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0篇
  免费   1235篇
  国内免费   2388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441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391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536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6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41.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98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切开复位)和B组(n=48,闭合复位),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78.00%(39/50),高于B组的58.33%(28/48)(P<0.05)。两组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二次手术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A组Ⅰ型、Ⅱ型的例数均多于B组,Ⅲ型例数少于B组(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相比,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虽损伤较大,但其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2.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硫化氢(H2S)、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穿透素-3(PTX-3)水平与其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及病情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52例作为脓毒症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46例作为休克组以及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H2S、GDF-15、PTX-3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其中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炎症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快速序贯器官功能(qSOFA)评分对脓毒症组、休克组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分析血清H2S、GDF-15、PTX-3与患者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及病情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休克组的血清H2S、PLT均低于对照组,且休克组低于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组、休克组的血清GDF-15、PTX-3、APTT、PT、FIB、PCT、CRP均高于对照组,且休克组高于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组APACHEⅡ、q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休克组(P<0.05)。血清H2S与PLT呈正相关(P<0.05),与APTT、PT、FIB、PCT、CRP、APACHEⅡ评分、qSOFA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GDF-15、PTX-3与PLT呈负相关(P<0.05),与APTT、PT、FIB、PCT、CRP、APACHEⅡ评分、qSOF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的血清H2S明显下降,而血清GDF-15、PTX-3增高,三者与凝血功能、炎症以及病情评分均存在密切关联,这可能是影响脓毒症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血清核心蛋白多糖(DCN)、神经调节蛋白-1(NRG-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与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精神分裂症组,同期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应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所有受试者认知功能。根据PANSS评分将精神分裂症组分为PANSS评分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两组血清DCN、NRG-1、MIF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水平与PANSS总分、MCCB各项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患者PANSS总分为(77.18±13.57)分。精神分裂症组MCCB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对照组,MI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NSS高分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PANSS低分组,MIF水平高于PANSS低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水平与PANSS总分呈负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正相关,MIF水平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MIF水平异常,且以上指标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有一定联系,提示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能为该病患者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醋酸棉酚片联合独一味胶囊对大鼠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空白组和模型组),采用给大鼠连续21 d灌胃戊酸雌二醇的方法制备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大鼠模型。模型大鼠制备成功后,按随机法再均分成模型组、阳性组和治疗组,其中阳性组和治疗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均连续灌胃7 d。计算各组大鼠的子宫系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 E2)和孕酮(progestone,P)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两个蛋白(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和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P水平比空白组显著性减少(P<0.05),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MP-9和VEGF表达量比空白组均显著性升高(P<0.05)。给药后,治疗组和阳性组大鼠血清中的P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MP-9和VEGF 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与阳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复方醋酸棉酚片联合独一味胶囊对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子宫内膜 MMP-9 和VEGF的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5.
细菌视紫红质(bacteriorhodopsin,bR)是一种光驱受体蛋白,每个活性单元由3个单体组成,每个单体由一分子视蛋白和一分子的视黄醛发色团共价结合而成,其功能为从胞内向胞外定向传输质子,利用形成的质子浓度梯度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光照后视黄醛发色团构型发生all-trans向13-cis转变,蛋白的构象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具有稳定中间态的变化并驱动质子的定向传递.为探讨bR视黄醛键合区保守性氨基酸色氨酸86 (Tryptop-han86,w86)对其光循环中间态和质子泵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将W86突变为侧链大小不同的F86和A86,通过原位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闪光光解光谱、pH滴定、固体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探究W86F和W86A突变对bR光循环及质子泵功能影响差异性的分子机制.结果 表明,W86F和W86A突变均造成了bR暗适应状态下视黄醛顺反异构平衡向顺式构型占优的方向移动,且W86F突变可造成反式构型的完全消失.此外,无论是W86F还是W86A突变都造成了蛋白光循环中间态的减弱且衰减延长,以及质子泵功能减弱,但影响机制各有所不同,这可能与这两个突变对视黄醛多烯链上电子云的分布以及周围残基造成的扰动程度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6.
