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72篇 |
免费 | 195篇 |
国内免费 | 2291篇 |
专业分类
81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200篇 |
2022年 | 250篇 |
2021年 | 286篇 |
2020年 | 207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346篇 |
2013年 | 272篇 |
2012年 | 331篇 |
2011年 | 316篇 |
2010年 | 353篇 |
2009年 | 337篇 |
2008年 | 419篇 |
2007年 | 335篇 |
2006年 | 321篇 |
2005年 | 310篇 |
2004年 | 308篇 |
2003年 | 331篇 |
2002年 | 293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167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55篇 |
1995年 | 176篇 |
1994年 | 176篇 |
1993年 | 151篇 |
1992年 | 136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118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Xiaomin Tang Weidong Bao Wenli Zhang Zhukuan Cheng 《植物学报(英文版)》2007,49(6):953-960
To develop reliable techniques for chromosome identification is critical for cytogenetic research, especially for genomes with a large number and smaller-sized chromosomes. An efficient approach using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clones as molecular cytological marker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any organisms. Herein, we present a set of chromosomal arm-specific molecular cytological markers derived from the gene-enriched regions of the sequenced rice genome. All these markers are able to generate very strong signals on the pachytene chromosomes of Oryza sativa L. (AA genome) when used as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probes. We further probed those markers to the pachytene chromosomes of O. punctata (BB genome) and O. officinalis (CC genome) and also got very strong signals on the relevant pachytene chromosomes. The signal position of each marker on the related chromosomes from the three different rice genomes was pretty much stable, which enabled us to identify different chromosomes among various rice genomes. We also constructed the karyotype for both O. punctata and O. officinalis with the BB and CC genomes, respectively, by analysis of 10 pachytene cells anchored by these chromosomal arm-specific markers. 相似文献
82.
本文绘图描述了大齿大尾骚的一新亚种,定名为长毛大尾溞Leydigia macrondonta longiseta subsp.nov.新亚种与其它亚种的主要不同是:后腹部每簇侧刚毛中的3—4根刚毛自前至后趋长,并且都比较长。 相似文献
83.
本文报导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粘体虫属六新种,即异型粘体虫,新种Myxosoma disparis sp.nov.,四川粘体虫,新种Myxosoma sichuanensis sp.nov.,光唇粘体虫,新种Myxosoma acrossochilusi sp.nov.鳅粘体虫,新种Myxosoma nemachilusi sp.nov.斜囊粘体虫,新种Myxosoma obliqua sp.nov.,雅安粘体虫,新种Myxosoma ya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84.
85.
86.
以细胞质雄性不育花椰菜ogura-A和相应的保持系ogura-B为材料进行ISSR及DDRTPCR分析.选用30条ISSR引物,经扩增共产生306条清晰可辨的条带.每条引物可产生6-12条带,其中引物ISSR3在两系中呈现多态性扩增,在保持系中特异扩增出一条1100 bp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油菜、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的部分序列高度相似.推测其可能来源于花椰菜线粒体基因组.在DDRT-PCR分析中,选用3条锚定引物、15条随机引物进行组合,最终共获得1 122条大小在1 000-50 bp的带.经反向Northern杂交验证只有4条带特异的存在于两系中,分别命名为ogura-A205、ogura-A383、ogura-B307、ogura-B352.其中ogura-A205、ogura-A 383只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表达,而ogura-B307、ogura-B352在保持系中呈现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四个差异序列均为首次报道.其中ogura-A205、ogura-B307至今尚未发现与之相似的序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ogura-A383、ogura-352与报道的拟南芥、大白菜等的叶绿体基因的一些片段具较高相似性,推测ogura-A33、ogura-B352搅可能来源于花椰菜叶绿体基因组.以上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保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87.
兔痒螨和水牛痒螨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水牛痒螨株和兔痒螨株的分类地位,采用 PCR 技术扩增了四川水牛痒螨株和四川兔痒螨株的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并与 GenBank 中注册的 5 个国外痒螨株的同源基因进行了比较。序列分析发现:兔痒螨株和水牛痒螨株的序列长度分别为 277 bp 和 281 bp,两序列间存在多处转换、颠换和缺失。四川水牛痒螨株同四川兔痒螨株间及国外痒螨分离株间的 ITS-2 基因同源性较低(87.1%~88.0%); 而四川兔痒螨株与国外痒螨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95.5%~100.0%)。用痒螨 ITS-2 基因构建的 MP,NJ,ME 及 UPGM 树中,兔痒螨株和水牛痒螨株在不同的系统树中其位置比较固定,且两者相距均较远。根据痒螨 ITS-2 基因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构建结果以及其他已报道的相关证据,作者认为:兔痒螨株和水牛痒螨株可能为痒螨属 Psoroptes 中两个不同的种,兔痒螨分离株为马痒螨 P. equi ;而水牛痒螨株与来自兔、山羊、绵羊和黄牛等痒螨株亲缘关系较远,可能为痒螨属中的另一个独立有效种。 相似文献
89.
四种提取芸芥基因组DNA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芸芥为材料 ,分别用CTAB法、SDS法、尿素法、NaOH法四种方法对芸芥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 ;并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法、琼脂糖电泳法和RAPD分析法对所提取的DNA进行检测 ,将它们在DNA的产量、质量和耗时、耗费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试验条件选取最合适的提取方法。通过四种方法的比较 ,研究认为尿素法是芸芥基因组DNA的最佳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0.
小麦叶绿体基因组定点整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小麦中分别克隆了包括rbcL基因3′端部分和完整的psaI、ycf4基因的DNA片段.利用克隆到的DNA片段作为同源重组片段、烟草叶绿体16S rRNA基因的启动子Prrn和PsbA基因的终止子PsbA3′控制筛选标记基因aadA和报告基因gfp的转录,构建了小麦叶绿体基因组定点整合表达载体pRAGY. 用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到了gfp基因成功表达的产物被激发出的强烈的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