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王跃中  孙典荣  陈作志  贾晓平 《生态学报》2012,32(24):7948-7957
带鱼(Trichiurus japonicas)是南海北部的重要经济鱼类,其渔获量的变化不仅与捕捞压力有关,还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捕捞对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的影响,使用长时间序列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对1956-2006年的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进行了分析.南海北部的带鱼渔获量变化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可用Fox模型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说明捕捞压力的增长显著影响到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化.移除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后,渔获量变动与中国南方降雨、南海北部海表水温、南海北部夏季季风以及南海北部冬季季风等气候因子呈显著正偏相关(P<0.04),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这种相关说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还受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可用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来拟合,且拟合效果显著(R2=0.958,P<0.01),表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归因于捕捞压力的单调增长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在南海北部的捕捞压力维持在现有水平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营养盐的增加都可能有利于南海北部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由于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可能还会引起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幅度加剧.  相似文献   
42.
报道了中国广东省阳西县沟谷雨林内1新变种——阳西静容卫矛(Euonymus chengii var.yangxiensis Y.S.Ye&L.F.Wu),并提供简要描述和照片。阳西静容卫矛隶属于卫矛科(Celastraceae)浅裂卫矛组(Euonymus),蒴果顶端浅裂,与原变种静容卫矛(E.chengii J.S.Ma)和中华卫矛(E.nitidus Benth.)相似,主要区别是该变种叶缘顶部2/3以上具锯齿,侧脉明显,花少且大,蒴果大,萼片伸展。  相似文献   
43.
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8月15日—2008年9月7日南海北部调查期间所获得的网采浮游植物资料,对该海域的4个断面共计13个站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等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3属169种(含变种和变型),主要以暖水性、广温性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ceae)37属114种,占总种数的67.4%,甲藻门(Pyrrophyta)12属50种,占总种数的29.6%,蓝藻门(Cyanophyta)2属3种及金藻门(Chrysophyta)2属2种等。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8.06×104cells/m3,其中硅藻丰度平均值为55.72×106cells/m3,甲藻丰度平均值为0.81×106cells/m3。调查区域内的优势种包括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藻类为聚类分析(UPMGA)将站点大致上分为4个生态区(珠江口生态区,吕宋海峡区,琼东上升流区和18°N断面区),结果表明,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比较相近的站点具有较高的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  相似文献   
44.
报道姜科姜黄属-新种-南昆山莪术(Curcuma nankunshanensis N.Liu,X.B.Ye&J.Chen).该种与近缘种广西莪术(C kwangsiensis X.X.Chen)的区别在于侧根茎分枝多,叶片阔椭圆状披针形,表面光滑无毛,不育苞片下部白色顶端深紫红色,能育苞片绿色.它与郁金(C aromatica Sahib)的区别在于根茎内面白色,不育苞片下部白色顶端深紫红色,具有种子.  相似文献   
45.
滆湖轮虫群落结构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浅水湖泊--滆湖的轮虫群落结构,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QB/T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滆湖的水质和营养状况.在两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69种,污染指示轮虫39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a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和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轮虫密度年平均值为1584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5.982 1 mg/L.密度秋季最高,生物量夏季较高.轮虫物种多样性较低,多样性指数与其密度及生物量正相关.滆湖三个生态功能区轮虫的种类相似;湖区北部与中部的轮虫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与南部的差异显著,中部与南部间差异极显著.根据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滆湖水质及营养类型,涌湖为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46.
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褐翅鸦鹃数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种群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2005年对保护区内褐翅鸦鹃数量行了调查.4个季节中,夏季记录的个体数最多(32只),其样线平均个体数与春季、秋季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夏季种群密度最大,达17.78只,km2,冬季仅为1.11只/km2.单次记录到的多为单只个体.不同季节在3个保护站记录到的褐翅鸦鹃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东关联安围记录到的个体数最多.  相似文献   
47.
金钟藤-广东分布新记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报道广东新发现一种隶属于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危害森林的大型藤本植物-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并对其形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48.
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水稻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微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采样调查了广东大宝山地区受酸性采矿废水长期污染的亚热带水稻田的土壤理化性质 ,重金属 Cu、Pb、Zn、Cd的全量及其 DTPA浸提量 ,以及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呼吸活性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和逐步回归分析了影响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及其微生物学效应的因素。结果表明 :土壤高含硫 ,强酸性 ,有机碳、全氮较低 ,4种金属的全量普遍超标。DTPA可提取态金属含量较高 ,不仅与其全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且与土壤酸度和粘粒含量正相关 ,和 Mn含量负相关。过量的金属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微生物商、生物量 N/全 N比 ,并抑制了微生物呼吸强度和对有机碳的矿化率 ,导致了土壤 C/N比的升高。同时 ,金属对微生物群落及生理代谢指标 ,如微生物生物量 C/N比和代谢商的影响不显著。 DTPA可提取态金属 ,特别是 DTPA- Cu是导致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以有机碳 (或全氮 )为基数的复合微生物指标降低了土壤性质差异造成的干扰 ,较单一指标更能准确指示微生物对金属胁迫的反应。土壤硫没有对金属有效性和微生物指标产生明显影响 ,但其氧化过程可能引起酸化和金属离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49.
吴毅  易祖盛  江海声 《四川动物》2004,23(2):104-107
对广东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啮齿类、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采集动物标本61号,为9种,观察或采访记录到3种,该保护区共有两个目的哺乳动物12种,其中我国特有种1种——贵州菊头蝠(为2000年发现的广东省翼手类新记录)。鼠类中进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动物有5种,约占该保护区啮齿类种类的70%。初步调查显示,该保护区翼手类、啮齿类动物种类较为丰富,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在该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深入开展对它们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0.
广东省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东省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主要由5个植被类型、15个群系和26个群丛组成。代表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其优势科为壳斗科、樟科、茶科、金缕梅科、紫金牛科等,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现状植被有较强的次生性特点。马尾松林是常见的类型,它逐渐过渡到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