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5篇
  免费   934篇
  国内免费   3990篇
  2024年   198篇
  2023年   535篇
  2022年   605篇
  2021年   606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515篇
  2018年   497篇
  2017年   467篇
  2016年   469篇
  2015年   484篇
  2014年   671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610篇
  2010年   540篇
  2009年   611篇
  2008年   638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93篇
  2004年   380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圆盘电泳,分析比较了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16个菌株和光帽鳞伞(Pfioliota nameko) 9个菌株的胞外漆酶同工酶酶谱。经多批次重复, 得到了所有菌株的恒定酶谱。依照这些酶谱及各酶带等电点(pT)值的不同,确立了它们的漆酶标志位点相似系谱。16株黑木耳被区分成4种类型9个组。9株光帽鳞伞被分成两种类 型3个组,但各组内之菌株间仍有异同。试验结果表明,把漆酶同工酶谱应用于菌株鉴别将是一种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63.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64.
陈永昌   《广西植物》1986,(3):217-219
<正> 本区位于四川省南部,面积29,000平方公里,共有18个县市,人口900余万,是四川省第二大地区。 地势是西南高而东北低,为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著名大山有屏山县的老君山,高2.020米,兴文县的先蜂山,高1,1750米;筠连县的大雪山,高1,772米;合江县的轿子山,高1,750米,古蔺县的斧头山,高1,835米。其余多为800—1,200米的中山山地及  相似文献   
65.
王献溥  李信贤   《广西植物》1986,(Z1):79-91
苗儿山是南岭山地越城岭的主峰,广西第一高峰,海拔2141.5米。整个林区面积约80万亩,划为自然保护区约25万亩,境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有关苗儿山保护区的基本特点、经营管理方向等,我们已有专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本文着重对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情况作概括的论述,供有关方面参考。 虽然,苗儿山保护区范围主要由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的黄棕壤、黄壤和红壤所构成,都属酸性土壤,但山地海拔高程相差达1900米,加以人为生产活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的影响,所以,植被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6.
67.
本文报道了黑蛋巢菌属Cyathus四个新种和二个新变种,它们分别是:内蒙黑蛋巢菌Cyathus neimonggolensis Liu et Y.M.Li,盘柄黑蛋巢菌C.discostipltatus Liu et Y.M.Li,太原黑蛋巢菌C.taiyuanensis Liu et Y.M.Li,毛被黑蛋巢菌C.hirtulus Liu et Y.M.Li,天山黑蛋巢毛被变种C.tianshanensis Liu et Cao var.tomentosus Liu, Cao et Y.M.Li,环状黑蛋巢武夷山变种 C. annulatus Brodie var. wuyishanensis Liu et Y.M.Li。全部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68.
69.
本文发表了山蚂蝗属的一个新种,即Desmodium pendenticarpum C.Z.Gao et Q.R.Lai。  相似文献   
70.
根培养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