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472篇
  157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梁健英   《广西植物》1994,14(2):126-129
异裂菊属两新种梁健英(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关键词菊科;异裂菊属;新种TWONEWSPECIESOFHETEROPLEXISCHANG(COMPOSITAE)¥LiangJiangying(GuangxiInstituteofBotany...  相似文献   
102.
黄文文  张全国 《生态学报》2022,42(20):8453-8460
土壤微生物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实体,也是若干类型生境中微生物数量的重要调节者。因此,了解病毒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深入认识包括碳循环在内的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建立土壤微宇宙实验系统,跟踪调查恒定低含水量、恒定高含水量和波动含水量3种水分处理下土壤病毒和细菌多度的变化,以及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对土壤病毒-细菌相互作用的响应。相较于低水分处理,高水分处理显著增加了病毒多度(P<0.001)和病毒-细菌多度比(P=0.0026),波动水分处理显著增加了病毒多度(P<0.001)。在高水分处理的土壤微宇宙中,细菌和病毒多度呈现出随时间动荡的信号,即细菌多度表现出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而病毒多度则表现出增加-降低的趋势,且其变化滞后于细菌。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P<0.001)、细菌多度(P=0.0045)和病毒多度(P<0.001)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病毒导致的下行控制可能是细菌多度的重要影响因子,在水分增加情形下,病毒有可能通过加速细菌的更新速率进而加速土壤呼吸。因此,病毒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碳循环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3.
水体氮素污染日益严重,如何经济、高效地去除水体氮素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人员已从不同环境中分离到许多同时具有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功能的菌株,此类菌生长迅速,可在好氧条件下同时实现硝化和反硝化的过程,并可用于脱除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应用潜力巨大的脱氮菌。目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途径和机制主要是通过测定氮循环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测定相关酶活性、注释部分氮循环相关基因及参考自养硝化菌和缺氧反硝化菌的氮循环途径等进行研究,其完整的氮素转化途径和氮代谢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总结了目前异养硝化-好养反硝化菌的脱氮相关酶系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理论研究及其在污水脱氮处理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含度量误差的黑龙江省主要树种生物量相容性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Dong LH  Li FR  Jia WW  Liu FX  Wang HZ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653-2661
基于516株样木的生物量数据,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黑龙江省15个主要树种(组)总生物量与地上、地下、树干、树冠、树枝、树叶6个分项生物量以及分项生物量间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分别选出各树种总生物量和各分项生物量的最优模型,采用比值函数分级联合控制方程组构建了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的相容性模型,并采用对数变换对总生物量模型消除异方差,采用加权回归对各分项生物量模型消除异方差.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的15个树种(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中,总生物量的预估精度最高,达到90%以上;其次是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预估精度在87.5%以上;地下部分、树冠、树枝和树叶生物量的预估精度相对较低,但绝大多数树种(组)的预估精度在80%以上;所有树种(组)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模型的模拟效率(EF)值达0.9以上,绝大多数树种(组)的地下部分、树冠、树枝、树叶生物量模型的EF值在0.8以上.  相似文献   
105.
摘要:【目的】利用一株溶藻细菌BS01分泌的杀藻化合物(二异丁氧基苯基)胺作用于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研究该化合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作用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10和20μg/mL的杀藻化合物处理塔玛亚历山大藻,观察藻细胞的响应。【结果】研究发现,利用20μg/mL的杀藻化合物处理藻,24 h后杀藻率达到84.1%,此时细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仅为对照的58.5%。而当对藻细胞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进行测定时发现,20 μg/mL的浓度处理24 h后,最大光化学效率相比于对照细胞降低了55.5%,这说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受到抑制。细胞内部的活性氧(ROS)水平在处理0.5 h后即开始增高,并导致细胞内部的脂质过氧化,使细胞内丙二醛(MDA)的含量上升。藻细胞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清除细胞内部的活性氧。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20 μg/mL的浓度处理24 h后,细胞内重要的细胞结构解体,细胞严重空泡化,显示出细胞死亡的特征。【结论】杀藻化合物(二异丁氧基苯基)胺能够通过引起藻细胞内部氧化损伤的方式引起藻细胞的死亡,同时该化合物仅针对少数几种藻类具有杀藻效果,因此该杀藻化合物在赤潮的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首次在玉米中发现副突变(paramutation),后来陆续在其他生物体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副突变是一种不符合孟德尔遗传法则的遗传模式。近来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表明,RNA是副突变发生的基础机制,涉及表观遗传(epigenetic inheritance)调控及染色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副突变的演化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了解副突变将有助于农作物的改良及人类遗传疾病的治疗。本文综述了副突变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的教学和研究整理资料。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及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配制蛋白质水平为20.01%、25.00%、30.19%、35.24%、40.12%和45.10%的6种等脂等能的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115.46±16.20) g的异齿裂腹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94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异齿裂腹鱼末重(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蛋白水平为40.12%时最大,与30.19%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效率(PER)、成活率(SR)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蛋白水平为25.00%时最大,与30.19%组差异不显著(P>0.05);摄食率(FR)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在蛋白水平为20.01%时最高,显著高于其余试验组(P<0.05);饲料系数(FCR)和肝体比(HSI)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40.12%时最低,与35.24%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粗蛋白质显著升高(P<0...  相似文献   
108.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国内外多处水源地出现了以有害丝状蓝藻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主要优势种的蓝藻水华现象.伪鱼腥藻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异嗅物质2-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简称2-MIB),严重影响水体环境和供水水质.本文对伪鱼腥藻的分类地位、形...  相似文献   
109.
乙醛酸循环是一个重要的能量代谢途径,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它在微生物致病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异柠檬酸裂合酶作为乙醛酸循环的第一个关键酶,是理想的抗感染药物靶标.了解该酶的基本结构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生物学进展将有助于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0.
白雪  赵成章  康满萍 《生态学报》2021,41(5):1878-1884
根系构型影响根系空间分布和营养吸收效率,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存策略。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的方法,分析了甘肃金塔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3年生和6年生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根系分叉数与分支角度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湿地群落盖度、高度逐渐增加,多枝柽柳种群的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根系深度、分叉数、比根长、比表面积、各级根系直径随之增加,根系分支角度和根冠比逐渐减小;多枝柽柳根系分叉数与分支角度回归方程的标准主轴斜率逐渐增大(P<0.05),随着林龄的增长,多枝柽柳根系分叉数的增加速度逐渐大于根系分支角度的生长速度,二者在林龄间呈现出差异化的异速生长关系。随着林龄的增长,多枝柽柳根系构型模式由"扩散型"转变为"紧缩型",体现了种群应对生境胁迫和竞争的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