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3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2951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493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423篇
  2002年   436篇
  2001年   391篇
  2000年   369篇
  1999年   330篇
  1998年   246篇
  1997年   249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195篇
  1993年   200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170篇
  1990年   185篇
  1989年   155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Bauhinia blakeana Dunn is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emblem and a popular horticultural species in many Asian countries. It was first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from Hong Kong almost a century ago. This plant is sterile and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 hybrid, possibly from two related species, B. purpurea and B. variegata. However, not much evidence based on molecular methods was available to support this hypothesis. In this study, sequence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 (ITS1), rbcL and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 for five Bauhinia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of one of the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ITS1 sequences in B. blakeana, on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at of B. purpurea and the other one identical to that of B. variegata. This confirmed that B. blakeana was a hybrid of these two species. Chloroplast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 sequence of B. blakeana was identical to that of B. purpurea, indicating that B. purpurea was the female parent. The hybridization event seemed to occur only recently and was a rare incident. Its occurrence was likely facilitated by interspecific pollen competition. It appeared that human effort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ubiquity of B. blakeana.  相似文献   
992.
廖海兵 《生命世界》2008,(11):107-109
遗传概率的计算也许是许多考生头痛的一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最后计算出来的概率还是不正确,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遗传中的几种计算概率的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3.
鼠辈亦英豪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坛上,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该项荣誉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  相似文献   
994.
曹建军  梁宗锁 《植物研究》2008,28(4):426-432
为了掌握欧报春各花色遗传规律服务于良种生产,通过对欧报春各色花进行色素吸收光谱和薄层层析分析,进行不同花色杂交研究,分析了欧报春各色花所含色素类型及各花色遗传规律。结果显示欧报春群体含多种花色素,单株也可含有多种花色素,形成多变的粉色、红色及蓝色花。黄色深浅主要由类胡萝卜素含量决定。白色对粉色及黄色为隐性遗传,黄色、粉色为显性遗传并有数量遗传特征,黄色与粉色独立遗传。蓝色为多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并具有数量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995.
米心水青冈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则刚  方炎明  王标 《植物研究》2008,28(6):684-688
采用4种方法对米心水青冈基因组DNA进行提取,通过比较得出改良CTAB法提出的DNA纯度较高,能够达到扩增要求,因此采用此方法用于正式DNA的提取。适合米心水青冈的RAPD反应体系为:反应体积为25 μL,模板DNA40 ng,引物0.8 μmol·L-1,Taq聚合酶1.25 U,Mg2+浓度2.0 mmol·L-1,dNTP浓度0.16 mmol·L-1。适合米心水青冈RAPD扩增程序: 94℃预变性3 min,一个循环,94℃变性30 s,37℃退火1 min,72℃延伸2 min,45个循环。  相似文献   
996.
10种冬青属植物遗传多样性RAPD和AFL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和AFLP技术,对10种冬青属植物基因组进行DNA片段扩增,以研究该属种间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RAPD分析中,通过对100种10个碱基随机引物的筛选,发现11种引物能得到多态性较高扩增产物,11种引物共扩增出301条多态性条带,多态率为98.63%.在AFLP分析中,3对选择性引物组合均扩增出了丰富的多态性片段.利用RAPD和AFLP技术分析,结果按UPGMA类平均法进行聚类,聚类结果显示冬青和代茶冬青,木姜冬青和浙江冬青以及光枝刺缘冬青与毛枝三花冬青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97.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UBR1监视微管与着丝点的结合,是保证染色体均等分离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BUBIB变异家谱研究及其敲除模型的研究表明,BUBR1缺陷与染色体不稳定性及肿瘤的发生直接相关.近来在数种人类肿瘤,对BUBR1蛋白过度表达有所报道.但在直结肠癌,BUBR1的过度表达是否与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发生有关目前仍无定论.在人类结直肠癌的遗传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染色体不稳定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它们提示了两条独立的肿瘤发生路径.一般认为不存在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肿瘤通过染色体不稳定途径癌变.P53蛋白通过多种机制对维护遗传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TP53基因突变经常与染色体不稳定现象并存.DNA倍体情况也是染色体不稳定研究不可缺少的指标.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一组93例进展期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的表达情况,直接测序法检测TP53变异.高分辨率荧光标记微卫星不稳定检测技术检测微卫星状态,固相激光扫描细胞仪技术检测DNA倍体情况.我们分析了BUBR1表达与三种反映遗传背景的因子的关系.BUBR1蛋白过度表达在人结直肠癌较为常见.在非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率明显为高(P<0.01),在TP53基因突变的病例其过度表达率亦较高(P<0.05).BUBR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DNA异倍体无统计学相关,但DNA异倍体病例的BuBRl过度表达有偏高倾向.BuBRl表达情况与常用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无统计学相关.BuBRl过度表达同微卫星状态及TP53突变的关系明确的提示,在人类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与染色体不稳定状态有关.BUBR1过度表达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子异常,对于肿瘤的早诊预防提供新的标志物.并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98.
东北地区部分大型藓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晶  沙伟 《植物研究》2008,28(6):689-692
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东北地区20种大型藓类植物的系统关系。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7个引物,共产生了82条DNA片段,其中79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96.3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为11.71条。采用NTSYS-pc数据分析软件,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建立了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以遗传相似性系数0.27为界限划分,可将20种苔藓植物分为二大类,即泥炭藓类和真藓类。以遗传相似性系数0.42为界限划分,可将20种苔藓植物划分为四大类群,即泥炭藓类、顶蒴单齿亚类、顶蒴双齿亚类和侧蒴双齿类。从整个聚类图可以看出,泥炭藓类是较原始的类群,而金发藓类是较进化的类群,这一结果和大多数苔藓植物经典分类系统相同。  相似文献   
999.
线粒体是需氧生物中的一种半自主性细胞器.在能量代谢中,它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均在线粒体内完成.线粒体具有高度的生物化学和遗传上的独立性.含有DNA和核糖核蛋白体.负责合成生物体内2%-5%的蛋白质[1].线粒体DNA具有自身复制能力,控制着众多的遗传性状.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则被认为是由线粒体基因组控制的性状[2].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RM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兰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属是兰科兰族萼足兰亚族的一个属。全世界约有兰属植物7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向南到澳大利亚北部。根据Du Puv&Cribb分类系统,我国有49种兰属植物和一些变种,产于秦岭以南各省。我国兰花的市场交易额巨大。这是由于兰属植物不仅具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重要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