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台湾位于热带至亚热带之间,周围海域有黑潮流经,海水终年都很温暖,因此沿岸海域只要有硬底质的地方,大多有珊瑚分布。位在台湾南端的垦丁海域,以及纬度较低的兰屿和绿岛,拥有相当发达的珊瑚礁;而在台湾北部沿岸海域就只有珊瑚生长,并没有明显的珊瑚礁形成,主要是由于冬季水温太低和侵蚀作用强烈的限制。早在一千多万年前,当台湾还未露出海面时,珊瑚礁就在台湾岛的基底上发育;后  相似文献   
32.
南海北部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及系统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作志  邱永松 《生态学报》2010,30(18):4855-4865
根据20072008年在南海北部(107°00'120°00'E、17°00'23°30'N)进行的海洋生态综合调查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南海北部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和系统的总体特征,并简要总结过度捕捞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初级生产者是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3.99,哺乳动物占据了最高的营养层,平均渔获物营养级为2.93。利用生态网络分析,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2.6%,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0.4%,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1.5%。系统连接指数(Connectance Index,CI)和系统杂食指数(System Omnivory Index,SOI)分别为0.290和0.239;Finn’s循环指数(Finn’scy cling index,FCI)和系统平均路径长度(Finn’s mean path length,MPL)分别为4.380和2.476;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为2.596,综合研究表明当前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33.
夏季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及其水平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设计了两条纤毛虫采样断面(X断面、Y断面),共13个站位,涵盖了珠江冲淡水区、粤东上升流区和陆坡开阔海区,旨在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共检出4纲8目22属38种纤毛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属是砂壳目拟铃虫属(9种),其次是急游目急游属(5种)。本航次中纤毛虫主要是砂壳目纤毛虫(27种),共鉴定出砂壳虫15属27种。纤毛虫优势种为蚤状中缢虫Mesodinium pulex(18.1%),其次是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9.7%),盾形拟铃虫Tintinnopsis urula(5.8%)。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少,纤毛虫种类数与温度(R2=0.53,P0.05)和盐度(R2=0.43,P0.05)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纤毛虫种类数逐渐降低。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盐度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近岸上升流高盐区存在着纤毛虫丰度较为丰富的情况。叶绿素a浓度与纤毛虫种类数(R2=0.36,P0.05)和纤毛虫丰度(R2=0.36,P0.05)呈正相关,近岸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纤毛虫种类丰富,丰度大,叶绿素a沿纵断面降低,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也降低。  相似文献   
34.
2007年10月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翠霞  张武昌  肖天 《生态学报》2010,30(4):867-877
报道2007年10月南海北部海域(21°25.47′N 17°24.95′N,109°28.86′E 113°13.01′E)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及砂壳纤毛虫的种丰富度。包括了13个断面的82个站位,Rosette采水器采水,水深低于15 m的站位采0,5 m和10 m;小于30 m站位,采0,10 m和底层;大于30 m的站位,采0,10,30 m和底层。纤毛虫丰度为0 5757 ind./L,平均(848±776)ind./L。无壳纤毛虫占绝对优势,其丰度占纤毛虫总丰度的比例平均为(91.9±9)%;纤毛虫生物量为0 12.09μg C/L,平均是(1.2±1.54)μg C/L,无壳纤毛虫的生物量平均为(0.94±1.27)μg C/L,占纤毛虫总生物量的78.6%。共发现砂壳纤毛虫16个属,49种,拟铃虫最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纤毛虫水体(40 m到表层)丰度为6.4×1069.1×107ind./m2,平均是(3.6×106±1.4×106)ind./m2;水体生物量3.6 195.8 mg C/m2,平均(48.1±33.7)mg C/m2。纤毛虫多分布于近岸浅水区(高温低盐,高Chl a),最大丰度要高于我国其他海区,不是Chl a最高的地方纤毛虫的丰度也最大,纤毛虫丰度最大时Chl a偏低。  相似文献   
35.
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成效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和宝塔等7县区做为一个整体,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SPOTVGT、NOAA/AVHRR、EOS/MODIS、TM和DEM数据,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实效。1998-2009年NOAA/AVHRR和EOS/MODIS遥感监测表明,该区域在遥感影像图上凸现,在其北部和西部形成一条明显的与行政区边界相吻合的分界线,表明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状况正在逐年改善,而且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北部和西部。1999-2007年SPOTVGTNDVI演变表明,该区域NDVI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线性趋势值为0.0078,与其南部次生林区的NDVI差值在明显减小,与北部粮食种植区的NDVI差值在逐渐加大。退耕前后的TM影像解译结果对比分析说明,延安北部近年来退耕还林(草)的成绩是显著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与1997年相比,到2007年延安北部有68.37%耕地不再耕种,而大于35°的坡耕地91.45%实现了退耕,25-35°的坡耕地有74.70%退耕,绝大部分高坡度耕地实现了退耕,而较低坡度的坡耕地退耕幅度也很大,达到了50%-70%。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TM影像解译结果表明,林草覆盖度增加非常显著,达到65.3%,增加24.3%,以草的面积增加最为明显。低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面积减少了83.42%;中植被覆盖度面积在显著增加,到2007年,植被覆盖度在30%-50%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7.2%,将近一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也明显增加,由1997年的6%增加到2007年22%。TM影像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表明,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降低,强度、极强度和剧烈等级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减少50%以上,但极强度和剧烈的高等级土壤侵蚀面积仍占2007年国土总面积的13.3%,土壤侵蚀状况仍然严重。植被以灌木和草为主,乔木面积较低,森林覆盖率只有22.4%,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36.
相思子属三种药材中的氨基酸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比较相思子属三种药材中氨基酸成分及含量。结果9个样品都检测出17种氨基酸和2种色氨酸衍生物。结论:不同样品中的氨基酸含量有所差异,但其中门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7.
勘误     
发表在《微生物学报》2011年第51卷第7期第876—890页中的文章"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HS-PC500岩心微生物多样性"出现了两处错误。(1)第886页中有2大段内容重复;(2)第886页中右栏第5行,"β-变形菌"应为"δ-变形菌"。特此更  相似文献   
38.
经调查,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46种,隶属于29科39属,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一级保护的有5种,二级保护的有29种.建议将19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20种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其中包括广东新分布6种,粤北及南岭特有种9种.分析了广东南岭珍稀濒危植物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为破坏,并针对所受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9.
已有的蚤蝇染色体核型的报道均为2n=6,同型性染色体。本研究首次解剖广东栅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Wiedemann)三龄幼虫脑神经节和蛹期性腺,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了染色体核型和有丝分裂行为。结果表明:广东栅蚤蝇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8,异型性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可观察到明显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相似文献   
40.
笔者2012年3月15日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沙坝村二组(30°03’417″N,100°45’117″E,海拔738m)发现并拍摄鸟类一只。经鉴定,确定为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的漠鵖Oenanthe deserti,为四川省鸟类新纪录。该鸟为一雄性个体,全身沙黄色,下体较淡,脸侧、喉、两翼及尾上覆羽黑色,喙、虹膜、跗蹠均为黑褐色。发现时,该鸟正在菜地活动,并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