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2篇
  免费   688篇
  国内免费   12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71.
目的:研究氟苯达唑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确氟苯达唑对HL-60细胞周期,凋亡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法(MTT)检测氟苯达唑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氟苯达唑对HL-60细胞周期,DNA片段化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 Raf, Bcl-2家族蛋白表达。结果:氟苯达唑抑制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生长,HL-60细胞G2/M期增加,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一定的剂量和时间内,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DNA片段化上升,0.25,0.5,1μM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促使Cleaved PARP,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蛋白表达量趋势增加;Bag-1和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b-raf,c-raf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结论:氟苯达唑通过诱导HL-60细胞阻滞于G2/M期,增加DNA片段化水平,激活Caspase, Raf, 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相关通路抑制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发生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时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31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溶栓治疗时间不同分为A组(发病至溶栓时间6 h)172例、B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6~12 h)102例和C组(发病至溶栓时间12 h)40例,比较三组患者溶栓效果、溶栓后ST段回落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梗死冠脉溶通率、溶栓后ST段回落幅度高于B组和C组,且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ST段回落最大幅度所需时间、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梗死冠脉溶通率更高、ST段回落效果更好,可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降钙素原(PCT)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7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以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治疗前及治疗2周结束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Hcy水平,用放射免疫学分析法测定PCT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皮质醇水平,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测定基底动脉、左右大脑中动脉血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8.96±1.21)vs(11.27±1.59)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74.21±9.75)vs(66. 04±8.03)分(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47%vs 68.57%(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PCT及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14.27±2.01)vs (18.51±2.84)μmol/L、(0.25±0.03)vs (0.31±0.04)μg/L、(171.93±23.86)vs(228.75±30.27)n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学指标高于对照组基底动脉(43.81±6.84)vs(39.62±5.27)mL/min、左大脑中动脉血流(64.27±9.95)vs(57.03±7.52)mL/min、右大脑中动脉血流(62.85±9.01)vs(56.64±7.42)mL/min(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降低Hcy、PCT及皮质醇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ST)联合孟鲁斯特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ASBA)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ASB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43)以及对照组(n=43),对照组予以ST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肺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咳嗽评分、St·George's呼吸疾病问卷(SGRQ)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第1秒的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γ-干扰素(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咳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GR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0.93%,与对照组的16.28%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BA给予ST联合孟鲁司特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机体炎症反映的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其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芒果苷抑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将144只SD新生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0.4 mg·kg~(-1)·d~(-1))、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1)·d~(-1))。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细胞凋亡率、PI3K/Akt/mTOR通路分子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SOD的含量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PI3K、p-AKT、p-mTOR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SOD的含量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减少,p-PI3K、p-AKT、p-mTOR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且芒果苷剂量越大,上述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芒果苷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与抑制PI3K/Akt/mTOR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钙调蛋白(CAM)、触珠蛋白(HP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7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轻度组(39例)、中度组(48例)、重度组(40例),根据患者的改良Rankin 量表(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3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所有受试者PRDX1、CAM、HPT水平。对比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PRDX1、CAM、HPT水平。分析PRDX1、CAM、HPT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关系。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的PRDX1、CAM、H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PRDX1、CAM、HPT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PRDX1、CAM、HPT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检验,AIS患者的PRDX1、CAM、HPT与NIHSS、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较高、PRDX1水平升高、CAM水平升高、HPT水平升高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的PRDX1、CAM、HPT水平异常升高,且与其病情及预后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年龄、PRDX1、CAM、HPT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对于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研究脑血康胶囊联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bin bosic protein,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脉滴注巴曲酶,首次给予10 BU,隔日给予5 BU,每两天给药1次;观察组在巴曲酶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脑血康胶囊,每天3 次,每次3粒。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MBP、NSE、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NHISS和B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64.2%,P<0.05);两组血清MBP、NSE、WBV、HCT、PV和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BI评分明显升高(P<0.05),NHI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康胶囊联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BP、NSE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脑血管储备功能及血小板表面-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0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Barthel指数、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脑血管储备功能(CVR)、脉动指数(PI)]及血小板CD62P、CD63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2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HD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O、CVR水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ET-1、PI及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天麻钩藤饮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脑血管储备功能、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血小板CD62P、CD63表达。  相似文献   
79.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的初期疗效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322例,评价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后一个月的疗效;按照是否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ILI)分为急性RILI组和无急性RIL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急性RILI的影响因素。结果:调强放射治疗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占98.45%;322例患者中90例(27.95%)出现急性RILI,其中36例(11.18%)出现2级及以上的急性RILI;急性RILI组和无急性RILI组间卡氏(KPS)评分、淋巴结转移、基础肺疾病、V5、V10、V20、V30和全肺平均剂量(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PS评分<80分、有淋巴结转移、有基础肺疾病,V5≥60%、V10≥40%、V20≥28%、V30≥20%和MLD≥10Gy是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使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食管癌的初期疗效较好,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病患的临床特征,优化放疗方案和靶区,减少急性RILI的发生,提高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输血方式采用开放性输血,研究组患者输血方式采用限制性输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48 h后、72 h后的止血率。统计两组患者死亡率、疗效、再出血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2 h后的Blatchford评分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结果:研究组治疗24 h后的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 h后、治疗72 h后的止血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2 h后Blatchford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2 h后PT、APTT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2 h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放性输血相比,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限制性输血,可迅速止血,有效防止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同时还可减少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再出血率,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