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年代的加速器质谱法再测定与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加速器质谱方法测定山顶洞五个动物化石样品年龄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山顶洞文化的年代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
Tree rings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useful indicator of past environmental changes. Besides traditional applications in studi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archaeology, the technique of dendrochro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nswering ecological questions. This has been partly reflected by the broad topics on tree rings and ecology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ndrochronology (ICD), which was held in Beijing, June 11-17 2006. At this conference, Dr Henri Grissono-Mayer, the plenary speaker for the theme, defined dendroecology as the science that uses tree rings, dated to their exact year of formation, to analyz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3.
怀俄明州大角盆地北部的Polecat台地和麦卡洛峰的重要发现对了解北美古新世哺乳动物生物地层以及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中陆生动物群更替模式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1910年,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者指出,古新世的哺乳动物与始新世的明显不同,这使得古新世是一个不同于始新世的时期的观点很快被接受。80年之后,密歇根大学和卡耐基研究院的古生物学者指出,陆相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可以用动物群的快速更替和小型化作为标志,并伴随着一次重要的碳同位素漂移,这使得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作为真正的全球性温室升温事件得到了公认。1950年,投身古生物事业的年轻学者周明镇被介绍到怀俄明参加古新世哺乳动物野外工作。在那里,他积累了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促成了对中国古新统进行的类似考察。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将北美和亚洲大陆相似的古新世历史拼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4.
近期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信息,因此有必要对现存亚洲生物年代学和生物地理学框架做出调整。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生物年代界线与主要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应起来,改进了古新世和早始新世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年代对比及生物地理学的认识。以往知之甚少的上湖期以原始啮形类和钝脚类为主,其后的浓山期则呈现出亚洲哺乳动物的地方性分异。随着新的基干啮形类以及真正的啮型类的出现,啮形类开始辐射。上湖期-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界线相当,并且动物群更替很可能是由全球变冷阶段的开始引发的。格沙头期哺乳动物进一步分化,亚洲土著类群急剧减少,以多瘤齿兽类、夜鼩类(nyctitheriids)、克莫土兽类(cimolestids)和食果猴为代表的北美迁入物种开始出现。而在北美,亚洲哺乳动物(包括北柱兽类和原恐角兽类)的第一次入侵发生于Tiffanian-5a期初期,第二次入侵发生于Clarkforkian初期,包含了啮齿类、裂齿类及冠齿兽类。因此格沙头期的开始可与北美Tiffanian-5a的开始相对比。伯姆巴期的开始以偶蹄类、奇蹄类和真灵长类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相当。这些类群在亚洲的出现与它们在北美和欧洲出现于始新世之初的情况类似。与格沙头期初期的动物群扩散不同,伯姆巴期的动物群扩散似乎持续了更长时间,并且也有可能直接发生在亚洲和欧洲之间。  相似文献   
25.
1931 ~ 1932 年,博格·步林两次率领中瑞考察团( 又名斯文·赫定考察团) 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考察,在克鲁克湖与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成为我国早期青藏高原古生物研究的奠基石。直至今日,双湖地区仍是青藏高原脊椎动物化石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的堆积巨厚且连续,地层构造相对简单,盆地北缘地层出露好,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点。然而,双湖地区地层的时代跨度超过 13 My,厚度接近 4600 m,如果化石层位不明,很容易引起动物群成分的混乱。步林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所有采集的化石未做分层处理,导致后人对"柴达木动物群"年代的解释引起不少异议。步林并非对地层不重视。恰恰相反,他如同在甘肃塔奔布鲁克盆地的工作中那样,在缺乏地形图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他利用明显的地物( 山顶)和地质构造( 背斜) 作为参照系统,仔细地记录了化石的出露地点,并编制了一些草图。步林去世后,家属把他的野外记录留给赫定档案馆( Svan Hedin Archives) ,在斯德哥尔摩分几处收藏。