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湘潭晚前寒武纪条带状含锰建造中的化石藻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采自湖南湘潭晚前寒武纪南沱组红旗矿区负100—110m 锰矿层中的蓝藻化石,包括3属3种,其中1新种,还有一个未定种。着重探讨了湘潭条带状含锰建造的生物成因,并讨论了其古环境和古气候等问题。  相似文献   
22.
森林采伐对尖峰岭海南特有种子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有种子植物是热带森林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很容易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但是森林采伐对特有种子植物的影响少有报道。本文基于164个25m×25m植被公里网格样地数据,分析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海南特有种子植物(以下简称特有种子植物)的组成结构、样地内特有种子植物物种数与总物种数之间的关系;并从种-面积曲线、累积种-个体关系和物种多度分布3个方面比较了原始林、径级择伐林和皆伐林样地中特有种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尖峰岭地区特有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共有158种,占全岛(397种)的40%;其中木本特有种子植物达98种(藤本除外),在164个样地内共记录到胸径≥1.0cm的52种,占整个尖峰岭地区的53%,以樟科、壳斗科、茜草科种类为主。样地内特有种子植物的物种数与总物种数成正相关关系。采伐后特别是径级择伐后特有种子植物物种数略微增加,但增加的种类大多仅在1-2个样地中出现;而且种群也比较小,表现为较稀有且不稳定的种群结构特征,在后续的更新中消失的可能性较大。但是,采伐后一些特有种子植物仍具有中等大小的种群,例如毛荔枝(Nephelium topengii)、海南紫荆木(Madhucaha inanensis)和尖峰岭锥(Castanopsis jianfenglingen-sis)等。  相似文献   
23.
哺乳动物中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ribbon synapse)是外界声音信号向大脑听中枢传递路径上的第一个感觉神经突触结构,它在声音的编码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带状突触的数量相对比较少,而且空间位置深在,所以仅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定量分析其数量始终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研究通过对C57BL/6J小鼠耳蜗基底膜标本带状突触中的特异突触前结构RIBEYE和非特异突触后结构GluR 2&3同时进行免疫荧光标记,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标本进行光学连续切片,利用3DS MAX软件对连续切片标本进行三维建模,结果中每个荧光色对代表一个突触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对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进行计数,结果显示,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空间分布及数量均可以清晰完整的重现出来.在本实验中,每个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平均为(16.10±1.03)个.本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免疫荧光对小鼠耳蜗带状突触的前后膜结构进行双重标记,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标本进行光学连续切片,应用3DS MAX软件对连续切片进行三维建模后可以准确计数带状突触的数量.实验表明,本方法准确可行,对今后深入探讨感觉神经性聋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王献溥  何妙光  谢以锦   《广西植物》1984,(4):351-354
<正> 管理的保护区一般是指在一些生物地理省内已无典型的原生植被地段,但在一些人为干扰较轻的地方,植被保存较好,或者即使是由次生植被所组成,但稍作管理即可恢复类似原生的植被和有代表性的动物区系的地段所建立的保护区。像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地的许多次生林区域,都迫切需要建立这类保护区,使其能恢复原来的植被面貌,繁殖  相似文献   
25.
用森林演替模型BKPF研究黑龙江省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上森林演替在未来50年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增加的反应得出:伊春地区采伐迹地演替50年后红松和硬阔叶树的数量增加,落叶松、山杨与白桦减少;林分密度略有降低;林分生产力增加约7%~28%;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增加15%~24%;叶面积指数增加约5%~8%.气候变化有利于采伐迹地阔叶红松林恢复.  相似文献   
26.
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5,自引:10,他引:45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沈阳市243km^2范围的树木进行每木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Arc View3.2平台上建立了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该信息系统分析了沈阳市土地利用及树木分布的格局、树种构成、树木密度、树高、胸径、健康状况等反映城市森林结构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2001年沈阳市有树136种,1 914 500株树木,森林覆盖率为9.77%,25种主要树木占树木总数的84.78%,胸径小于0.25m(一类胸径)和大于0.5m(三类胸径)的树木占82.8%;幼龄树27%、中龄树58%、老龄树15%;84%的树木健康状况为中等以上,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计算表明,沈阳市城市森林每年生态效益折合经济价值为2.65千万美元。  相似文献   
27.
目的:进一步研究龙胆泻肝汤临床治疗带状孢疹的效果。方法:收集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确诊的9例胎儿室间隔缺损病例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0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抗病毒治疗,109例研究组患者接受龙胆泻肝汤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性(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9.9%),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不良症状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龙胆泻肝汤临床治疗带状孢疹的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8.
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肃省定西市九华沟系统研究了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在不同害虫种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刈割对苜蓿斑蚜、豌豆蚜和蓟马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6月初第1次刈割能极显著降低其季节平均数量,并使其保持较低的种群密度水平,7月中旬第2次刈割对其季节平均数量的影响小于第1次刈割.刈割对盲蝽种群的影响有所不同,虽然第1次刈割初期盲蝽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未刈割田,但刈割后盲蝽的种群数量回升较快,到8月上旬其种群数量显著高于未刈割田.第2次刈割对其季节平均数量的影响大于第1次刈割.  相似文献   
29.
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保工程实施后,为了促进次生林向原始阔叶红松林恢复,不采红松只采伐阔叶树种的经营方式在长白山地区被广泛应用,部分林区陷入可采伐资源匮乏的困境。为了探究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针对红松(蓄积)比例不同的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利用林木材积生长方程与保留系数模型,模拟了预设经营方案下林分总蓄积量与可采蓄积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禁止采伐红松的经营方式下,红松(蓄积)比例较高的次生林将无法达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次生林的经营方案需要根据林分中红松(蓄积)比例不同而区别制定:对于红松蓄积低于40%的次生林,推荐不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40a周期的经营方案;对于红松蓄积高于40%的次生林,推荐可以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30a周期的经营方案。另外,可采蓄积量的恢复期比总蓄积量的恢复期更长,以可采蓄积恢复期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采伐周期,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0.
择伐对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春雨  张春雨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17,37(20):6668-6678
科学的森林经营能够优化林分结构,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择伐作为森林经营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对森林结构以及群落动态的影响一直未有定论,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更加全面的数据对择伐及伐后林分特征的变化进行长期监测。根据森林大样地建立规范,2010年在吉林蛟河建立了42hm~2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2011年冬季截取部分面积进行择伐经营,以经营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变量描述采伐活动并分析择伐前后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结合2015年的二次调查数据,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对照样地为参照,比较林分水平和物种水平上死亡率、更新率的差异,并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究择伐活动对个体径向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营样地的择伐强度为5.4%,受采伐干扰影响较大的物种主要包括色木槭、白牛槭、裂叶榆、胡桃楸、千金榆、水曲柳以及紫椴,采伐主要集中于林冠层树种,亚林层和灌木层个体很少涉及。择伐前后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等并未发生明显改变。5年间,经营样地和对照样地的林分密度都降低,对比对照样地,经营样地的死亡率较低,但其更新状况并未优于对照样地。从胸高断面积来看,经营样地整体的年平均生长量高于对照样地,表明择伐导致的稀疏对个体生长和存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将采伐强度纳入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中分析发现,胸径始终是影响个体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树木个体之间的非对称竞争;采伐所涉及到的7个主要树种的年平均生长量均高于对照样地,但仅有紫椴的径向生长表现出对采伐干扰的显著响应。综合来看,低强度择伐对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较小,不同物种的径向生长对择伐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