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66篇 |
免费 | 853篇 |
国内免费 | 5957篇 |
专业分类
202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8篇 |
2023年 | 568篇 |
2022年 | 590篇 |
2021年 | 635篇 |
2020年 | 479篇 |
2019年 | 473篇 |
2018年 | 333篇 |
2017年 | 389篇 |
2016年 | 430篇 |
2015年 | 567篇 |
2014年 | 1032篇 |
2013年 | 807篇 |
2012年 | 962篇 |
2011年 | 966篇 |
2010年 | 1014篇 |
2009年 | 1067篇 |
2008年 | 1244篇 |
2007年 | 912篇 |
2006年 | 813篇 |
2005年 | 861篇 |
2004年 | 729篇 |
2003年 | 736篇 |
2002年 | 601篇 |
2001年 | 570篇 |
2000年 | 569篇 |
1999年 | 369篇 |
1998年 | 305篇 |
1997年 | 259篇 |
1996年 | 269篇 |
1995年 | 247篇 |
1994年 | 208篇 |
1993年 | 225篇 |
1992年 | 182篇 |
1991年 | 162篇 |
1990年 | 141篇 |
1989年 | 123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65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6篇 |
1953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3.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6,(1)
目的分析钦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简称强免)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9月1日为分界点,对2005—2014年麻疹病例按强免前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强免前后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群年龄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8月龄~5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散居儿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史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免前后麻疹高发人群都是以8月龄~5岁组儿童及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根据钦州市麻疹流行特征,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加强查漏补种,并有计划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这些措施是降低麻疹发病率、最终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4.
一种提高微生物发酵单位的新优化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发酵过程对技术进行控制和优化,对微生物发酵单位的经济利益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注重对菌种方面的选择。但是,随着我国生物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对微生物发酵过程进行了优化。本文对一种提高微生物发酵单位新优化控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此促进我国微生物研究领域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5.
本研究依据《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调查评估了云南省澜沧县和四川省康定市两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分布数量与特征, 分析了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状况, 识别了主要受威胁因素和保护空缺, 旨在为我国传统知识保护和民族地区实施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的履行。研究结果如下: 分别调查编目澜沧县、康定市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145项、98项; 这些传统知识具有明显的地区气候与自然环境特征、生产生活实践特征、传统文化特征和地区社会经济特征; 相关部门在传统知识保护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同时包括习惯法、传统节庆等传统文化和包括祭祀、神山、神林等宗教方式在内的地方社区行动在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方社区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 传统知识保护立法仍不健全、受到威胁、保护意识薄弱及承载传统知识的生物资源减少是制约传统知识保护传承的主要因素。两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丰富, 并且地方社区有效参与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今后应建立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制度;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保护传承意识; 因地制宜开展传统知识保护; 推动传统知识相关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139.
土壤可溶性无机磷对微生物生物量磷测定的干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对于可溶性无机磷含量高于50mg/kg土的土壤,薰蒸处理前必须去除这部分磷,否则将严重干扰微生物量磷的测定,讨论了去除土壤中可溶性无机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0.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凤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6):57-62
我们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出发点,提出了《组合中药学》新理论体系,试图解答中药现代化中基础理论方面的关键问题。中药的本质就是“组合”。无论是主或复方都是一个庞大的分子库,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分子组合成一个群体。这些群体表现出特定的药效。“组合”有三层意思:生药的组合、分子群的组合与特定药效功能的组合。分子群是特定药效功能的物质基础。分子群的观念表明了东方医药不同于西方的本质之所在,西方医药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一的化合物。复方是特定药效的组合,分别具有不同或相同或相似药效的几类分子群的组合。即为中药的复方制剂。这些分子群体的组合或相辅相成,或减毒增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本论文阐述了《组合中药学》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组合中药学》作为一大研究领域,可以建立一整套现代中药学的新理论体系,为中药的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并可以此作为中药现代化切入点,以解决中医药科学化的关键问题。遵循这一理论体系,可以使中医药研究系统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组合中药学》就是从《组合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及其药效的物质基础,阐明中药活性部位的相互作用与药效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组合中药学》的三个新概念:中药功效分子族:具有相似药效作用的一类分子的组合,其骨架及功能团相同或相似。中药表征性组合分子:单味中药药效的代表性功效分子族,即主要药效分子组合。中药非表征性组合分子:单味中药表征性分子以外的其他功效分子族,即辅助药效分子的组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