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2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1129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陕南镇巴下寒武统中Microdictyon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次报道Microdictyon在我国寒武纪的发现。此类化石为磷酸钙质;个体小,1-1.5mm,为半球形、椭圆形;具网格状结构的化石,归入小壳化石。文中记述的化石是用15%冰乙酸分离出来的。描述建立一新种Mierodietyon anus sp.nov..现于陕南镇巴。  相似文献   
993.
水稻的小孢子发育,通常都能看到有二次孢壁下陷过程,称之为第一和第二收缩期。本研究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做超薄切片和电镜扫描标本;又用戊二醛和FAA及醋酸乙醇液固定,分别制成石蜡切片;还用活体涂片以光学镜观察。多种方法对照研究的结果,均发现第一、第二收缩期的存在。第一次收缩主要是由于绒毡层大量分泌造壁物质,使花药腔中水势下降,小孢子水分外渗。其后通过代谢生长,内容物增加和渗透平衡,小孢子遂复圆。第二次收缩是因为小孢子内胞质强烈水解,局部质膜破毁,胞内物质外逸,失去膨压后,受花药腔中不断增加的营养物质压迫下陷。直到花药腔中的内物质又渗入小孢子内合成贮藏淀粉,外壁发育增强硬度后又膨胀复圆。作者认为,二次收缩期的发生是正常发育的生理过程,而不是固定剂造成的人为赝象。  相似文献   
994.
云南兰属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山红柱兰 新种 Cymbidium wenshanense Y. S. Wu et F. Y. Liu, sp. nov. A C. erythrostylo Rolfe sepalis et petalis angustioribus, labello apice emarginato glabro, carinis apice incrassatis, columna praeter apicem sanguineum alba albo-puberula differt.  相似文献   
995.
996.
小地老虎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通过对成虫种群消长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我国境内的越冬基地,成虫种群具有两次(冬、春季)出现高峰;春季蛾量较高,其消长为典型的先坡后陡型。在一代为害区,成虫种群常有三次出现峰(春、夏、秋季);春季成虫均为迁入蛾,其消长为先陡后坡型;夏季蛾蜂高而蛾期短,消长动态属先坡后陡型。影响成虫种群消长的主要原因为虫源及性质、蛾子迁飞特性、气温与天气等。  相似文献   
997.
小偃麦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AABB)和中间偃麦革[Elytrigia intermedium(Host)Nevski BBEEFF]的杂种 F_1——小偃麦的幼穗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近两年后,转入修改的 MS 液体培养基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从此悬浮系分离的原生质体在修改的 KM_(8p)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后出现第一次分裂。15天后,在液体浅层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分裂频率为2%;而用1.2%琼脂糖固化进行固体平板培养时,细胞的分裂频率则为12.14%。20—30天后,添加渗透压降低的原生质体培养液。当从原生质体再生的愈伤组织长至2—4mm 大小时,逐步转至生长及分化培养基上再生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次Ⅰ.绪论Ⅱ.材料和方法Ⅲ.实验一.外胚层反应能力的改变1.背唇形成以前,外胚层的反应能力2.背唇形成以后,外胚层的反应能力3.小结二.神经组织的分化和外胚层的年龄以及处理的时间的关系1.早期原肠胚的外胚层2.中期原肠胚的外胚层3.晚期原肠胚的外胚层4.胚孔关闭以后的外胚层  相似文献   
1000.
花Hua(Hemibarbus maculatus)又名麻鲤,在东北地区通称花吉勾,这种鱼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各种水体中,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都能在存。重唇鱼(Hemibarbus labeo)盛产于黑龙江流域各河流中,常识为“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