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4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131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Phytopathogen infections are frequently influenced by both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in a crop field. The effect of brown stink bug, Euschistus servus (Hemiptera: Pentatomidae), feeding and planting date and sampling time on common smut (Ustilago maydis) infection percentage of maize plants was examined in 2005 and 2006, and 2010 and 2011, respectively. Brown stink bug adult feeding on maize hybrid "DKC6971" at flowering in 2005 and 2006 did not influence smut infection percentage when examined using 3 treatments (i.e., 0 adult, 5 adults, and 5 adults mixed with the smut spores). The smut infection percentages were 〈 3% (n =12) in the 3 treatments. The smut infection percentage among the 4 weekly samplings was the same, so was natural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at harvest among the treatments. The 2n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planting date did not affect the smut infection percentage in either 2010 or 2011. But, the smut infection percentage from the postflowering sampling was greater than preflowering sampling in both years. The smut infection percentage varied among the germplasm lines in 2010, but not in 2011.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brown stink bug feeding at flowering had no effect on smut infection in maize, and the best time for smut evaluation would be after flowering.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might have also influenced the percentage of smut-infected maize plants during the 4 years when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kernel-colonizing U. maydis and Aspergillus flavus infections and genotyp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82.
选取了亚洲常见的三种冠齿兽类Asiocoryphodon conicus Xu,1976,Heterocoryphodon fl erowi(Chow,1957)和Eudinoceras mongoliensis Osborn,1924,对其臼齿材料进行组织学切片研究,以讨论多尖牙齿齿冠形成模式和估算它们的齿冠形成时间。结果显示,A.conicus,H.fl erowi和E.mongoliensis上第三臼齿齿冠的形成时间分别为2.99±0.1,3.63±0.11和3.68±0.22 yr,三种冠齿兽类的生活史均符合慢生长、长生命型模式。综合考虑体型的影响,相较其他大型植食性动物,H.fl erowi的生活史更适合与现生河马(Hippopotamus amphibius)进行类比,E.mongoliensis的生活史更适合与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进行类比,而A.conicus的生活史则稍快稍短于现生河马。这些现生类似种的种内变化数据可为冠齿兽类的部分分类学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3.
植物群落的变迁会引起土壤碳/氮分布格局的变化。本文在长白山1986年风倒区和对照区(未受风干扰的原始植被分布区)沿海拔梯度选择阔叶红树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采集0~10(表层)和10~20 cm(下层)土壤,分析其碳、氮含量,研究长白山西坡风倒区植被恢复以来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在对照区和风倒区均表现为表层显著高于下层。对3个林型来说,风倒区与对照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对照区和风倒区2个土层的碳、氮含量及储量随海拔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同时,3个林型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而下层土壤中差异不明显。在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表层土壤中,对照区土壤C/N显著高于风倒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对照区和风倒区2个土层的碳氮比都有降低的趋势。总的来说,长白山风倒区经过26年的自然恢复,其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储量与原始植被区已无明显的差异,但碳氮比差异性显著,说明自然恢复26年后风倒区土壤质量已经基本恢复,但由于植被类型的差异导致碳/氮输入等差异依然存在,因而,用碳氮比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植被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4.
植物-水分关系是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环节,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扩充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提高了研究精度。但因植物样品的水分抽提费时费力,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本研究以植物茎水抽提为例,采用低温真空蒸馏法,通过分析相同质量不同植物样品在同一时间梯度下水分提取率及基于同位素值的水分抽提时间曲线的变化特征,揭示不同植物茎水的最短抽提时间,并建立最短抽提时间与植物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目标植物盐肤木、红背山麻杆和火棘的木材密度分别为0.35、0.55和0.67 g·cm-3;质量基本相同(约3 g)的3种植物样品的水分提取率在45 min左右均接近100%;由于水分收集的滞后性,基于同位素值的最短抽提时间分别为不小于45、60和60 min,并随木材密度增大而延长。研究结果指示着建立木材密度与植物茎水最短抽提时间曲线的可能,能有效提高抽提效率。  相似文献   
885.
2011年10月15日~2012年1月3日,2012年10月15日~2012年12月24日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在非繁殖季节时的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鹛在非繁殖季节集5~14只的群体,6~8只最多(58.82%),在日出前(25.69±8.17)min苏醒开始活动,日落后(40.23±4.16)min进入树上夜栖;在行为节律上,白颊噪鹛的觅食、运动、警戒、保养、社会行为等5种行为均具有极显著的节律性变化;时间分配方面,白颊噪鹛用于觅食的时间最多(52.04±6.10)%,其余时间为运动(13.43±1.84)%,保养(13.11±3.39)%,社会行为(10.89±2.26)%和警戒(10.53±1.23)%。集群生活以及提高警戒频次和保持集群内高强度的联系可能是白颊噪鹛适应城市高干扰环境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86.
《生物磁学》2012,(25):I0002-I0002
波士顿布里格姆妇科医院的研究者奥菲尤o巴克斯顿等人让21名健康试验对象在受控环境中度过近6周。其间,试验对象的饮食和活动水平保持稳定。在研究开始阶段,每名试验对象保持正常作息规律。在随后3周内,他们每24小时只睡眠五六个小时,睡眠有时在白天,有时在黑夜,以模拟昼夜倒班员工的作息时间。研究人员随后还通过改变试验对象的睡眠时间,模拟4小时航空飞行时差的影响。在研究结束前,试验对象通过9个夜晚的“修复睡眠”恢复正常作息。  相似文献   
887.
在近日举办的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上,沃特世公司展示了最新技术Waters ACQUITYUPC2TM系统、新型经认证的标准品和试剂、综合数据管理/实验室执行技术以及基于Stepwave技术的两种质谱仪。Waters ACQUITY UPC2TM系统是分离科学仪器的一个新类别,作为正交分离技术的一个补充用于解决复杂的色谱问题,尤其适用于处理极性各异的  相似文献   
888.
近日节律是生命体生理及行为变量遵循内源性的以接近1个太阳日的周期进行循环的生物过程,人体近日节律调控机制及其相关疾病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新兴领域和研究热点。过去二十年间,以生物钟基因及其相互作用环路为核心的一系列机制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初步形成了近日节律的分子模型,近年来,生物钟基因在染色体重塑、转录翻译调控、转录后修饰等多个层次的调控模式得到深入的研究。同时,近日节律失控与肿瘤、代谢紊乱等临床疾病的相关性及其影响机的转化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新兴的时间医学。本文谨就近年来近日节律分子机制及其疾病相关研究的概况和最新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889.
李军 《生态科学》2016,35(4):173-178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 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基于对城市退化植物景观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后, 进一步对系统进行了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以检验生态恢复后的植物景观质量, 以期为城市退化植物景观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90.
基于2013-2014年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周年调查资料, 研究了该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季节变化以及红树林恢复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次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门78种,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种类最为丰富, 节肢动物对总生物量贡献最大, 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为本区第一优势种。林区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低于光滩, 部分优势种仅在林区出现, 此外, 林区群落与光滩有显著差异。本区底栖动物的密度高值出现在冬、春季, 生物量高值出现在春、夏季, 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本区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反映出洛阳江口红树林处在年轻期, 群落的季节变化可能跟优势种的繁殖特点有关。研究结果也表明红树林植被会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林区群落已然不同于光滩, 与2009年调查结果相比, 林区底栖动物密度虽明显下降, 但褶痕拟相手蟹(Parasesarma plicata)数量增加, 是优势种之一。洛阳江口红树林和光滩支撑着不同的生物组成, 因此, 红树林恢复应当保持栖息地的多样性/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