遗憾的是,如同塔奔布鲁克盆地的情况,步林未能发表很多十分关键的化石地点资料,而发表的地质记录却被多数人忽略,所出版的游记也鲜为人知,个人档案记录更是深埋于历史的文献中。直到 1999 年,本文第一作者才首次接触到一些步林的野外原始资料。经过近 10 年多次对赫定档案馆的访问和对步林原始记录反复的野外核实,最终才将步林的经典地点结合进现代地层顺序的框架中。本文是继对步林塔奔布鲁克盆地燕丹图动物群经典地点与地层的研究后,进一步对其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厘定与复原,是本系列文章之二。目的是将过去混淆于各地点的动物群逐一解译,将不同时代的化石分子置于现代地层与年代框架之中。幸运的是,步林的诸多野外记录都保存完好,结合发表的个人游记及地质记录,他所发表的多数哺乳动物化石都可以恢复到一定地层范围之内,尚能尽量减小经典化石地点的不确定性。本文试图整理步林未发表的珍贵资料,通过综合考证其他已发表的信息,结合作者在 1998 ~2010 年多次野外考察的结果,以期理顺柴达木地区经典化石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关系。这里将着重探讨经典化石点的生物地层学问题,并将步林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野外记录资料译成英文附入文后,至于我们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其他化石点暂不涉及。步林主要在三个地区采集了化石: 托素湖北岸、怀头他拉村南及泉水梁火车站附近。尽管步林清楚地意识到其化石来自几千米厚的地层,但他统称其为柴达木动物群,成为以后混乱的主要原因。根据对柴达木新近纪的地层古生物考察,我们至少可以辨认出 4 个动物群: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深沟动物群和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 1)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化石主要产于剖面底部克鲁克背斜两翼接近轴部的红色泥岩及绿色砂岩中。该动物群的成员发现较少,步林和我们都找到不多,主要来自两个地点: 怀头他拉剖面步林 165 号营地附近及泉水梁火车站东北 800 m 左右处。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该系列号码在步林的柴达木专著中广泛应用) :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356) ,Lagomeryx tsaidamensis ( Nr. 361) ,Stephanocemas( Nr. 368,407) ,? Dicroceros ( Nr. 372,397) ,? Eostyloceros ( Nr. 396,399,401)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330,346,374,381) 。( 2) 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该动物群最初发现于托素湖北岸的狭长露头。步林对该点的记录最详细,其中各化石层位都被我们一一找到。托素湖的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局限在诺令根河( 连接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之间的小河) 北岸 100 m 的地层中,是步林所有化石点中能最精确地确定层位的一个点( 即步林托素湖化石点都可以恢复到该段 100m 地层中) 。根据目前古地磁测量结果,该点 100 m 地层可以精确到 0. 3 Ma 范围之内。相当于含托素动物群层位的化石地点在怀头他拉剖面中也少量存在,但多数化石不特征,估计步林在此也找到不多。托素动物群最丰富的化石点在泉水梁车站东南的狭长露头。步林称做"一般条带"( "General Strips") 。在厚度不到250 m,北西-南东方向延伸达8 km的地层中,化石均匀散布、保存完好,是柴达木目前最丰富的化石点。托素动物群包括以下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 "Ictitherium sp. "( Nr. 542) ,Tsaidamotherium hedini( Nr. 447,457) ,Tossunnoria pseudibex ( Nr. 449,481,537) ,Qurliqnoria cheni ( Nr. 441) ,Qurliqnoria sp. ( Nr. 508)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429) ,Chalicotheriidae indet.( Nr. 317) ,Hipparion sp. ( Nr. 352,444,467,493,498,500,501,523,553)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418,430,438,456,459,488,502-4,511,516,525-7,536,538,555-6) ,? Tetralophodon ( Nr. 458,487,524,530,534) ,Giraffidae indet. ( Nr. 316,320) ,? Eostyloceros ( Nr. 334,349) 。另外我们在泉水梁地点也找到大量化石,研究后可望增加更多的成员。泉水梁是我国少数几个三趾马出现最早的地点之一。该剖面目前还没有古地磁资料,但通过与怀头他拉古地磁剖面的对比,泉水梁三趾马出现的最低层位应大致在 C5r. 1r反向带与 C5r. 1n 正向带之间( 约 11. 12 Ma) 。另外托素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是青藏高原首次出现独特种类的时代。牛羊科中具有高原特色的种类包括 Tsaidamotherium hedini,Tossunnoria pseudibex,Qurliqnoria cheni 和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其中 Qurliqnoria cheni可能是现代藏羚羊( Pantholops) 的祖先类型。( 3) 晚中新世早期深沟动物群。深沟动物群是根据德令哈南部深沟剖面的化石建立的。产该动物群的地层虽然在怀头他拉剖面中段出露,但目前还没找到特征的化石。步林的个别不确定的化石有可能属于深沟动物群。邱铸鼎和李强最近( 2008) 对深沟的小哺乳动物做了详细的描述,认为与陕西蓝田霸河组下部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接近。( 4) 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怀头他拉动物群也处于怀头他拉剖面上部化石不丰富的地段。从步林的野外记录中,惟一能够比较确定的化石是一些驼鸟蛋片。我们也仅增加了几种小哺乳动物( 未研) 。  相似文献   
26.
