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6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2381篇 |
专业分类
75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69篇 |
2020年 | 181篇 |
2019年 | 168篇 |
2018年 | 142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56篇 |
2015年 | 184篇 |
2014年 | 352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395篇 |
2011年 | 439篇 |
2010年 | 351篇 |
2009年 | 340篇 |
2008年 | 375篇 |
2007年 | 266篇 |
2006年 | 258篇 |
2005年 | 260篇 |
2004年 | 288篇 |
2003年 | 260篇 |
2002年 | 257篇 |
2001年 | 246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174篇 |
1998年 | 164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132篇 |
1995年 | 138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114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2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构建pET-42a(+)-HPV58E6E7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表达人乳头瘤病毒(HPV)58型E6E7融合蛋白。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出HPV58 E6E7融合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42a(+)中,构建pET-42a(+)-HPV58E6E7原核表达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核酸序列检测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将其转入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以表达HPV58E6E7融合蛋白,并用谷胱甘肽琼脂糖树脂纯化回收HPV58E6E7融合蛋白,用SDS-PAGE及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抗原性。结果: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核酸序列检测证实重组质粒中插入的目的基因大小、方向正确;HPV58E6E7融合蛋白得到高效原核表达及纯化,表达蛋白的分子大小正确,抗原性良好。结论:pET-42a(+)-HPV58E6E7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HPV58E6E7融合蛋白得到高效表达及有效纯化,为检测HPV58型治疗性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了抗原。 相似文献
992.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已经明确,HPV编码的早期蛋白E7是HPV致宫颈癌的主要相关蛋白之一。G_1/S检查点是细胞周期中不可逆的关键点,决定了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与否,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pRb蛋白是调控细胞周期G_1/S检查点中的限速底物,是起调控作用的主要因子之一。E7通过影响pRb蛋白、E2F家族、Cyclin/CDK2复合物、p27蛋白、Dyrk1B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来影响G_1/S检查点的正常工作,形成失控的细胞增殖。高危型HPV E7蛋白对细胞周期检查点的影响,既是HPV致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能成为攻克此类癌症的突破口。本文综述了高危型HPV E7蛋白对细胞周期G_1/S检查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核糖体失活蛋白(curcin)是存在于麻疯树种子中的一种毒性较强的蛋白,它与蓖麻毒蛋白和相思子毒蛋白的性质相似,属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从麻疯树种子中分离得到一种分子量为28.2kD的蛋白质,其对无细胞系统中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活性较强,IC_(50)为(0.19±0.01)nmol/L,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依据curcin的N端部分氨基酸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和5′-RACE技术从未成熟种子总RNA中克隆到curcin全长cDNA序列。该cDNA全长由1 173个碱基组成,包含一个编码29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前4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推测的多肽序列与测定的蛋白质N端序列相同,与多种已发表的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和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A链有一定的同源性。将curcin的编码区与表达载体pQE-30相连后,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M15菌株中得到了有效的表达。将表达的融合蛋白纯化后发现,它具有抑制无细胞系统蛋白质合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rhCNTF)突变体的聚乙二醇(PEG)化修饰,对rhCNTF的PEG化产物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及相关生物活性检测。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经点突变得到rhCNTF的突变体cNm通过实验设计研究CN10的最佳PEG化条件;采用分子筛层析方式对偶联产物进行初步纯化,最后用ELISA和小鼠体重增长抑制法检测PEG化后的CN。。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能运用mPEG—MAL对CN,。进行定点修饰,PEG化后用Superdex200能够分离CN10;PEG化后的CN10每2d腹腔注射1次,对小鼠体重的增长抑制率可达50%,与rhCNTF每天注射2次的体重增长抑制作用相当。结论:CN10蛋白在PEG化修饰后,其减重效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995.
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芯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将基因芯片与限制性显示技术相结合对HPV进行基因检测和分型的方法。分离HPV6,11,16和18型的基因片段作为探针,纯化后应用PixSys 5500点样仪将其打印在氨基包被的玻片上制作HPV基因芯片,对HPV样品进行荧光标记后与芯片杂交,经清洗和干燥后对芯片进行扫描和结果分析。对HPV基因检测芯片的制作与检测的实验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应用HPV基因芯片进行分型做了初步探讨。建立的检测芯片实验方法可行,并且显示了在HPV分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自2002年在周口店附近的田园洞发现大约4万年前的现代人化石以来,相继在湖北郧西黄龙洞、广西崇左智人洞等地点发现了早期现代人化石。这些化石发现证实大约10万年前早期现代人在华南地区已经出现。最近在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及相关研究进一步揭示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8万-12万年前在华南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而在这个时间段的华北地区,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人类化石形态仍较原始,其演化尚未进入早期现代人阶段。这些研究发现提示,在中国地区,华南是现代人形成与扩散的中心区域,早期现代人以及完全现代类型的人类都可能首先在华南地区出现,然后向华北地区扩散。现有的化石形态证据显示,更新世晚期华南地区人类具有较大的演化变异,可能同时生存有几种不同的演化类群。智人洞属于从古老型智人向现代人演化的过渡类型,而道县则代表着演化进入完全现代类型的人类。基于前人研究及本文的分析,作者认为柳江、资阳、丽江、田园洞等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特征比较进步,在演化上属于与道县相似的现代类型人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进展在引起对现代人在东亚地区出现和扩散关注的同时,古人类学界对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论。本文在回顾分析这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7.
塑料制品的迅速应用和发展 ,对方便群众生活 ,促进农业生产 ,预防疾病的传播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残留在土壤中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腐烂 ,日积月累势必污染农田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的理化性状 ,污染并堵塞河道 ,影响市容 ,及被动物误食引起胃功能失调甚至死亡。塑料中的有毒物质渗入食品及燃烧后释放的有毒气体危害更大 ,被称为“白色污染”。为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笔者结合教学和学生一起就白色污染问题进行了探讨 ,为塑料制品的合理使用提供一些依据。1 试验方法与设计1.1 调查1)家庭调查 对 5… 相似文献
998.
运用 PCR 法扩增湛江沿海海域7种龙虾的线粒体 CO玉和 Cyt b 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以分析7种龙虾的分子系统关系.从 7种龙虾中扩增到的 CO玉基因片段长度均为650 bp,共存在224个核苷酸位点变异,变异率为35.22%,简约信息位点161个;扩增到的 Cyt b 基因片段长度均为536 bp,共存在148个核苷酸位点变异,变异率为29.48%,简约信息位点66个.所有的扩增序列中,没有发现碱基的缺失以及插入,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且碱基替换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3位.以帝加洛真龙虾(Palinurus delagoae)、普通真龙虾(Palinurus elephas)、吉氏真龙虾(Palinurus gilchristi)为外群,对 CO玉和 Cyt b 两个基因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和贝叶斯推论法(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龙虾类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日本龙虾和密毛龙虾亲缘关系比较近,而其它5种龙虾与真龙虾属的3种关系较近,与传统的分类存在一定分歧. 相似文献
999.
1000.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基因分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肠球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家的重视。目前,肠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糖肽类最高,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均报道了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药菌株的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机制的探讨尤为重要。基于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水平、诱导性及转移性的不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的肠球菌已报道5类为获得性耐药肠球菌,1类为固有耐药肠球菌。本文就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基因分型与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