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451.
东方田鼠两亚种幼体生长特征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同驯养条件下同步测定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幼体的生长特征参数。两亚种初生幼体表型特征无明显差异。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对两亚种幼体的体重、体长和尾长,以Logistic生长方程对后足长生长过程进行拟合与描述。指名亚种雄体渐近体重、体长和尾长均大于或显著大于长江亚种,雌体前者小于后者;两亚种在17~20 d体重均已产生性二型分化,长江亚种两性个体渐近体重、体长和尾长差值大于指名亚种。两亚种雌体体重、体长、尾长和后足生长速率均相应地大于雄体,体重生长曲线拐点出现时间、瞬时生长率曲线拐点出现时间较体长、尾长和后足长明显迟缓。两亚种两性个体的后足长生长速率要大于其体重、体长和尾长。结果表明,(1)雌体较雄体早熟;(2)雄性体重指名亚种大于长江亚种,雌体相反,指名亚种性二型现象较长江亚种明显;(3)后足长较体重、体长和尾长较早地达到成熟时的大小;(4)两亚种幼体性二型分化时间早于其性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452.
45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EGFA)主要生理功能是增加小静脉血管与微血管的通透性,是血管生成过程最重要的正向调控因子。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布氏鲳鲹VEGFA基因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基因进行组织分布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该VEGFA基因cDNA序列全长1 470 bp,5’UTR、3’UTR长度分别为617 bp和208 bp,ORF为645 bp,共编码214个氨基酸,其中包括一个信号肽和两个N-糖基化位点。理论分子量为25.23 kD,等电点为8.91。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布氏鲳鲹VEGFA基因与同属鲈形目鱼类高体鰤的同源性最高(96.1%)。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VEGFA在布氏鲳鲹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心脏,在小脑、胃、肠表达较低,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说明布氏鲳鲹VEGFA基因在生理代谢以及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布氏鲳鲹VEGFA基因的生理代谢调控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4.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主要鼠种之一。该鼠种在秋季将食物储存在储草仓内,以此来度过植被贫瘠的冬季。为探究储草期增加食物对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的影响,2004年10月,于内蒙古阿巴嘎旗白音图噶苏木的布氏田鼠鼠害草场随机选取两块100 m×200 m的样地,分别设为增食样地和对照样地。增食样地内给每个布氏田鼠洞群补充食物,每天补充500 g小麦,连续补充2 d共计1000 g。对照样地内则不做任何处理。2004年10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块样地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增食样地和对照样地内,布氏田鼠数量分别为310只和318只,以该结果作为计算其越冬存活率的基数。2005年5月,返回样地再次进行标志重捕,分别计算两样地布氏田鼠的越冬存活率。卡方检验显示,储草期增加食物能显著提高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增食样地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为41.3%,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24.2%,P<0.01)。增食样地雌性和雄性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分别为45.4%和37.3%,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雌性和雄性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25.8%和22.6%,P<0.01)。但样地内雌性和雄性越冬存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补充食物可大幅度提升布氏田鼠冬季存活率,增加布氏田鼠越冬存活基数,对来年种群增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5.
456.
Brucellosis, an allergy anthropozoonosis caused by Brucella, is widely prevalent all over the world [1]. Its incidence is in- creasing in several endemic areas and it has great impact o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2]. Accurate diagnosis of human brucellosis is difficult, which often causes omission or mistake in patients. Many methods have been used for sero- logical diagnosis of brucellosis. However, a single ideal tech- nique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3]. Among these methods, the 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 (RBPT) [4] is excellent with simple, rapid, and sensitive characteristics irrespective of the stage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457.
哺乳期是影响小型哺乳动物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关于哺乳叠加高温对后代代谢可塑性的影响,尚不清楚。为研究哺乳期母体(F0)高温经历对后代(F1代和F2代)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我们测定了哺乳期母体经历高温(30±1) oC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 F1代和F2代成体以及常温(23±1) oC经历的后代成体(作为对照)的体重和体温,采用开放式呼吸代谢仪测定不同环境温度暴露3 h后的代谢率,并计算热传导和呼吸商。哺乳期高温经历的F1代动物在成年期的体重显著低于常温对照组和高温经历的F2代动物。在5~33.5 oC环境温度范围内,布氏田鼠维持稳定的体温;35 oC高温胁迫时,常温组、高温经历F1代和F2代的体温均显著下降。常温组布氏田鼠的热中性区为27.5~33.5 oC,高温经历F1代的热中性区下临界温度点30 oC,热中性区比常温组变窄(30~33.5 oC),高温经历F2代的热中性区与常温组相比无变化。在热中性区温度以上,热传导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高温经历的F1代和F2代布氏田鼠热传导增加的起始温度点升高。呼吸商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但不受哺乳期高温...  相似文献   
458.
东方田鼠选择从禾本科植物叶片的不同部位采食会引起食物摄入率的巨大差异,这项具有明显的认知和学习行为的觅食活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在由带两片叶的新鲜马唐茎秆配置的密集食物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觅食马唐叶片的行为序列、过程及参数,检验其在学习能力上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雌鼠和雄鼠的觅食决定时间尽管均随觅食学习天数的增加而减小,但雌鼠的觅食决定时间显著地高于雄鼠的;雌鼠和雄鼠均由从对叶片部位无差别选择和采食转向偏爱从叶片基部采食。学会这项采食技能后,雌鼠从叶片基部采食的选择指数显著地高于雄鼠的;二者的摄入率均随觅食学习天数的增加极显著地增大,但雌鼠的摄入率却极显著地高于雄鼠的。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提出的假设:雄鼠较雌鼠能更快地习得从禾本科植物叶片的基部采食和收获食物;但当二者习得这项采食技艺后,雌鼠较雄鼠能获得更高的食物摄入率;同时也说明,新建立的评价小型植食性哺乳动物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实验方法,具有可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59.
4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