云南小中甸地区丽江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丽江云杉原始林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中甸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本文采用树轮年代学的方法分析了丽江云杉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相对保守的结果负指数曲线或线性回归拟合生长趋势建立年表,进行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因素与差值年表(RES)序列的相关及响应函数分析,并利用特征年分析了产生宽窄年轮的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丽江云杉的径向生长与温度升高在1990-2008年存在一定的“分离现象”;上一生长季的水热状况是限制丽江云杉当年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特别是上年7月的气温对当年径向生长具有负反馈作用,而上年7月的充足降水则促进当年的径向生长;上年生长季温度与降水变化的相反趋势是导致宽窄年轮形成的主要原因;丽江云杉的生长对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的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27.
谱系年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谱系年代学是结合化石记录和分子钟方法计算"生命树"(Tree of Life)上各分歧点时间的一个新兴交叉学术领域.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各类生物的起源年代和支系分化时间的确定可借助于部分化石记录和通过计算现生生物类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转换得出的相对分歧时间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讨论.化石记录可代表部分生物类群起源时间的保守估计值,而分子钟方法可为那些不易保存为化石的生物类群与其姊妹群的分化时间提供依据.如果使用得当的话,两者可进行相互验证.在分子谱系年代分析中,正确使用化石校准方案是获得准确分歧时间的关键,这需要:1)正确确定化石物种在谱系树上的位置;2)正确解释化石记录所代表的时间含义(最小值、确定值、最大值及其标准差).分子钟估算分歧时间的技术在不断改进,目前常用的分子分歧时间估算法(宽松分子钟法,如贝叶斯法、补偿性似然法等)包容分子演化速率在谱系间和随时间的变化.随着谱系年代研究的不断深入,长期困扰人们的化石记录时间与分子钟计算结果悬殊的问题正在逐渐趋于和谐并得到正确诠释.文中还讨论了有关动物起源与早期分化时间以及早期陆生节肢动物的谱系年代学研究进展.我们强调,化石记录和分子钟分析可以优势互补,两者的整合无疑将提高生物演化历史时间格架的准确度和精度,以利更好地将生命演化事件置于地球系统科学及地球环境演化史之中.  相似文献   
28.
高星 《人类学学报》1999,18(1):1-15
本文探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包括研究历史、资料现状、年代学手段、石器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变化,以及与西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历史渊源及现状比较。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术语的来源及其所涵盖的时限及文化内涵的演变,对这一时代界定所采取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的考察,作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不是一个严格和有意义的学术概念,因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应摒弃传统的3期断代模式,而改为早、晚两期的2分法。文章并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时间的长久和晚期出现新的文化内容的动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9.
我国树木年代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已经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然而,我国树木年代学研究发展相对不均衡,其他树木年轮分支学科的发展相对较弱.本文综述国内外树木年代学不同分支学科研究进展,对比我国树木年代学研究现状和国际研究概况,为我国树木年代学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提出建议.我国未来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应在开展大量不同区域树木年轮气候学重建基础上,尝试选用不同数理方法和多树木年轮指标(宽度、密度、同位素和木材解剖学指标)进行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范围重建工作,并通过诊断方法和过程模拟方式讨论重建时段的气候机制.  相似文献   
30.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