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51.
本实验从东北酸菜汁中筛选获得了一株产共轭亚油酸能力较好的菌株SC-05,特别是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CLA产物构型为单一构型,仅为c9, t11-18:2-CLA,经鉴定该菌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菌株SC-05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筛选出突变株A-08,其共轭亚油酸产量达到119.24μg/mL,比出发菌株增加了83.0%,且突变株A-08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2.
In this study, the applicability of plasma nitriding treat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non-magnetic and corrosion resistant layer on 316L stainless steel implant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316L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s were plasma nitrided at temperatures of 350 ℃, 375 ℃, 400 ℃, 425 ℃ and 450 ℃ for 2 h in a gas mixture of 50% N2-50% H2, respectively.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treatment temper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rrosion resistant layer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hase formed at the temperatures under 400 ℃, and at the temperatures above 400 ℃, instead of s-phase, CrN and y'-Fe4N phases were observed in the modified layer.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modified layer increase with treatment temperature. Under 400 ℃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increased with the temperature, above 400 ℃ i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reatment temperature. It was analyzed that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the soft (ideal) ferro- magnetic properties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increased with treatment temperature during nitriding treatment. Also, plasma ni- triding at low temperatures provided magnetic behavior close to the ideal untreated 316L stainless steel.  相似文献   
153.
【目的】绿针假单胞菌GP72是一种植物根围促生细菌,其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2-羟基-吩嗪(2-OH-PHZ)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但其产量较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应用需求,因此需对GP72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产量。【方法】从GP72的野生株出发,首次将2-OH-PHZ合成途径的限制性因子Phz O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替换,以一种新型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进行诱变,通过酶标仪测定96孔板中突变株的荧光强度进行高通量筛选;最后将荧光强度高的菌株中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替换为Phz O以获得2-OH-PHZ高产突变株。【结果】经过五轮诱变后,获得一株荧光强度增加1.62倍的突变株,用phz O基因回替后,该突变株在KB培养基中摇瓶培养时2-OH-PHZ的产量为野生型的4.62倍。【结论】基于安全、高效ARTP诱变技术,并以GFP替换限制性因子作为标记进行高通量筛选,可以快速获得高产2-OH-PHZ的GP72突变株,克服了传统诱变育种方法筛选难度大、费时费力的不足,为其它微生物的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4.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不同保存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造血干细胞低温保存选择合适的方法.方法20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DMSP或DMSO加HES,-80℃冰箱(简称冰箱)或程控降温,冰箱或液氮保存,定期检测标本的CFU-GM,LTC-CD34 ,TBR,计回收率.结果冰箱降温并保存,5%DMSO-6%HES为保护剂的CFU-GM、LTC-IC、CD34 、TBR回收率分别为82.2%±14.7%、83.0%±12.2%、94.2%±4.3%、97.7%±3.9%,比10%DMSO者具体回收率明显高(P<0.05);同一种保护剂下冰箱降温并保存与程序降温冰箱保存比,差异不显著(P>0.05),冰箱降温并保存、冰箱降温液氮保存及程控降温液氮保存,在一年内,各种回收率差异不显著(P>0.05),二年时,只有冰箱降温并保存者其各种回收率指标明显下降(P<0.05);细胞复温后,标本不稀释也不洗涤,室温下放置,细胞活力的各指标均下降(P<0.05),以含10%DMSO为保护剂者影响最大.结论造血干细胞优选保存方法是保护剂用5%DMSO-6%HES,保存时间不超过一年时,用冰箱降温并保存,长期保存时,冰箱降温则需液氮保存,细胞复温后,标本内保护剂应立即稀释(临床应用)或去除.  相似文献   
155.
目的:研究金纳米棒(GNRs)IgG生物学标记及其在抗人IgG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种子生长法制备GNRs,用巯基十一酸(MUA)对GNRs端头邀111妖晶面进行化学修饰,MUA提供的羧基可与人IgG结合;抗人IgG与活化的GNRs反应引起GNRs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特征变化,通过读取SPR值判断免疫反应的结果。结果:合成了不同长径比(AR)的GNRs,成功地将人IgG标记于GNRs(AR=3.7)的端头;利用标记后的GNRs对抗人IgG进行检测,其SPR最大吸收峰发生9nm红移,检测灵敏度可达纳摩尔量级。结论:基于人IgG-抗人IgG免疫反应建立了GNRs用于免疫检测的方法,为GNRs用于免疫检测进而研制免疫传感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6.
