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2004—2008年,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技术,对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产和死亡进行连续动态观测,同时测定了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10 cm温度)和水分(降雨量和土壤10 cm深处含水量)的变化,研究细根生产、死亡的动态及其与温度和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细根年根长生产量在0.20~0.78 mm.cm-2,死亡量在0.26~0.72 mm.cm-2;2004—2006年细根年根长平均生产量(0.67 mm.cm-2)和死亡量(0.59 mm.cm-2)均高于2007—2008年细根年根长平均生产量和死亡量(0.37和0.39 mm.cm-2);在生长季内(5—10月),落叶松春末至夏季(6—7月)的细根生产量占全年产量的51%~68%,秋末(10月)仅占全年的1%~4%;而夏末(8月)和秋季(9—10月)细根死亡量占全年的59%~70%,早春(5月)占全年的1%~5%.相关分析表明,大气温度变化可以解释细根生产量66%的变异,而土壤10 cm深处温度解释24%,降雨量解释27%.细根的死亡量与土壤10 cm深处温度呈指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2.
姜红英  谷加存  邱俊  王政权 《生态学杂志》2010,21(10):2465-2471
2004—2008年,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技术,对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产和死亡进行连续动态观测,同时测定了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10 cm温度)和水分(降雨量和土壤10 cm深处含水量)的变化,研究细根生产、死亡的动态及其与温度和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细根年根长生产量在0.20~0.78 mm·cm-2,死亡量在0.26~0.72 mm·cm-2;2004—2006年细根年根长平均生产量(0.67 mm·cm-2)和死亡量(0.59 mm·cm-2)均高于2007—2008年细根年根长平均生产量和死亡量(0.37和0.39 mm·cm-2);在生长季内(5—10月),落叶松春末至夏季(6—7月) 的细根生产量占全年产量的51%~68%,秋末(10月)仅占全年的1%~4%;而夏末(8月)和秋季(9—10月)细根死亡量占全年的59%~70%,早春(5月)占全年的1%~5%.相关分析表明,大气温度变化可以解释细根生产量66%的变异,而土壤10 cm深处温度解释24%,降雨量解释27%.细根的死亡量与土壤10 cm深处温度呈指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3.
114.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苷(GTS)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有效剂量和有效时间窗。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法制备TBI后,腹腔注射GTS,对伤后大鼠神经功能和伤侧脑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TBI后6 h开始治疗,GTS不同剂量干预,神经行为学与组织学结果显示:伤后2~14 d,(10,20,40,60,80 mg/kg)GTS组与TB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40,60 mg/kg)GTS的治疗效果更显著,能明显改善神经行为,减少海马部位神经细胞的丢失。在有效时间窗研究中,采用GTS 20 mg/kg,于TBI后3 h、6 h时间点开始治疗,GTS组效果明显,与TB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后12 h、24 h开始治疗,无明显效果。结论:TBI后给予GTS治疗,可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10~80 mg/kg剂量范围均有一定疗效,最佳剂量范围为20~60 mg/kg;GTS有效时间窗为伤后6 h。  相似文献   
115.
选择黄淮平原地区当前主推品种郑麦9023,以及早期引进品种阿勃和丰产3号为材料,利用微根管技术,研究冬小麦活根长和根直径径级的分布动态,以及以活根长为基础的净生长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直径为0.05~0.25 mm的细根是冬小麦根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根直径≤0.5 mm的细根占活根长的98%以上;冬小麦的平均根直径随着生育进程不断变化,其变化范围为0.15~0.22 mm,不同品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活根长与根尖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根尖数是活根长增加的主导因素;返青期到拔节期是冬小麦根系生长最旺盛的时期,阿勃和丰产3号具有较长时期的根系增长活力,郑麦9023自拔节期以后根直径≥0.1 mm的细根根尖数占总根尖数的比例有所上升,这有利于提高生育后期根系抗性和保证根系活性稳定,以满足籽粒灌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6.
