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0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3137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244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525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381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304篇
  2000年   300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6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31.
为对眼裸藻属Euglenaria Karnkowska, Linton&Kwiatowski进行分类学修订,研究以采自中国的12株3种眼裸藻属物种为材料,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眼裸藻属进行系统发育研究,鉴定了3种眼裸藻属物种,分别是尾眼裸藻Euglenaria caudata (Hubner) Karnkowska et Linton、项圈眼裸藻Euglenaria anabaena(Mainx) Karnkowska et Linton和棒形眼裸藻Euglenaria clavata (Skuja) Karnkowska et Linton,提供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数据。基于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以亲缘关系较近的双鞭藻科Eutreptiaceae Hollande物种为外类群,其余的裸藻类分为扁裸藻科Phacaceae Kim, Triemer&Shin和裸藻科Euglenaceae Dujardin物种两大支,眼裸藻属位于裸藻科分支(0.84/-),共包含28株眼裸藻属物种,主要分为3个小分支,每个小支的支持率均高达99%以上,项圈眼裸藻和尾...  相似文献   
132.
卡特拉鱼形态,食性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测卡特拉鱼的形态特征和1—3龄鱼主要可量性状及其比例的变动。1—3龄鱼除主食商品饲料外,同时也食较大比例的浮游生物。着重对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比例进行了分析。肠长与体长呈直线相关。Y=6.38X-89.95。1—4龄鱼体长和体重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与体重呈曲线相关。W=0.00002261L~(3.0569)。采用 Von.Bertalanffy 生长方程分析其生长特性。方程参数 L_∞=821.2mm,W_∞=19616.6g,t_0=0.6年,K=0.3。体长生长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递减;体重生长具拐点,其值4.3年。此时体重生长速度达最大值。4、3龄前是生长旺盛期,此后进入生长缓慢期。  相似文献   
133.
淡水育珠蚌褶纹冠蚌血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国外关于海产双壳贝血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于淡水育珠蚌褶纹冠蚌的血细胞却无研究报道,国内关于软体动物血细胞的研究甚少,对于育珠蚌血细胞只笼统地称之为游走细胞,颗粒细胞等,对它们的种类和形态无详细的描述。为此作者对褶纹冠蚌的血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的初步观察,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4.
为认识产二甲基异莰醇(2-MIB)蓝藻的形态和产嗅特征,从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中筛选出24株可产2-MIB藻株,描述了这些藻株的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结合形态和16S rRNA基因分析对藻株进行物种鉴定复核,修订了部分库藏藻株物种名称,例如发现库藏产2-MIB的浮丝藻属种类应当被重新鉴定为拉氏拟浮丝藻或索状气丝藻。基于mic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蓝藻mic基因形成5个分支。通过2-MIB含量检测发现,不同藻株间单个细胞总2-MIB含量为6—2549 fg/cell,其含量通常为拉氏拟浮丝藻>索状气丝藻>灰假鱼腥藻。研究提供了产2-MIB蓝藻的形态、分子、生态和产嗅特性等的基础数据,首次报道气丝藻、沙丝藻、苏打丝藻种类可产2-MIB,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产2-MIB的微鞘藻,为进一步研究产2-MIB蓝藻生理生态特性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5.
以去除果皮后阴干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为材料,在温室大棚沙池内进行层积处理,从层积处理开始至子叶出土的不同萌发阶段,考察蒜头果种子发育形态、贮藏物质积累、酶活性以及幼苗类型等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种子休眠形成原因。结果显示:(1)蒜头果种子从解除休眠开始至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约需195 d,其中幼胚的形态发育后熟约需75 d,随后30 d内是种子集中萌发的时期,其发芽率达到最高(53.33%);依据种胚发育形态的标志特征将此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S1~S7阶段):S1阶段种子未萌发,S2阶段种胚“露白”,S3阶段胚根突破种皮长超过1 cm, S4阶段下胚轴与胚根连接处形成弯钩结构,S5阶段“S”型胚形成及胚根前端膨大,S6阶段种子不仅具有膨大的胚根且已有侧根的分化,S7阶段子叶脱落,胚芽出土,真叶出现。(2)蒜头果种子在湿沙层积过程中,种胚胚长和胚率从S1阶段的(5.49±1.57)mm和(19.48±5.72)%分别增加至S6阶段的(67.92±2.94)mm和(240.75±15.29)%,胚率平均增加了12.4倍,显示蒜头果种子的胚需要经历后熟过程才能萌发,属于胚后熟型种子。(3)从...  相似文献   
136.
