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35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1年生西伯利亚白刺水培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0、200、400mmol·L~(-1))处理对幼苗生长及不同器官(根、茎、叶)中Na~+、K~+、Ca~(2+)、Mg~(2+)的吸收、运输与分配的影响,探讨西伯利亚白刺的盐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200mmol·L~(-1) NaCl处理促进了西伯利亚白刺幼苗的生长及叶片肉质化程度,400mmol·L-1 NaCl处理显著抑制其生长。(2)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西伯利亚白刺幼苗根、茎、叶中Na~+含量显著增加,且叶中Na~+含量显著高于茎和根中;根系中K~+含量显著增加;根、茎、叶中Ca~(2+)、Mg~(2+)含量在200mmol·L~(-1) NaCl处理下保持平稳或上升,而在400mmol·L-1 NaCl处理下显著下降。(3)各器官中K~+/Na~+、Ca~(2+)/Na~+和Mg~(2+)/Na~+比值总体随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根部离子比值始终高于叶片和茎。(4)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西伯利亚白刺幼苗根-茎SK,Na显著下降,而根-茎SCa,Na、SMg,Na及茎-叶SK,Na、SCa,Na、SMg,Na逐渐提高。研究发现,西伯利亚白刺的盐适应机制主要是通过植株的补偿生长效应及叶片对Na~+的聚积作用实现的,同时也与根系对K~+的扣留及茎叶对K~+、Ca~(2+)、Mg~(2+)选择性运输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2.
陈灵红  周兆年 《生理学报》1997,49(3):249-254
本文通过建立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体外低氧复氧模型,观察低氧和复氧时胞内钙浓度的改变与存活率的关系。结果显示,随低氧时间延长内皮细胞存活率下降,低氧后再复氧存活率进一步降低。低氧时无钙溶液孵育降低细胞的存活率,但复氧时无钙溶液孵育则增加细胞的存活率。低氧2h胞内钙浓度从99nmol/L降对69nmol/L,无钙时胞内钙进一步降低,低氧4h再复氧40min,胞内钙浓度恢复至正常。提示细胞内钙浓度平衡  相似文献   
63.
以河北山前平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农民习惯、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4个模式,通过定位试验探讨各栽培模式对3个轮作周期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产量均以再高产模式最高,高产高效和再高产高效模式次之,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模式;小麦季和玉米季氮肥利用效率(PFP)均以高产高效模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模式;0~400 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在 768.4~1133.3 kg·hm-2之间,其中80%~85%累积在根下90~400 cm土层;4种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均有明显向下淋移现象,120~150 cm和270~330 cm处均出现了累积峰,以270~33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最大;高产高效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整体水平均低于其他模式,浓度基本维持在30 mg·kg-1以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冬小麦季0~90 cm土体氮素盈余量均小于夏玉米季,并以高产高效模式的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模式.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硝态氮累积和氮平衡,以高产高效模式表现最优,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究干扰素γ诱导蛋白16(IFI16)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将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66)分为Control组(未转染的细胞)、NC-sh组(转染阴性对照shRNA慢病毒的细胞)、IFI16-sh组(转染IFI16 shRNA慢病毒的细胞)、NC-OE组(转染阴性对照过表达慢病毒的细胞)和IFI16-OE组(转染IFI16过表达慢病毒的细胞)。使用Lipofectamine 2000进行细胞转染,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通过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通过Annexin V-FITC和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通过qRT-PCR检测IFI16、Bcl-2、Bax、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FGF2的m 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IFI16的蛋白表达水平。将裸鼠随机分为NC-sh组和IFI16-sh组,每组6只。NC-sh组和IFI16-sh组裸鼠分别皮下注射转染NC-sh和IFI16-sh的RPMI-8266细胞悬液。35 d后测量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采用ELISA法检测Th1细胞...  相似文献   
65.
本文论述了生物大分子活性物质对超滤装置的基本要求。介绍了我国生物工程一些领域使用超滤技术的概况,阐述了HFS系列超滤装置的设计功能及该系列装置在我国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6.