新疆西准噶尔沙尔布尔提山地区泥盆系—下石炭统发育良好,各门类海相生物化石众多,尤以腕足类化石最为丰富。根据对采自该地区3个剖面(布龙果尔剖面、和布克河剖面、俄姆哈剖面)上腕足类的详细研究,系统描述长身贝类4属4种,无窗贝类2属3种,穿孔贝类2属2种,穿孔贝类(Dielasma cf.D.? utah(Hall and Whitfield),Cranaena cf. hannibalensis Moore)为该地区首次报道。除无窗贝类Cleiothyridina cf. kusbassica Besnossova在俄姆哈剖面可延续进入下石炭统之外,其余属种皆产自上泥盆统。上述腕足动物属于Syringothy-ris-Spirifer动物群的重要分子,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大致对应于牙形石中praesulcata带至sandbergi带(法门最晚期—早石炭世)。上述腕足动物群在组成上与北美、乌拉尔地区及库兹涅茨盆地的化石组合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7.
选择高密度云杉人工纯林,模拟天然林窗形成方式,开展了低强度林窗式疏伐试验,监测了地表空气温、湿度和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状况.结果表明:疏伐后第1年,生长季(5-9月)林窗内地表日均温升高而日均湿度降低,林窗内土壤腐殖层(O层)有机质(SOM)和铵态氮(NH4+-N)含量分别增加了19.62%和283.85%,硝态氮(NO3--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别减少77.86%和23.60% 而0~10 cm土层SOM、全氮(TN)和NO3--N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5.77%、37.14%和75.11%;NH4+-N、DOC和全磷(TP)含量分别减少48.56%、33.33%和13.11%.上述结果说明,低强度林窗式疏伐迅速改善了高密度云杉人工纯林地表阴湿的环境,增强了O层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矿化过程,促进了土壤养分释放与土壤肥力恢复.  相似文献   
118.
为了解不同氮(N)源(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系时空分布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动态监测技术, 以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试验材料, 在等养分条件下, 设置不施肥(T0)、100%尿素N (T1)、75%尿素N + 25%鸡粪N (T2)、50%尿素N + 50%鸡粪N (T3)、25%尿素N + 75%鸡粪N (T4)和100%鸡粪N (T5)等6个有机N与化肥N配施处理, 研究分析了‘豫麦34’在不同生育时期及0-100 cm土层中根系直径、根长密度、根长生长量和死亡量等根系特征参数的变化及其产量表现。结果表明, 施肥不仅有利于各生育时期及不同土层中根系直径、根长密度和根长生长量的增加, 而且增加了根长死亡量, 促进了根系的周转。对不同配施处理进行比较, 发现T3处理(尿素和鸡粪等氮配施)的效果最为显著, 全生育期平均根长密度、周期生长量与周期死亡量分别较对照T0增加了55.52%、57.79%和61.61%, 有效分蘖数、穗粒重、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也以T3处理增加最多, 分别较T0增加了52.63%、43.90%、40.16%和12.02%; 穗粒数在T4处理下最大, 较T0增加了45.79%; 生物产量在T5处理下最高, 比T0增加了26.95%。因此, 不同氮源合理配施有利于促进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及在不同土层中的扩展, 提高冬小麦产量。尿素和鸡粪为N源时等氮配施(50 : 50)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9.
开展林窗空间格局与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对于认识森林物种共存、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24 hm2永久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机载激光雷达获取样地点云数据,通过R语言提取林窗并计算各林窗的形状复杂指数,利用相关分析量化林窗特征与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林窗空隙率为6.16%,密度为15.5个·hm-2,平均面积为39.72 m2,整体以微小和中型林窗为主;林窗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地形分异特征,多分布于低海拔和缓坡区域;林窗形状复杂指数与香农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呈正相关,且在低海拔和陡坡处表现更加明显。本研究揭示了亚热带森林林窗植被更新特征,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0.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干扰特征 ,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林窗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成因 ;林窗形成木 (GM )的类型、数量和物种构成。结果表明 ,在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林区 ,大多数形成木都是因树木达到一定年龄后衰老等原因引起其抗性下降而死亡的 ;由树木基折形成的林窗最为普遍 ,占 5 1 2 3% ,由干折形成的占 2 0 37% ;单株形成木林窗几乎达到所调查林窗的一半 (占总数的 4 6 99% ) ,平均每个林窗拥有 1 95株形成木。扩展林窗大小多在 10 0~ 4 0 0m2 ,10 0~ 2 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 ,占 2 6 5 1% ;而 30 0~ 4 0 0m2 所占的面积比例则最大 ,占 2 2 6 4 %。冠空隙的面积多在 2 0 0m2 以下 ,其中以 5 0~ 1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 ,分别为 32 5 3%、17 72 %。冠空隙、扩展林窗的平均面积为 71 6 8m2 、15 4 14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