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8篇
  5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61.
海平面波动历史对认识低海拔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年代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岩芯的沉积特征,通过对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QZK1和QZK4孔微体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分析,发现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古生物化石均仅出现于两孔全新统的灰色粘土层中。微体化石分布特征显示: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海侵从早全新世,或稍早的晚更新世开始,而QZK4孔620cm附近可能记录了全新世海平面的最高值,之后海平面开始下降至现代高度;前人报道的晚更新世海侵发生时间内,两孔中发育陆相地层,未发现海侵沉积。  相似文献   
462.
广东植物增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广东分布新记录7种:糙叶卷柏,阔片里白,海南马兜铃,大叶五室柃,银毛叶山黄麻,海南杜鹃,心叶帚菊。  相似文献   
463.
广东沿海赤潮的特点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列举了广东沿海1980-1992年发生的66起赤潮事件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广东沿海赤潮具有频率增多、全年均可发生赤潮,发生赤潮区域扩大,持续时间长和危害程度大,新记录种和有毒赤潮多等特点。并就其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①广东沿海赤潮种类繁多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②海洋污染和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是赤潮发生频繁的根本原因;③与季风转换有关密切联系,广东沿海赤潮主要发生在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时期的3  相似文献   
464.
采用位置指数(CE)、混交指数(DM)、分异指数(T)以及Ripley’sK方程,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无瓣海桑自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海桑、无瓣海桑、秋茄和桐花树种群都呈现集群分布;海桑-无瓣海桑、海桑-秋茄、海桑-桐花树、桐花树-无瓣海桑以及秋茄-桐花树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负关联,秋茄-无瓣海桑之间呈现正关联,但这些关联都不显著。海桑和秋茄与其它树种属于中度混交,而无瓣海桑和桐花树与其它树种的混交程度相对较弱。海桑和无瓣海桑个体之间的胸围差异明显,而其它树种个体之间的胸围差异中等。海桑个体之间的树高差异明显,而其它树种个体之间的树高差异中等。采用的空间指数和空间统计技术有效地描述了树种的空间属性。  相似文献   
465.
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媚珍 《生态科学》1996,15(2):55-61
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征及其保护林媚珍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征及其保护@林媚珍...  相似文献   
466.
茂兰喀斯特山地广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是国家三类重点保护植物,为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山顶森林群落演替先锋树种和建群种之一。基于大小结构分析法、矩阵模型和分布格局距离方法,对茂兰喀斯特山地广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松种群大小结构近倒金字塔形,为中衰至衰退型种群;(2)广东松年龄(E)和胸径(D)的回归方程为E=59.968/(4.041-lnD);(3)广东松种群分布格局为斑块内种群个体集聚分布,斑块个体均匀分布;(4)广东松各径级度的种群密度(DS)随径级度(DG)呈S形变化,DS=1/(0.0584+0.018e-DG);(5)广东松种群为先锋种群,也能在山顶特殊生境中一定时期内与其它种群一起形成稳定群落;(6)分布格局距离方法能有效地用于亚热带森林树种的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矩阵模型能在—定程度上反映森林树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动态。  相似文献   
467.
广东省三种植物群落土壤AMF孢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样方法,以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作盆栽扩繁,利用湿筛倾析法和蔗糖离心法分离土壤孢子,研究了广东省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台湾相思林、湿地松林、刚果按林)和木薯地等3种植物群落11个土样的丛枝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孢子组成及分布状况.根据孢子形状、颜色、大小、孢壁饰纹及连孢菌丝等形态,将所分离的孢子划分为20个形态型(morphotypes),分属于3科5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有10种形态型,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5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各2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1种.在20个形态型中,以球囊霉属最丰富,分布最广.其中4种类型Glomus dolichosporum(TypeI)、Glomus eburneum(TypeJ)、Glomus versiforme(TypeM)和Acaulospora scrobiculata(TypeD)在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和木薯地中均有出现,其余类型仅见个别土样.  相似文献   
468.
描记纹胸Zhao属鱼类1新种,珠江纹胸ZhaoGlyptothorax zhujiangensis sp.nov.,采自广东新会市崖西镇白水带溪(属珠江水系)。新种与四斑纹胸ZhaoG.quadriocellatus较相近,但胸吸着器呈心形而不是楔形,腹鳍起点近吻端而不是近尾鳍基,头部无斑而不是在两眼后方各有1个黄色亮斑,尾鳍长大于而不是小于头长,鳃耙数、脊椎骨数较多,脂鳍基较短,与后者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69.
广东南澳岛马尾松林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调查了广东南澳岛马尾松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的组织水平结构。南澳岛马尾松群落的组成种类数量为28-32种,群落高度为7-10m,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水层3个层次,乔木层的平均个体密度为17-32株m-2,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715-3.269,均匀度0.439-0.818,生态优势度为0.223-0.102。马尾松群落是海岛植被破坏后形成的先锋群落,但山于海岛环境的特殊性,不宜大面积发展马尾松林,可通过间种台湾相思等阔叶树种进行林分改造。  相似文献   
470.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保护区内研究了两种果蝠——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光叶桑(Morus macroura)果实的行为、夜栖息地分布、散布种子方式及范围等。借助月光对果蝠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它们的取食活动一般在天黑20~40min开始,取食高峰发生在22:00~22:30和23:00~23:30之间,这两个取食高峰期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值±标准误)为(13.5±2.5)和(15.0±2.3)次,最低的取食频率发生在19:00~19:30和20:30-21:00之间,分别取食(0.2±0.2)和(0.7±0.5)次。果蝠很少在母树上取食成熟的果实,相反它们用嘴叼下果实并携带到夜栖息地去进食,通常这些夜栖息地是具有密闭树冠、密集枝条的树种。夜栖息地在母树周围的分布根据环境中适合它们栖息的树种和分布而决定,不同母树周围其夜栖息地分布具有非常大的变异与空间异质性。钝叶榕(Ficus curtipes)、铁力木(Mesua ferrea)和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是果蝠最喜爱的夜栖息地。在同样的情况下,尽管需要飞行更远的距离,两种果蝠都比较喜欢寻找具有许多枝条和小枝并且有复杂树冠的树木作为夜栖息地。两种果蝠取食光叶桑果实时,一部分种子通过消化道消化后被排泄出来,另外的一部分伴随着咀嚼后的果渣被吐出来,通过这两种方式,散布了大量的种子,再加上在飞行中也有排泄的习性,它们传播的种子在空间上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