小良试验站三种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81年-1990年对混交林,桉树林,裸地三种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观测,对其能量平衡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以及混交林的最小,桉树林次之,裸地的最大;裸地的净辐射值是桉树林和混交林第二作用层的1.57倍,这反映出林冠对太阳辐射进入林内了阻碍;混交林,桉树林和裸地的蒸散耗热分别占净辐射的95%,59%和70%,土壤导热率在不同的林分和不同的季节中有所变化,但其变化的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67.
首先通过体内外重组的方法,构建了福氏2a痢疾菌T32asd基因缺陷的突变体FaD,作为抗原载体菌;同时,构建包含asd基因的表达质粒pYX102,与FaD一起,构成宿主-载体平衡致死系统,用于在没有抗生素条件选择的情况下,稳定表达克隆在表达质粒上的外源抗原基因.将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CS3菌毛抗原基因克隆至pYX102,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YX103,ELISA检测结果证实CS3在痢疾菌中可以很好地表达.免疫小鼠后可诱生相应的抗体,虽然口服免疫和注射免疫产生的CS3抗体效价有一定差别,但对痢疾菌的毒株攻击均可提供较好保护.该结果为细菌性腹泻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候选株.  相似文献   
68.
右旋糖酐40生产中分离纯化采用乙醇沉淀和超滤方法,将细菌内毒素作为分离纯化的一项指标,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将细菌内毒素含量引入右旋糖酐40原料药产品标准,并且达到国际标准。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相应沉淀产品的细菌内毒素含量逐渐降低;在乙醇分步沉淀中,随着乙醇浓度逐级提高,分离产品的细菌内毒素含量也在降低。分离纯化用水和环境因素均会影响右旋糖酐40分离纯化的细菌内毒素指标。乙醇沉淀分离纯化的右旋糖酐40产品,细菌内毒素含量均<6.00 EU/g,最低含量<3.00 EU/g,优于国际标准(≤10 EU/g),重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100 kDa+20 kDa二膜组合超滤分离纯化的右旋糖酐40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可以达到10 EU/g以下。100 kDa+20 kDa+50 kDa三膜组合超滤分离纯化,右旋糖酐40的细菌内毒素含量达到3 EU/g以下,重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达到《中国药典》标准。改进右旋糖酐40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细菌内毒素含量引入右旋糖酐40原料药质量指标,使其达到和超过国际最高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69.
中国草地管理从应急性的围封禁牧,逐步转向兼顾生产生态目标,按照草畜平衡原则对放牧草地进行管理和利用。在草畜平衡载畜量下,进一步通过科学精细的放牧管理,实现草地的持续恢复和合理保育,是当前草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该研究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以连续放牧、传统轮牧、高频轮牧为处理组,围封不放牧为对照组,展开为期两年的放牧实验,以回答草畜平衡放牧强度下的高频轮牧是否更有利于维持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和生产生态的协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草畜平衡条件下的高频轮牧管理,通过延长草地的牧后恢复时间,限制牲畜对植物物种的选择性采食,能够提升羊草(Leymus chinensis)、针茅(Stipa spp.)等优质牧草的生物量及其在群落生物量中的占比,同时促进成年绵羊的个体增长。该研究结果表明在草畜平衡载畜量条件下的高频轮牧管理,能够促进草地群落植物功能群的优化,也有利于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协同。  相似文献   
70.
陕西汉族人群12号染色体上7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龙丽  郭雄  平智广  左弘  赖江华  张宝弟  耿冬  陈腾 《遗传》2005,27(6):869-872
分析了中国汉族人群中12号染色体上7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的多态性。 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对12号染色体上D12S1718、D12S1675、D12S358、D12S367、D12S1638、D12S1646和D12S1682基因座在80名陕西咸阳、榆林汉族人中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在中国汉族人群中, D12S1718、D12S1675、D12S358、D12S367、D12S1638、D12S1646和D12S1682基因座分别检出7、10、8、8、6、9和11个等位基因,10、17、18、18、14、18和26个基因型,杂合度分别为44.28%、66.10%、78.89%、77.89%、73.69%、74.55%和82.39%。表明这7个STR基因座在中国人群中有较好的多态性,其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