【目的】筛选生长速度快的高产油湛江等鞭金藻诱变株。【方法】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射流诱变技术对湛江等鞭金藻进行诱变,通过96孔板、摇瓶和反应器培养对诱变株进行筛选。【结果】传至第13代,600 m L反应器培养7 d,诱变株IM110020最大比生长速率、细胞密度和油脂产率可分别达0.72 d-1、16 750×104 cells/m L、109.8 mg/(L·d),分别比野生株提高12.5%、20.8%和17.9%。【结论】获得了一株生长速度快且油脂产率高的诱变株IM110020,且经过多次传代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57.
【目的】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L-精氨酸高产菌株,利用响应面设计探索突变菌株生产L-精氨酸的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系统对实验室保藏的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UI089进行系列诱变,选育L-高精氨酸和8-氮鸟嘌呤抗性菌株。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7个因素中筛选出对L-精氨酸合成具有显著效应的(NH4)2SO4、葡萄糖和尿素3个因素。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出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参数水平。【结果】经过一系列的诱变和筛选,选育出一株L-高精氨酸(15 g/L)和8-氮鸟嘌呤(0.7 g/L)抗性菌株,并将此菌株命名为C.glutamicum ARG 3-16。此菌株的L-精氨酸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9.79%,且发酵液中杂酸的浓度明显降低,特别是L-脯氨酸、L-谷氨酸和L-缬氨酸。在经响应面优化后的最佳发酵条件下,L-精氨酸的产量达到39.72±0.75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0.49%。【结论】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一株L-精氨酸高产菌株,利用响应面法有效地优化了发酵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ARG 3-16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8.
【背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由于生长性能优良、遗传背景清楚、遗传操作手段成熟,是合成β-法尼烯的合适生产菌,但其合成β-法尼烯的产量目前仍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目的】通过诱变筛选技术选育β-法尼烯高产突变株。【方法】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技术和紫外线照射对出发菌株大肠杆菌EC-16进行复合诱变,并以异戊烯焦磷酸耐受性为选择压力进行平板初筛,之后进行摇瓶复筛,最后进行发酵罐验证。通过连续多代培养筛选到的高产突变菌株,观察其遗传稳定性。【结果】经复合诱变选育筛选出一株β-法尼烯高产突变株E.coliHVK-9,其产量高达22.1g/L,相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68.74%。【结论】采用ARTP-紫外复合诱变,再结合异戊烯焦磷酸抗性筛选的集成方法,使得诱变菌株的正突变率大大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诱变菌株的β-法尼烯产量。突变株HVK-9作为工业化发酵生产菌种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为β-法尼烯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有效结合分子对接预测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评价技术,获得亲和力更强、序列最短的最优适配体。方法 针对前期筛选出的靶向蓖麻毒素的3条80 nt单链DNA适配体(L14、P3、L7),在明确各自二维随机区茎环序列与靶蛋白结合能力的基础上,以H-DOCK分子对接为指导,分别确定蓖麻毒素适配体随机区的最短结合单元,从而构建两端延长步进序列群,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测定序列群序列的亲和力和动力学参数,明确适配体的结合关键结构,从而筛选得到最优适配体。结果 3条全长适配体的随机区适配体L14r、P3r、L7r均可形成一定的茎环结构,其中L14r较L14的亲和力增强9倍、L7r增强2倍、P3r基本不变。对随机区适配体和蓖麻毒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14r、P3r、L7r的对接分数值皆优于阴性序列40T,结合关键氨基酸个数分别为11、8、9个,存在距离小于5 ?的预测结合位点分别为20、12、15个,具有良好的与蓖麻毒素的结合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蓖麻毒素活性口袋所容纳的适配体最短结合单元L14rm、P3rm、L7rm的序列构成,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两端延长步进序列群。针对该步进群,基于结合关键氨基酸个数、结合位点个数、对接得分等参数的变化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测定结果筛选出最优适配体。所获得的最优适配体L14rm、L7rm-2亲和力继续增强了1~2倍。结论 随机区适配体能有效地与蓖麻毒素结合,较之全长适配体亲和力更强,分子对接结合步进序列群设计,仅使用17条序列,便有效获得了3条最优适配体并明确其结合作用。3条结合蓖麻毒素的最优适配体——L14rm、P3r、L7rm-2的KD值分别为(64±30)、(167±19)、(120±1)nmol/L,亲和力提高到全长适配体的14、1、4倍。  相似文献   
160.
日前,德国马普学会的一个物理研究所推出一种利用等离子体灭菌微型装置。它是利用脉冲高压电,对空气放电产生的常压低温等离子体来进行物体表面灭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