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银缕梅叶器官的宏观与微观结构及系统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缕梅〔Shaniodendronsubaequale(Chang)Deng,WeietWang〕叶表皮毛为星状毛,气孔器为平列式中周缘型,叶缘齿型为弗特吉型,叶肉栅栏组织一层细胞厚,三叶隙三叶迹的节,从茎节到叶之间的维管束呈分离合并分离的变化格局,并且呈续次合并和续次分离发育模式。这些结果进而说明银缕梅属的独立性,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它应属于狭义的弗特吉族(Fothergileae)。  相似文献   
42.
花色鲜艳,花形独特的蝴蝶兰,井然有序的朵朵小花,宛如数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停立在细长的花梗上,十分惹人喜爱,并为世界各国广为栽培。蝴蝶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室内盆栽花卉,而且也是一种良好的切花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应用分株的方法很难实现大量繁殖。如采取种子直接繁殖的方  相似文献   
43.
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急需优先抢救的国家重点保护濒危植物。目前,有关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原因及相应解濒技术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已有的植物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对极小种群植物并不完全适用,迫切需要研发有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和保育技术。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2016YFC0503100)"的研究意义、内容、目标及展望。项目拟针对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保护与恢复技术的研究,拟构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体系,研发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和更新复壮的技术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应用技术标准和示范基地,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4.
小叶银缕梅     
小叶银缕梅是中国华东地区特有的珍稀树种,现仅存于华东地区的天目山北段和安徽大别山。早在1935年,沈隽教授就在宜兴铜官山采集到该植物果枝标本。1960年,有学者依据这份标本的叶侧脉仅4—5对,且第一对侧脉无二次分支侧脉这一特征,将其定名为小叶金缕梅(Ha?..  相似文献   
45.
以野生短瓣金莲花种子为材料,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培养基类型及激素组合对短瓣金莲花根茎部位形成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及生长的影响,建立无菌播种及组培快繁体系,为短瓣金莲花快繁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用600 mg·L-1 GA3溶液浸泡48 h后并用0.1% HgCl2溶液灭菌20 min的种子发芽效果最好;(2)适宜于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为MS+0.5 mg·L-1 6-BA+0.1 mg·L-1 NAA;(3)适宜于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不添加激素的MS。  相似文献   
46.
金美芳  曹智  蔡俊杰  林茂兹 《广西植物》2017,37(11):1395-1405
以红花草莓叶片为外植体,通过筛选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及壮苗、生根的培养基,建立一套实用且易推广的红花草莓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中TDZ的诱导效果优于6-BA,TDZ与NAA配合使用效果优于与IBA的组合。6-BA浓度为0.5 mg·L~(-1)时不定芽诱导率高达86.6%。低浓度的6-BA和8 g·L~(-1)的琼脂更有利于壮苗培养,NAA比IBA更有利诱导生根。综上述,最适红花草莓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1)TDZ+0.5 mg·L~(-1)NAA+30 g·L~(-1)蔗糖+7 g·L~(-1)琼脂;最适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1 mg·L~(-1)NAA+30 g·L~(-1)蔗糖+7 g·L~(-1)琼脂;最适壮苗培养基为MS+0.1 mg·L~(-1)6-BA+0.1 mg·L~(-1)NAA+30 g·L~(-1)蔗糖+8g·L~(-1)琼脂;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0.5mg·L~(-1)NAA+30 g·L~(-1)蔗糖+8 g·L~(-1)琼脂。试管苗移栽生长20 d后,成活率高达93%,且后期草莓苗生长壮健。此体系的建立为优质红花草莓种苗大规模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彩色马蹄莲组培与快繁中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马蹄莲(Zantedeschia aethiopica Spreng)红色和黄色品种的幼嫩叶片在自来水下冲洗2 h,0.1%HgCl2 2%乙醇溶液浸泡5~7 min,无菌水冲洗4~5遍,剪成0.5 cm的方块,接种在MS KT5 mg·L-1(单位下同) 6-BA 1.0 3%白糖 0.4%琼脂的培养基上.  相似文献   
48.
以2n团头鲂为对照,对诱导产生的同源四倍体、自繁后代(4n-F1)和倍间交配后代(正交3n和反交3n)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遗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团头鲂四倍体(包括4n和4n-F1)和正反倍间交配三倍体的染色体众数分别为96和72,是2n团头鲂的2倍和1·5倍;在四倍体团头鲂组型排列中,sm1的四条较大的染色体明显可见,可视为标记染色体;(2)9个比例性状的测量结果显示,多倍体的体长/体高、体长/头长比例值显著小于2n团头鲂(P<0·05);而对于背棘长/体长比例值,多倍体则显著大于2n团头鲂(P<0·05);(3)29个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同源4n、4n-F1、倍间交配3n及2n团头鲂等5个不同倍性群体的传统形态差别很大部分是由躯干部的形态差异,主要是体长/体高引起的,可作为团头鲂多倍体与二倍体群体鉴别的形态依据;(4)聚类结果显示,正交3n和反交3n相聚类,亲缘关系最近,然后,它们与4n-F1聚类后,再与4n奠基群体聚类,与二倍体群体的聚类关系较远[动物学报51(3):455-461,2005]。  相似文献   
49.
结缕草属植物种间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缕草属的9种1变种共58份种源为材料,利用SSR标记技术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和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结缕草属植物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14对SSR引物中,共扩增出267条带,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76 0,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52 6;属内总基因多样性为0.382 3,种内基因多样性为0.219 6,57.44%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内,基因流为0.674 8,不同的种之间有遗传分化,遗传漂变对该遗传分化有一定的贡献。UPGMA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结缕草、中华结缕草、朝鲜结缕草和大穗结缕草聚为一类;沟叶结缕草、小结缕草和细叶结缕草聚为一类;大花结缕草、长花结缕草和太平洋结缕草各自为一类。研究表明,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种优先聚集。  相似文献   
50.
桃砧木GF677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桃砧木GF677新梢茎尖和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用MS、WPM、G、RO、改良的DKW和QL等6种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激素,进行离体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试验材料为水培的嫩梢茎尖,其污染率低于20%。最适初代诱导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均为改良的QL培养基:QL(大量元素) MS(微量元素) DKW铁盐 RO有机成份。在改良的QL培养基上,添加1.0 mg.L-16-BA 0.01 mg.L-1NAA 0.1mg.L-1GA3,诱导簇生芽3~8个;添加0.8 mg.L-16-BA 0.01 mg.L-1NAA,继代培养的不定梢增殖率4~7倍。1/2大量元素的MS液体培养基附加1.2 mg.L-16-BA在10 d内能显著地拉长不定梢。同样,在改良的QL培养基上添加1.0 mg.L-1IBA 0.05 mg.L-1NAA 80 mg.L-1PG 50 mg.L-1活性炭,10 d生根率可达96.7%,平均根长0.4 cm;生根幼苗移栽到温室后的第一周,严格控制温度在(26±2)℃和相对湿度95%,2~3周后幼苗长出新根和新叶,成活率可达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