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6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野生火棘在贵州省的资源分布广泛,由于省内各地区气候因子的不同,导致野生火棘果实的营养性成分存在差异。为探究贵州省野生火棘果的营养性成分差异,明确影响营养成分积累的气候因子,筛选出适宜生长区域,采用硫酸-苯酚法、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索氏提取法和福林-酚比色法对火棘果粗多糖、总蛋白、总脂肪和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之间4种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可将10个不同产地火棘分成3大类;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相对湿度是影响贵州野生火棘果营养成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降低相对湿度利于火棘果中营养性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62.
中华施迈斯内果在辽西的发现为被子植物的历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施迈斯内果是一个具有近170年研究历史的植物化石属。新近发现的中华施迈斯内果中发现了以前没被认识到的新特征(未成熟的雌性器官的中央结构有一个纵向的隔壁和封闭的顶端)。新的特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该化石的系统位置。王鑫等人通过仔细分析被子植物的定义、结合新的化石特征认为施迈斯内果代表了一个具有被子植物特征的新类群。按照现有的被子植物定义,施迈斯内果可以归入被子植物。这样一来,被子植物的历史就会被前推到早侏罗世。当然也不排除未来被子植物的定义改变后为施迈斯内果建立一个与被子植物平行的种子植物新类群的可能性。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施迈斯内果的由来、特征以及王鑫等人如何判定其为被子植物的逻辑思维过程,以便大家论评。  相似文献   
63.
苏秀芳  林强  梁振益 《广西植物》2007,27(5):805-807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大戟科蝴蝶果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出36个峰,鉴定出35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8.34%,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乙酯(13.19%)、正十六烷酸(11.11%)、十八碳烯酸乙酯(6.18%)、正十八烷(4.98%)、(Z,Z)-9,12-十八碳二烯酸(4.90%)及十八碳二烯酸乙酯(4.21%)。  相似文献   
64.
在胀果甘草细胞悬浮体系中加入苯丙氨酸、酪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来研究前体对甘草细胞生产甘草黄酮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前体在合适的浓度下对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均能促进细胞内甘草黄酮的生物合成,但高浓度的肉桂酸对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苯丙氨酸的最佳添加浓度为20 mg/L,酪氨酸、肉桂酸、乙酸钠的最佳添加浓度都是5 mg/L。此时,均可使培养体系的甘草黄酮产量高达100 mg/L以上,其中酪氨酸的添加使得产量高达对照的1.43倍。苯丙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3种前体的添加时间均以第10天为宜,酪氨酸添加时间以第5天为最佳。而且,在添加苯丙氨酸和乙酸钠后的第3天收获细胞,此时细胞的生物量和甘草黄酮产量最大。此外,苯丙氨酸、乙酸钠的添加可以增加黄酮合成的关键酶之一——苯丙氨酸裂解酶的活性。酪氨酸对苯丙氨酸裂解酶影响不大,而肉桂酸的添加却导致其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5.
窦振东  燕玲  白羡钦 《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2):2449-2453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大果白刺花药进行细胞学研究,探讨雄性不育系发生败育的时期和方式以及雄性败育与药壁组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育系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前期,花药各部分结构发育正常.随着绒毡层的异常解体,多种异常现象相继出现,包括小孢子母细胞液泡化,中层、药室内壁、药隔细胞液泡化,细胞畸形,药壁细胞非正常解体等.退化后整个花药萎缩干瘪,不能开裂,无花粉.因此,大果白刺雄性不育系的绒毡层生理异常并提前退化是导致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利用扫描电镜对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以系统揭示其子囊果内部组织特征,为块菌属的分类以及块菌属真菌子囊果的生理研究奠定基础。观察结果进一步证明,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的白色迷宫状脉络是由不育的侧丝构成,而暗脉则是被侧丝缠绕并包裹着的可育的菌丝组织,即产孢组织,这些白色脉络和暗脉就构成了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迷宫状的纹脉;产孢组织中,可观察到正在发育的大大小小的子囊被缠绕在一起的大量产囊丝与侧丝包裹着,形成密密麻麻微小的类似蜂巢状结构;子囊孢子游离于子囊中,成熟子囊孢子表面有刺状纹饰,刺的顶端有小弯钩。单个子囊内含的子囊孢子大小与其内含的子囊孢子数目有关,子囊内所含的子囊孢子越多,子囊孢子就越小。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喙果绞股蓝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并揭示其含量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大连依利特SinoChromODS-A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64 nm,柱温:30℃。结果:芦丁在0.1525~3.81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2%(RSD=2.0%);槲皮素在0.0589~1.47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RSD=2.3%)。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具季节性动态变化,芦丁8月份含量高,平均质量分数达6.31 mg/g,槲皮素9月份含量最高,平均质量分数达0.86 mg/g。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度高,为喙果绞股蓝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为充分发掘抗缩果病枣种质资源,对保存于河北沧县(2006年~2009年,77个品种)及山西太原(2006年~2007年,53个品种)和山西太谷(2006年,231个品种)的共268个枣品种资源进行了田间缩果病抗性调查。结果表明,枣品种间缩果病抗性差异显著,其中病果率变幅为0%~66.18%、变异系数为2.01,病情指数变幅为0%~55.06%、变异系数为2.46;同一品种的发病程度因年份和地点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根据在发病严重的沧县枣资源圃连续4年(2006~2009)的观测结果,枣品种的缩果病抗性可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5类,相应的平均缩果率分别为5%以下、5%~10%、10%~15%、15%~25%和25%以上;在沧县的77个品种中,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的品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0.52%,2.60%,7.79%,6.49%和2.60%。在我国主栽枣树品种中,金丝小枣、圆铃枣、长红、冬枣等为高抗品种,婆枣、壶瓶枣为高感品种。本研究表明,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抗缩果病枣树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9.
罗布麻药用部位的形态鉴定与标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罗布麻药用的部位的形态鉴定与标准,和采挖(收)时间及其它有关事项提出个人初步看法,供有关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70.
3种甘草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红 《植物研究》2006,26(5):560-562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3种荒漠植物的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6,核型公式分别为:刺果甘草(G.pallidiflara)k(2n)=2x=16=4M+8m+4sm,光果甘草(G.glabra)k(2n)=2x=16=10M+6m,胀果某草(G.inflata)k(2n)=2x=16=6M+6m+4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