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王文丽  李娟  赵旭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8):2813-2821
研究生物有机肥料DZF-363对当归生长、根腐病的发病情况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为其对连作当归根际土壤环境的调节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连作2年的当归及其根际土壤为对象,设置对照(不施农药和微生物肥料,CK)、农药(15%的阿维毒死蜱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N)和生物有机肥DZF-363(DZF)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和比色的方法,研究施用DZF-363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DZF-363比对照和农药处理分别增产18.8%和6.8%.施用DZF-363使当归根腐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对根腐病防效达52.0%;整个生育期当归根际土壤的脲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苗期、生长中期及收获期脲酶活性分别提高52.4%、13.9%、10.3%,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5.5%、10.2%、10.3%,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0.3%、4.4%、4.0%,酸性磷酸酶活性在当归生长中期及收获期分别提高15.6%、8.2%.放线菌门在CK、N和DZF处理中的占比分别为11.3%、10%和20%,未知的放线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在DZF处理中的占比显著高于CK和N处理.施用DZF-363能显著增加当归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且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当归产量呈正相关,与根腐病呈负相关.表明施用DZF-363能显著增加当归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当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减轻当归根腐病的发生,显著提高当归产量.  相似文献   
33.
在含有不同比例凹凸棒石粘土的混合基质中(凹凸棒石粘土∶基质的体积比分别为0∶1、1∶100、1∶70、1∶50、1∶20)培育当归幼苗,以研究Cu胁迫对当归幼苗的生理学影响及凹凸棒石粘土对Cu胁迫下当归幼苗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基质中不存在凹凸棒石粘土时,随着CuCl2处理浓度的上升,当归幼苗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qP)和叶绿素含量都逐渐降低;而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qN)、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过氧化氢含量以及根和叶片中的Cu含量均显著性增加,表明Cu胁迫降低了当归幼苗的光化学效率、叶绿素的合成、增加了组织中Cu含量和氧化压力。(2) CuCl2胁迫下,当基质中存在不同比例的凹凸棒石粘土时,Cu胁迫所导致的叶片Y(Ⅱ)、ETR、qP及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以及叶片qN、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含量、根和叶片的Cu含量的升高均有所缓解,说明凹凸棒石粘土通过吸附或固定基质中游离的以及可交换的Cu离子,减少了当归幼苗对有效Cu离子的吸收,从而缓解了Cu离子对植物造成的生理学压力,且这种缓解作用依次为1∶70 1∶50 1∶20≥1∶100 0∶1,这是基质中存在过多的凹凸棒石粘土时,其在吸收基质中Cu离子的同时也会影响基质的通气性、透水性和酸碱度等。这表明凹凸棒石粘土在基质中的适当加入能缓解Cu胁迫对当归幼苗造成的的生理学压力。  相似文献   
34.
延伸因子1β(EF 1β)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肽链延长必需的调节因子之一。该研究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扩增技术克隆当归EF 1β基因序列,分析该基因序列特征、蛋白结构特点及UV B辐射胁迫下的组织响应表达,以揭示当归栽培生境变迁过程中对UV B胁迫适应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1)成功克隆获得当归EF 1β基因全长序列(950 bp),编码225个氨基酸,命名为AsEF 1β(GenBank登录号:MG736314);AsEF 1β蛋白的分子量为24.5 kD,理论等电点为4.48,属亲水性氨基酸,在其C末端具有一个EF 1B超蛋白家族的典型结构域和保守区,鸟嘌呤核苷酸交换结构域;其氨基酸序列与同为伞形科的胡萝卜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3%。(2)qRT PCR分析结果显示,AsEF 1β基因在当归根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茎和叶(P<0.05);UV B辐射胁迫下,茎及叶中的表达量均上调,分别是自然光照处理的2.43和3.76倍。研究表明,AsEF 1β基因可能参与当归对UV B辐射胁迫的适应过程,为深入研究其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逆境抗性形成及药效物质的生物合成代谢过程的生态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血虚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从血虚证的发病原因、病理、动物模型制作及传统方药等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血虚证作了深入地研究,在血虚病理变化、动物模型制作及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相关方药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血虚时,机体造血功能抑制,免疫功能降低,红细胞膜的酶如Na^+、K^+-ATP酶活性降低,水盐代谢紊乱及细胞内一些信使物质含量异常等.通过放血、化学损伤、放射线损伤等造成血虚证的动物实验研究,人们进一步发现了传统方药对血虚证的治疗作用机制.这些经典方药都能增强机体免疫,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血细胞的生成从而发挥补血作用.这些研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血虚理论,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更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36.
血虚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从血虚证的发病原因、病理、动物模型制作及传统方药等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血虚证作了深入地研究,在血虚病理变化、动物模型制作及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相关方药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血虚时,机体造血功能抑制,免疫功能降低,红细胞膜的酶如Na~ 、K~ -ATP酶活性降低,水盐代谢紊乱及细胞内一些信使物质含量异常等。通过放血、化学损伤、放射线损伤等造成血虚证的动物实验研究,人们进一步发现了传统方药对血虚证的治疗作用机制。这些经典方药都能增强机体免疫,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血细胞的生成从而发挥补血作用。这些研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血虚理论,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更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37.
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提取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中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和分析其化学组分.在相同提取方法和测定条件下,从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饮片中得到的挥发油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E-藁本内酯、Z-藁本内酯和Z-丁烯基酞内酯等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较大.当归经过炮制后其所含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是显著的,表明根据临床应用目的不同对当归进行炮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8.
首次对独脚当归中阿魏酸和多糖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用70%甲醇回流提取独脚当归中的阿魏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用水提醇沉的方法提取独脚当归中的多糖,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 spectrophotometry),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独脚当归中阿魏酸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86.10μg/g、34.60 mg/g。该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为独脚当归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定量方法和参考依据。从独脚当归阿魏酸和多糖含量方面,说明了独脚当归代替当归使用,其药效会明显弱于当归。  相似文献   
39.
探讨当归内酯(ASDL)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重构作用。通过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采用免疫器官重量法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检测了ASDL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用血清溶血素分光光度法检测了对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用MTT法进行了致分裂原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值反应实验,再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了NK和CTL细胞活性,从而确定ASDL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SDL能够对免疫低下小鼠的非特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起到一定的重构作用。但是这种效果并不是剂量依赖性的,20 mg/kg这个剂量的效果明显好于5和80 mg/kg这两个剂量。上述结果表明ASDL能够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0.
cDNA-AFLP比较当归早薹基因转录差异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利用cDNA-AFLP技术对当归早薹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的方法,优化了影响cDNA-AFLP试验结果的关键因子,包括选择性扩增模板量、酶离子浓度、dNTP浓度。结果表明,以1μL稀释10倍的预扩增产物作为模板、1.5 mmol/LMgCl2、0.6 mmol/L dNTP,进行的选择性扩增反应获得DNA片段分子量范围较广,在100-1 000 bp长度范围中均有扩增片段,是较为理想的选择性扩增的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了试验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利用部分引物组合可以较好地比较早薹当归在基因转录水平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