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8篇 |
免费 | 620篇 |
国内免费 | 83篇 |
专业分类
24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05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88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森林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TBE),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引起,经蜱传播,以中枢神经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10年,在前苏联亚洲部分发现以中枢神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36年,Tkachev氏首次用小白鼠从患者分离到病毒.1937年从当地主要蜱种全沟硬蜱体内分离到同一种病毒,提出并证实蜱为本病传播媒介.1938年证实了森林中的啮齿类动物为本病贮存宿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关本病的报告越来越多,几乎大部分国家均有报告.1990年由Pletnev AG等人首次完成森林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我国于1942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近几年流行又有增强趋势[1]. 相似文献
212.
严重的颅脑损伤导致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坏死,无法再生恢复,致残率高,至今缺乏有效疗法。本实验将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入急性脑损伤大鼠模型脑内,观察移植后NSC在宿主鼠脑内的自然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实验用NSC来源于孕15d Wister胎鼠脑组织,于DMEM/F12(1:1)培养基(含有bFGF,EGF和N2添加剂)中获取生长旺盛的神经干细胞球, 相似文献
213.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HAL)是一种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数量增多而增生低下的急性白血病,病情重,化疗风险高,预后差。现对我院收治的20例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14.
目的:研究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及用药剂量,方法: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20ml静滴,每天1次,共14天,观察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在发病6-72h内加用降纤酶10u加生理盐水150ml静滴,30-60min滴完,每天1次,以后隔日静滴降纤酶10u,共3次,总量达30u,5天为1疗程,不用其他抗凝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14、28天采用ES 相似文献
215.
216.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ACH)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ACH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并给予依达拉奉,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修复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患者意识状态,并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和NIHSS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均P0.05),GCS评分均出现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87.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4%(X2=6.125,P=0.013)。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ACH,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炎症反应,预后好,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17.
目的:降低婴幼儿外伤性基底节脑梗塞的致残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6例婴幼儿外伤性脑梗塞病例,进行病情观察,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按GOS标准评定,治愈31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婴幼儿自身特点是婴幼儿外伤后发生基底节梗塞的主要机制,临床上表现为轻微的头颅外伤后,逐渐出现一侧肢体瘫痪,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及配合积极的护理和功能锻炼,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18.
内毒素致大鼠肺损伤时肺组织β受体的变化与膜磷脂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现察内毒大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肺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的变化。分别用荧光偏振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肺组织细胞膜脂流动性和磷脂含量。结果显示:(1)静脉注射内毒素后4h,大鼠肺β-AR的最大结合容量明显降低,较对照组减少47%;(2)内毒素组肺膜脂流动性和磷脂含量均明显降低,同时伴有肺组织磷脂酶A2(PLA2)活性升高。提示:(1)β-AR下调导致其介导的功能减弱,在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2)PLA2激活是膜磷脂减少的重要原因,后者可导致膜脂流动性降低,结果引起β-AR的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劝减弱,从而减少β-AR与配基结合的机率,出现β-AK下调。 相似文献
219.
通过对呼吸氮氧混合气模拟缺氧(4800m,3h)的家兔肺表面活性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肺支气管灌洗液中磷脂含量下降59.82%(P<0.05)。肺匀浆中磷脂含量变化,特别是细胞内磷脂呈代偿增加的趋势,稳定性比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15min时,缺氧组与对照组稳定性比率分别为0.88±0.02和0.98±0.01(P<0.05)。缺氧3h,呼吸参数如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食道内压均无显著变化,缺氧组和对照组用以反映P-V关系的A值分别为25.90±3.19和25.16±2.30;B值分别为7.94±1.82和6.56±1.09(P<0.05)。本实验结果说明缺氧(4800m,3h)致肺泡内衬活性物质下降,而在缺氧初期,细胞内磷脂有代偿增加的倾向,这种变化对呼吸功能及肺应变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220.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TLR4、白介素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7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和乌司他丁治疗,而实验组还要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记录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TLR4、血浆炎症因子及白介素水平。结果:(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APACHEⅡ评分、腹痛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或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2)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TLR4、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TLR4、CRP、IL-6和TNF-α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的治愈率(34.29%)和总有效率(74.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14.29%)和总有效率(48.57%)。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抗炎效果相较于单独使用乌司他丁疗效显著,能更好地降低炎症反应,使得TLR4、血浆炎症因子及白介素等炎症因子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