乌云伞的解剖学及花粉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角莲属(Dysosma)是小檗科(Berberidaceae)一个重要属,全国共有7个种,大约分布于北纬23—32°,东经94—122°之间。湖北八角莲属有4个种,其中乌云伞(Dysosma lichuanensis Z. Cheng, sp. nev., ined.)为内定种,是多年生草本,它的形态特征与八角莲(Dysosma  相似文献   
137.
二型花柱植物通常具有自交不亲和性,在不同植物中所表现的可育性不同。欧报春(Primula vulgaris)是典型的二型花柱植物,为了探究欧报春的繁育特性,通过温室栽培,对欧报春的长花柱和短花柱的花部特征、花粉和花柱形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杂交亲和性、花粉管观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花柱和短花柱的花冠直径、花冠筒长度、柱头高度、花药高度和花筒中部直径均表现出两型性;(2)花粉和柱头观察发现花粉极轴长、花粉赤道轴长、花柱直径、柱头乳突细胞和花粉数量均有差异;(3)长花柱的花粉/胚珠比为384.20,短花柱为369.70,属于兼性异交类型;长花柱和短花柱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活力;(4)长花柱杂交指数值为5,短花柱为4,表明繁育系统类型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6种授粉组合均能结实,异型花间授粉的结实数明显高于同型自花授粉和异株同型授粉;短花柱为母本的异型花间授粉组合亲和性优于其他组合;欧报春存在自交不亲和性,长花柱的自交不亲和性低于短花柱。  相似文献   
138.
莎草属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在立体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莎草属(Cyperus Linn.)14种、2变种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根据纹饰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网——瘤状复合纹饰;(2)网状纹饰;(3)疣状纹饰。莎草属植物在果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的种间差异可为种的划分提供依据,并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9.
为了解释植物叶片的资源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适应策略,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东北缘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油松、樟子松人工纯林及其柠条混交林为对象,采用样方法采集样木树冠中部生长良好的轮生枝中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枝条,并在每个枝条上选择里、中、外3处有代表性的当年生叶和多年生叶;采用 “S”形采样法在每个样方内选取9个取样点,用土钻采集各样点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分析不同造林模式下油松、樟子松异龄叶功能性状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二者的关系,为人工林培育及经营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造林模式下油松及樟子松叶功能性状的差异集中在化学计量之间;随着叶龄增长,油松、樟子松均表现出干物质含量上升,氮磷含量下降的特征。(2)土壤全磷、全氮含量分别是油松当年及多年生叶的主要解释因子,土壤全磷与当年生叶碳氮比、有机碳、碳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氮、叶面积及叶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与多年生叶全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叶有机碳、碳磷比、碳氮比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樟子松当年生叶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容重、全磷含量,其与叶碳氮磷的比值、干物质含量、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氮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多年生叶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容重、含水量、pH,其与叶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碳含量、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等呈负相关关系。(4)油松及樟子松纯林的叶功能性状更易向关键土壤因子含量更高的方向偏移,说明与柠条混交可有效分异叶片生长对主要土壤因子的集中需求,但混交造林模式下林木长势有所衰弱;结合研究区资源匮乏现状,林木种植密度较大,竞争加剧了生存压力导致林木生长受限。  相似文献   
140.
研究玉米应对不同滴灌模式的响应机制,为吉林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和2021年,在可移动式防雨棚内展开试验,设置L1(垄上滴灌,300 mm)、L2(垄上滴灌,400 mm)、L3(垄上滴灌,500 mm)、Q1(浅埋滴灌,300 mm)、Q2(浅埋滴灌,400 mm)和Q3(浅埋滴灌,500 mm)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叶片光合响应特性、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量子密度超过400μmol·m-2·s-1时,相同光量子密度下Q2、Q3与L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L3、Q2与Q3处理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时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当CO2浓度超过200μmol·mol-1时,相同CO2浓度条件下L1、Q1和L2处理的Pn显著低于L3、Q2和Q3处理;L3、Q2和Q3处理的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