢子乳悬剂Ⅱ.于2001年7月对两种孢子乳悬剂在云南昆明进行了自然条件下甘蓝上桃蚜(Myzus persicae)的田间小区(5.5m×4.8m)药效试验,各3个浓度(含孢量分别为10^7、10^6及10^5个·ml^-1常规喷雾处理,重复设清水喷雾对照,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在喷菌后连续28d的田间蚜虫密度定期抽样调查中,乳悬剂Ⅱ的1000倍稀释液喷雾有效抑制了蚜虫数量增长,喷后策7—28天防效始终在90%以上.乳悬剂Ⅰ的相同稀释液喷雾对桃蚜的控制略逊于乳悬剂Ⅱ,但喷后第7天的相对防效也达到85%,此后维持防效70%以上达两周,策24天和28天才分别降至64.4%和52.6%.用含孢量10^6和10^5个·ml^-1的菌液喷雾,乳悬剂Ⅰ仍表现出明显的控蚜效果,而舔加微量砒虫琳的乳悬剂Ⅱ的控蚜效果总是优于同一浓度下的乳悬剂Ⅰ,昆明地区夏季温和而多小雨的气候有利于孢子乳悬剂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6.
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是构建最优接受寄主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观察了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不同龄期幼虫的识别期,并首次用生存分析方法估计寄主被寄生的风险以及寄生经历对寄主识别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h观察期内,除1龄寄主幼虫外,其他各龄(2~5龄)幼虫均被寄生;对首次寄主识别期的Cox回归模型拟合分析表明,与2龄寄主幼虫(参照虫龄)相比,3~5龄寄主幼虫被寄生的累计风险比率显著高于2龄寄主幼虫(2·6~4·0倍),而对再次寄主识别期的分析未发现3~5龄寄主幼虫与2龄幼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对首次与再次寄主识别期进行的生存曲线比较表明,对2~4龄幼虫的再次寄主识别期显著短于首次寄主识别期;说明寄生经历显著提高了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由此推测,较高龄期甜菜夜蛾幼虫被无寄生经验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高于低龄幼虫。  相似文献   
97.
为检验基于经典搜寻理论的最优膳食模型的预测——产卵雌蜂应该选择最适于子代蜂发育的寄主种进行产卵,本研究以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及其寄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为材料,在控制寄主体型大小和龄期影响的基础上,分别在体型大小相近和日龄相同的3个水平上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2种寄主幼虫的选择偏好,并观察了子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在观察期(1h)内,当2种寄主幼虫的体型相近或者龄期相同的情况下,斑痣悬茧蜂对粘虫的产卵器刺扎次数以及寄生率(用结茧率表示)均高于斜纹夜蛾;而在斜纹夜蛾幼虫体内发育出的子代蜂茧重和体型均大于粘虫,成蜂寿命无显著差异。最后,对斑痣悬茧蜂的寄主选择和子代发育表现不一致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
长江口疏浚弃土悬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克隆培养法 (编制生命表 )和群体累积培养法 ,研究了长江口疏浚弃土悬沙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的影响 .实验设 0 (CK)、1、3、5、7、9mg·ml-16个悬沙梯度和 2 0、12× 10 6cells·ml-1两个饵料密度 .结果表明 ,克隆培养时 ,悬沙可使该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rm)下降 2 9.6 %~ 6 4 .1% ,最大降幅为 130 .0 % .悬沙对轮虫种群的存活率 (lx)有影响 ,而对种群的繁殖率 (mx)无显著影响 .群体累积培养时 ,悬沙对轮虫种群的雌体密度、雄体密度、孤雌生殖卵和休眠卵的密度以及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无显著影响 .可见 ,长江口疏浚工程会对轮虫动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
水稻叶片同化CO_2的速率随土壤悬液中H_2S含量增加而降低,经硫化物处理的稻叶Pn值显著低于对照,硫化物浓度愈高影响愈显著。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出生至4周龄每天口服107CFU母乳链球菌对新生小鼠的影响,需要制备在-80℃冻存4周、解冻后仍有至少1á×109 CFU/mL活菌的菌悬液.前期分离到人母乳链球菌Streptococus 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S.salivarius F286和 S.parasanguinis F278在 M17液体培养基厌氧生长至平台期时,活菌浓度高于1×109CFU/mL,分别用M17、M17+10%脱脂牛乳、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BS+10%脱脂牛乳将平台期的 S.salivarius F286和 S.parasanguinis F278制成不浓缩或5倍浓缩的菌悬液,-80℃冻存4周后,只有PBS+10%脱脂牛乳制备的5倍浓缩的S.salivarius F286菌悬液和M17制备的S.parasanguinis F278菌悬液解冻后活菌数量始终高于1×109 CFU/mL.因为化学成分复杂的M17培养基可能影响动物的代谢和免疫,因此用含有PBS、10%脱脂牛乳和链球菌的菌悬液口饲动物.仔鼠出生后1~14 d,每天口饲解冻的、含有107CFUS.salivariusF286的PBS+10%脱脂牛乳菌悬液,或者新鲜制备的、含有107 CFU S.parasanguinis F278的PBS菌悬液以及等体积20%脱脂牛乳,仔鼠成活率约为83%(其余仔鼠死于母鼠拒绝喂养),说明107 CFU的S.salivarius F286或S.parasanguinis F278不会引起仔鼠感染死亡.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不同方法制备的菌悬液在-80℃冻存后细菌的存活量,确定最优的菌悬液制备方法,并评估细菌对仔鼠成活率的影响,确定了两株母乳链球菌的生物安全性,本实验流程对制备和保存用于灌胃/口饲动物的其他种类细菌的菌悬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