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8篇
  免费   934篇
  国内免费   4010篇
  2024年   210篇
  2023年   535篇
  2022年   647篇
  2021年   653篇
  2020年   558篇
  2019年   515篇
  2018年   497篇
  2017年   467篇
  2016年   469篇
  2015年   484篇
  2014年   671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610篇
  2010年   540篇
  2009年   611篇
  2008年   639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93篇
  2004年   380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71.
小麦和大豆茬口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反应系统,研究了小麦和大豆茬口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茬口均显著提高了黄瓜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降低了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的数量(P<0.05);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P<0.05)、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降低了土壤基础呼吸和代谢商(P<0.05),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此外,两种茬口还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黄瓜产量.说明小麦和大豆茬口改善了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72.
目的构建小鼠腹膜透析模型,以腹膜平衡试验(PET)曲线描述其转运特征,并观察腹膜转运关键蛋白在小鼠腹膜的表达。方法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PET建立透析模型,分别进行生化测定描绘PET曲线,以及蛋白印迹进行关键蛋白的检测。结果C57BL/6小鼠的PET曲线图形与人类接近。AQP-1、eNOS、Cav-1在小鼠腹膜均有稳定的表达。结论该模型结果可靠,代表性强,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973.
目的研究了比格犬埃立克体病实验模型及盐酸强力酶素对犬埃立克体病的疗效。方法用犬埃立克体病病犬血白细胞静脉注射比格犬,对其临床症状、病原学、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并应用盐酸多西环素进行疗效试验。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比格犬埃立克体病实验模型,并证实了盐酸多西环素对犬埃立克体病的疗效是确定的。  相似文献   
974.
通过不同种类和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鸡冠花愈伤组织生长及花色素苷积累的影响.试验实验结果表明:2,4-D0.2 BA1,2,4-D0.2 KT5,NAA2 BA1和IAA2 BA1为适合愈伤组织生长和花青素积累的几种组合,其中以2,4-D0.2 BA1组合的培养基效果最好,愈伤组织鲜重增长最快且花色素苷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75.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和贵州5个省内6类不同居群药用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l)的160株个体进行了雷公藤红素含量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各居群间的雷公藤红素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南黄岩居群雷公藤红素含量最高,为1.0585×10^-2g·g^-1,贵州雷山和福建泰宁居群最低,分别为4.9889×10^-3g·g^-1和4.9887×10^-3g·g^-1;而在居群内的雷公藤红素含量相对一致,基本呈正态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环境因子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均日照时长(X)、年均降雨量(X2)和土壤含氮量(蚝)是影响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含量(Ⅵ的主导因子,且各因素均与雷公藤红素含量呈负相关。经检验,回归方程为Y=19.308-0.01X1-0.02X2—0.062X5,雅达到0.917,F检验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特别是日照、水分和土壤含氮量能够影响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该文还对提高雷公藤中药用成分雷公藤红素含量的研究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6.
《生命科学》2008,20(2):189-189
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Nature Immunology)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先天性免疫细胞中发现一个非常关键的负性调控分子Trim30α,其通过调控NF-κB免疫应答信号通路,维持免疫应答的平衡。这一发现为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调控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7.
有效的种子散布是木本植物形成入侵种需要经历的过程之一,但在预测入侵种时却常常被忽略.紫金牛科东方紫金牛(Ardisia elliptica)原产热带亚洲而在北美成为入侵植物,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其同属种酸苔菜(A.solariacea)与之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本文以酸苔菜为研究对象,于2004年12月至次年2月分别在人为干扰轻的野象谷和人为干扰重的植物园进行酸苔菜的种子散布及捕食研究,试图了解生境变化对其种子散布和种子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苔菜在两地的种子散布者均为白喉冠鹎(Alophoixus pallidus)、黑冠黄鹎(Pycnonotus melanicterus)和灰眼短脚鹎(Iole propinqua),但3种食果实鸟类的组成比例、拜访行为、频率及种子捕食者的影响在两地均不相同.人为干扰轻的野象谷生境中白喉冠鹎、黑冠黄鹎与灰眼短脚鹎的拜访频率分别为25%、32%和26%.取食后的第一次停栖地点有4%在10 m以外;人为干扰重的植物园生境中3种鸟的拜访频率分别为67%、8%、5%,取食后的第一次停栖地点有26%在10 m以外.人工摆放种子试验表明,地面上种子捕食者主要是啮齿类;在两生境中种子捕食率均较低(2-6%),但野象谷生境中种子捕食率仍显著高于植物园生境.野象谷生境中种子还受到象鼻虫幼虫的危害,危害率为17.9±3.5%(n=512);而植物园生境中未发现种子被象鼻虫危害(n=489).干扰对生境中的动物组成及行为造成了明显影响,并可能通过种子散布与捕食的改变而间接影响与其有密切关系植物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978.
云南元江印楝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悉内生真菌在植物体内的多样性,从中寻找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资源,我们研究了云南元江4个不同地理种源印楝(Azadirachta indiea)生真菌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规律.从印楝植物茎和果实中共分离到372株内生真菌,分属于50属,分布最广的类群是刺盘孢菌属(Colletotrichum),占总菌株的25.54%;其次是交链孢属(Alternaria)(11.56%)和炭角菌属(Xylaria)(7.80%).各组织获得菌株数量比例最大的分别为ka种源茎部(19.89%)、ck种源茎部(19.62%)和ma种源茎部(18.82%);最小的为ka种源果实部(5.11%)和ku种源果实部(6.18%).丰富度最大的为ma种源(包含29属),最小的为ku种源(23属).印楝植物茎部分离到的菌株类群和数量明显多于果实.不同地理种源印楝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有的内生真菌表现出一定的宿主或组织专一性.印楝植物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可能成为产生具有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与宿主植物相关的印楝素类四降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比较大鼠肾大部切除与肾结扎两种方法制备的5/6肾切除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的异同。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行左肾2/3切除加右肾切除,B组行结扎左肾动脉2/3分支加右肾切除,C组为假手术组。分别于第二次手术后5周、9周及13周测血压,处死大鼠,留取24h尿及肾组织。检测尿蛋白,肾组织切片染色。用半定量法评价肾小球硬化指数。结果第5周时,B组大鼠的收缩压显著升高,而A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第9周和13周A组和B组与C组大鼠相比,收缩压均显著升高。肾部分切除术后,尿蛋白随时间进行性增加。B组与A组相比,尿蛋白增加更为显著。A组和B组在各观察点均有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B组较A组肾小球硬化程度重。结论肾大部切除和肾结扎两种方法制备的大鼠5/6肾切除模型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80.
目的研究雌二醇(E2)、孕酮(P4)对昆明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方法小鼠经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后48 h,摘取卵巢获得未成熟卵母细胞,分别在单独含不同浓度的E2或P4的成熟液中,或在同时含有不同浓度E2和P4的成熟液中,进行体外成熟,并对经过E2和P4处理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结果经15-16 h的成熟培养,各E2处理组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虽然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各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48 h后,1000 ng/mL E2处理组的卵裂率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和对照组,但各组的囊胚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各P4处理组的极体率和卵裂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各处理组的囊胚率均极显著低于与对照组;两种激素协同处理组中[1000 ng/mL E2+1000 ng/mL P4]组的极体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而与对照组的极体率差异不显著。结论P4对小鼠卵母细胞的后期发育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E2却对小鼠卵母细胞的成熟及其发育潜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