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0篇
  免费   712篇
  国内免费   1622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培菌白蚁起源于非洲,蚁巢内具有复杂的社会分工.培菌白蚁依靠独特的蚁巢结构维持内部稳态和气体循环.菌圃是白蚁培育鸡枞菌的场所.鸡枞菌隶属于担子菌亚门,但其传播方式和生活史具有区别于其它担子菌的特点.鸡枞菌协助白蚁进行植物纤维的消化,白蚁则为鸡枞菌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并控制鸡枞菌的遗传结构.培菌白蚁和鸡枞菌形成紧密的共生关...  相似文献   
992.
生防链霉菌ZM-16的发酵产物生物活性及其微波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链霉菌ZM-16对多种细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其发酵产物的主要活性物质为放线菌素D。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其抗真菌活性,并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对菌种进行改良,以提高活性物质的产量,从而为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的实践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液体发酵的方法获取活性产物并对其进行粗提取;利用抑菌圈法检测菌株发酵产物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微波处理并利用抗生素抗性筛选的方法对菌株进行诱变育种。【结果】粗提液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的3种病菌分别是苹果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禾谷镰刀病菌;经微波诱变筛选到了一株耐利福平突变株,其放线菌素D的产量提高了36.75%;传代研究表明其经过10代选育,遗传稳定性较好。【结论】链霉菌ZM-16的发酵产物具有良好的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经过育种后其活性产物产量也有所提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江苏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生态区位因素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空间相关性的内在效应机制,从而实现森林生态安全的评价与监测。以江苏省8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专家法及模糊物元法计算森林生态安全指数,然后结合气象类指标及地形类指标计算生态区位系数,再用该系数修正森林ESI,同时结合Arc GIS技术、空间相关性分析、SLM与SEM模型得出如下结论:(1)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退耕还林面积占比等指标权重最大;(2)生态区位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少数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北部;(3)苏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于苏北及中东部地区;(4) 2000—2015年,江苏省67.5%的区县森林ESI呈现出较明显下降趋势,反映出江苏省森林生态安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5)江苏省县域森林ESI整体空间相关性显著(P≤0.01),但2000—2015年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且Low-Low聚类显著性更强;(6)森林ESI在江苏省县域间为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并存。  相似文献   
994.
大凉螈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宇舟  王刚  黄蜂  何流洋  束潇潇  谢锋 《生态学报》2019,39(9):3144-3152
大凉螈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其种群数量目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涉及该物种保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仍十分匮乏。通过融合围栏陷阱及标志重捕的样方调查法,对大凉螈石棉栗子坪种群繁殖个体和变态登陆幼体的迁徙、繁殖群体种群大小、繁殖场内雌雄有效性比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运用Jolly-Seber法估测了繁殖种群大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不同时期进入繁殖场的雄性大凉螈头体长及体重,运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雌雄性间形态上的差异,运用t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野外抱对雄性与非抱对雄性间的体征差别,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雌性产卵量与其身体形态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卵的孵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凉螈的繁殖季为每年的4月下旬到7月下旬,幼体最早于8月上旬变态登陆。估测调查地繁殖场内雄性大凉螈繁殖种群大小约为391尾,雄螈较雌螈更早进入繁殖场且在场内停留时间更长,体重较轻的雄螈较晚迁入繁殖场。有效性比明显偏雄(雌/雄:0.03—0.10)。雌雄间具明显性二型性,雌性个体的头体长、体重及肥满度均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尾高和尾长占全长的比例则大于雌性。对比自然抱对雄性和非抱对雄性个体发现,抱对个体在头体长、体重和尾高等体征方面显著大于非抱对个体,暗示这些形态特征可能在雄性竞争配偶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雌螈在室内条件下平均产卵数为176枚,产卵历时2—4 d,产卵量与雌性肥满度正相关,卵的平均孵化期为15.7 d,孵出幼体平均全长为9.74 mm。  相似文献   
995.
藜异型性种子后代植株盐响应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晓荣  姚世响  陈莎莎  兰海燕 《生态学报》2015,35(24):8139-8147
种子异型性是植物适应异质生境的重要策略,异型性对后代植株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以具有种子异型性的荒漠植物藜为材料,测定了异型种子后代植株在不同浓度(0,50,300 mmol/L)Na Cl胁迫下的表型及与耐盐相关的生理指标变化,探讨了异型种子后代植株之间对盐胁迫生理响应机制的差异。结果显示,褐色种子后代植株在各浓度盐胁迫下的表型(株高、分枝数)均优于黑色种子。对其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褐色种子植株除电导率显著低于黑色种子植株外,氧化损伤指标(氧自由基、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SOD、CAT、POX)活性、抗氧化剂(Car、As A)含量、渗调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甜菜碱)含量等在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暗示,藜异型性种子后代植株的早期生长表型在盐胁迫下所产生的差异可能是由种子胚的大小及萌发快慢差异所导致,而这种差异并未引起盐胁迫下两种植株抗氧化系统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6.