不同放牧强度对赛罕乌拉草原蜘蛛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蜘蛛作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 对维系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最普遍的方式, 了解放牧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原上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中的蜘蛛多样性,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比较各样地中的蜘蛛多样性, 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e, NMDS)和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比较各样地间的蜘蛛物种组成相似性, 再结合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植被高度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重度放牧强度样地的蜘蛛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未放牧及轻度放牧样地; 具体到常见科上, 放牧强度对织网型的园蛛物种数和个体数影响显著, 而对游猎型的狼蛛、跳蛛却不明显; 织网型蜘蛛主要受植被结构影响, 而游猎型蜘蛛更可能受潜在猎物可得性的影响。NMDS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 蜘蛛类群的物种组成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 放牧强度越低, 物种组成和未放牧样地越相近。相关性分析表明草原植被高度与蜘蛛多样性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即植被高度越高, 蜘蛛多样性越高。其中依靠植物构建蛛网的园蛛科和在植物上层伏击猎物的蟹蛛科、逍遥蛛科等与植被高度显著相关。这说明植物资源及其空间异质性可能对草原蜘蛛多样性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降低放牧强度有助于保护草原蜘蛛群落的多样性, 特别有利于织网型蜘蛛。  相似文献   
147.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改变着生物多样性, 这导致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以及生产力的下降、病虫害的增加和抗入侵能力的减弱等生态问题。近30年来, 生态学家开始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BEF)关系的研究应运而生, 并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长期以来, 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单一生态系统功能, 而忽略了生态系统能够同时提供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的能力, 即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EMF)。本文综述了EMF研究中功能指标的选择、生物多样性的不同维度、微生物多样性对EMF的影响以及其他非生物因子对EMF的驱动等进展。因只考虑单一功能可能会低估生物多样性对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故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BEMF)关系的研究成为BEF关系研究的重点。近年来, BEMF关系的研究发展较快, 在不同生态系统(包括水生、草地、森林、旱地、农业等)、不同研究尺度(从区域到全球尺度)、BEMF关系的驱动机制(从单一驱动机制到多种驱动机制共同作用)、研究方法(包括新概念以及新的量化方法的提出和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对于EMF研究中功能指标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地下微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度不够、涉及多营养级水平下的BEMF关系研究较少、驱动EMF的机制仍存在争论等。未来应加强对于功能指标选取的标准研究, 综合分析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以及非生物因子对EMF的整体影响, 加强生态系统多服务性(ecosystem multiserviceability, EMS)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8.
溪流鱼类多样性沿着河流纵向梯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已得到大量报道, 但这些研究大多聚焦基于物种组成的分类α多样性, 而有关分类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纵向梯度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研究较少。本文以青弋江上游3条人为干扰程度不同的河源溪流为研究区域, 比较研究了人为干扰对溪流鱼类功能α和β多样性及其纵向梯度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 人类干扰改变了河源溪流鱼类功能多样性的纵向梯度格局——由线性变化变为二项式分布。此外, 我们发现, 人为干扰导致土著种被本地入侵种取代, 且较强的土地利用和水污染排放可能增大环境的不连续性, 而群落周转和嵌套变化往往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尽管功能β多样性由嵌套成分主导, 但周转成分占比相对于人为干扰较小的溪流而言明显增加。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受干扰溪流鱼类的物种组成和功能多样性, 且功能多样性的纵向梯度格局在不同的多样性指标上存在差异。本研究强调, 在评估人为干扰下多样性的变化时, 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包括空间尺度和多样性指标等。  相似文献   
149.
土壤氮库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至关重要。目前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氮沉降对土壤总氮的影响, 而对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的氮库对氮沉降响应的研究较为缺乏。该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地的长期多水平施氮(0、8、32、64 g·m-2·a-1)实验平台, 利用土壤密度分级方法, 探究氮添加处理13年后典型草地中两种土壤有机质组分(颗粒态有机质(POM), 矿质结合态有机质(MAOM))氮含量的变化及调控机制。结果显示: 土壤总碳含量、POM和MAOM的碳含量在施氮处理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总氮含量则随着施氮水平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同时施氮处理下POM的氮含量显著上升, 而MAOM的氮含量没有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 施氮促进植物地上生物量积累, 增加了凋落物量及其氮含量, 从而导致POM的氮含量增加。由于MAOM主要通过黏土矿物等吸附土壤中小分子有机质形成, 其氮含量受土壤中黏粒与粉粒含量影响, 而与氮添加水平无显著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氮添加促进土壤氮库积累, 但增加的氮主要分布在稳定性较低的POM中, 受干扰后容易从生态系统中流失。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的影响, 应考虑土壤中不同有机质组分的差异响应。  相似文献   
150.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植物能够改变自身功能性状及时调整适应策略, 因此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地反映植物对草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然而在内蒙古草原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开展草地利用方式影响的研究略少。该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种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 探讨在长期自由放牧、割草、短期围封和长期无干扰的影响下优势种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 以期从功能性状视角, 揭示植物在受到外界干扰后的适应策略, 旨为天然草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除糙隐子草外, 在长期放牧后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植株高度、根长和植物碳氮含量降低, 这些性状的变化能够使植物个体小型化, 适口性降低, 表明植物通过逃避放牧的策略适应长期自由放牧的干扰; 在割草管理方式下, 优势种的高度和比叶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其中冷蒿的氮含量对割草响应最敏感, 其根、茎、叶中的氮含量均在割草样地最低; 围封和长期无干扰处理下植物的碳氮含量增加, 表明在干扰强度降低后, 植物通过功能性状的改变从资源获取策略向资源储藏策略转变。2)对优势种功能性状集合分析表明, 糙隐子草具有较低的植株高度和较高的比叶面积, 冷蒿具有较高的木质素含量和氮含量, 这些性状能够使两种植物被家畜采食量减少, 并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这可能是糙隐子草和冷蒿耐牧的原因; 大针茅具有最高的植株高度、最大的叶片干物质含量, 以及最高的茎、叶纤维素含量, 说明大针茅是非常典型的竞争物种, 在干扰较低的条件下, 大针茅采取竞争策略对其他物种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可能是其占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