溶磷性大豆根瘤内生菌的筛选、抗性及系统发育和促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大豆根瘤进行内生菌分离纯化、溶磷性筛选试验。根据能否产生溶磷圈及溶磷圈直径(D)、菌落直径(d)和D/d值大小确定菌株溶磷能力,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平板筛选法对筛选菌株进行耐盐性、耐酸碱、重金属等抗性测定,并对筛选菌株进行理化特性、16S r DNA、rec 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从分离纯化的324株内生菌中筛选出36株具有溶磷特性,其中20株有较强溶磷性。菌株DD291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含量最高(452 mg/L),发酵液p H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最大降幅达2.92。大部分溶磷性内生菌具有较强耐盐碱性,对Pb2+、Cr6+和Cu2+有较高耐受性,对Ni2+和Hg2+抗性较弱。结合细胞形态、生理生化、16S r DNA、rec 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菌株确定为Bacillus cereus,Enterobacter cancerogenus,E.cloacae和Pseudomonas putida。部分溶磷菌株对大豆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7.
低温敏核不育水稻go543S育性对温、光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型光温敏核不育(PTGMS,Photo-therm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水稻go543S为材料,通过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工温、光处理条件下的育性观察,对其育性转换与温度和光周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o543S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表现为低温条件下不育,高温条件下可育,育性转换的不育临界温度值为29.5℃,对温度传感的部位是幼穗,敏感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致减数分裂,对应的剑叶叶枕距变化范围为-12.2-+0.7cm;育性敏感期在人工恒温28.0℃条件下,无论长日(14-16h)或短日(10-12h)处理均表现不育,其不育性不受光周期影响,在人工恒温31.5℃条件下,无论长日还是短日处理均表现可育,但短日可明显提高其可育性。  相似文献   
998.
不同年份油桃园三种主要害虫与其天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施药,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进行油桃害虫的综合防治,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指数分析方法,对2008年及2009年春-夏季油桃园桃蚜、小绿叶蝉和山楂叶螨与其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格局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两年春-夏季综合排序的结果是,桃蚜主要捕食性天敌依次是黑带食蚜蝇、异色瓢虫、三突花蟹蛛;小绿叶蝉主要捕食性天敌依次为三突花蟹蛛、锥腹肖蛸和草间小黑蛛;山楂叶螨主要捕食性天敌依次为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三突花蟹蛛。2008年秋季桃蚜的主要天敌依次是八斑球腹蛛、中华草蛉和锥腹肖蛸;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依次是草间小黑蛛、锥腹肖蛸和黑带食蚜蝇;山楂叶螨的主要天敌依次为八斑球腹蛛、异色瓢虫和中华草蛉。两年春-夏季之间3种害虫及天敌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9.
陈劲松  刘鹏  刘庆 《生态学报》2009,29(7):3532
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分别于618m和1800m两个海拔高度上研究匍匐茎克隆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在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克隆内资源共享及其对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海拔1800m处,与资源的空间同质性处理(Ⅰ) 和(Ⅱ)相比, 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处理(Ⅲ)和(Ⅳ)下过路黄整个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均获得显著增加;在海拔618m处,与资源的空间同质性处理(Ⅰ) 和(Ⅱ)相比,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处理(Ⅲ)和(Ⅳ)下过路黄整个克隆片段生物量显著增加.在海拔618m和1800m处,生长在低光高养条件下的远端分株, 若与高光低养的近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低光高养的近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下部分;在海拔1800m处,生长在高光低养条件下的远端分株, 若与低光高养的近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高光低养的近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在海拔618m和1800m处,生长在高光低养条件下的近端分株, 若与低光高养的远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高光低养的远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处于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过路黄发生了克隆内分工,依靠相连分株间的功能分化, 克隆植物能有效的利用异质性分布的资源, 缓解资源交互斑块性分布对克隆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通过间隔子(匍匐茎或根状茎),相连分株间能够相互传递和共享由不同分株获得的资源,这种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克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存活与生长.同时,方差分析显示环境异质性和海拔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相比于海拔618m,在海拔1800m处克隆内资源共享对克隆植物生长表现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00.
文礼章  张友军  朱亮  王少丽  肖强  杨中侠 《生态学报》2011,31(11):2978-2989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 Hbner)间歇性暴发成灾的规律,作者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我国甜菜夜蛾间歇性暴发的时间序列波动规律。结果表明,在1949—2008年的60a中,我国甜菜夜蛾大尺度暴发总年频次为120次,各年度暴发次数(年频次)存在着非均衡性循环波动特征,并且在其波动过程中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按“年频次”强度,可将我国1949—2008年60a中甜菜夜蛾发生过程,划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1949—1984年)为平稳低发阶段,36a总年频次量为4次,年平均仅0.11次;第二阶段(1985—2008年)则为波浪式上升性高发阶段,24a总年频次为116次,年平均4.83次(为第一阶段的43.91倍))。按第二阶段24a(1985—2008)数据进行自相关系数和频谱图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甜菜夜蛾大尺度暴发存在2.8a和11.2a2种不同长度的循环周期,其暴发趋势指数对滞后1a和滞后4a的影响为正相关,而对滞后5a和滞后6a的影响则为负相关。本文根据甜菜夜蛾暴发指数的非均衡周期性特征,建立了以时间序列为自变量的甜菜夜蛾暴发指数非均衡周期性预测模型,经回代结果检验,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