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5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117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温故而知新。本文以历史进程为序,根据分类学中的重大事件,粗线条勾画出一个框架以反映分类学发展的的轨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古代至林奈之前的生物分类;近代分类学科的诞生;进化理论的确立与修正及其深远影响;分类学的蓬勃发展(居群概念、新系统学与Biosystematics,细胞分类法与化学分类法,学派争鸣促进分类学繁荣);分子生物学为分类学注入强大活力。在讨论部分论述了坚持分类学的完整概念,不宜将分类的某个依据和方法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学,如chemotaxonomy,cytotaxonomy,DNA taxonomy应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方法,而不是"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DNA分类学"等,说明了其理由和依据。对于林奈创立了二名法、将二名法理解为物种的学名是由属名+种名组成等一些不确切的说法给予了澄清。  相似文献   
92.
用多级判别技术预测害虫种群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世飞 《昆虫知识》1997,34(5):292-294
判别分析有基于Buyes准则和Fisher准则两种类型,它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方法,常常应用于气象的预测预报工作,在害虫预测预报领域中还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报道。作者应用四川省营山县1971~1983年的虫情和气候资料[1],根据Buyes准则的多级判别原理,对第二代二化螟Chilosupressalis(Walker)发生量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水稻孕期保护提供依据。1多级判别的基本原理1.1多级判别的基本思想[2]从已经掌握的历史上每个类别附体)的若干组数据(个体)出发,总结出分类的规律性(判别函数或判别方程或判别模型)。这样,对于新的个体,由巴总…  相似文献   
93.
祁连山两侧中国沙棘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祁连山中段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oes ssp.sinensis)4个居群和1个对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探讨中国沙棘边缘居群的遗传变异以及天然屏障祁连山对中国沙棘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中国沙棘居群水平的Nei’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分别为0.2070和 0.297 4,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9 3,均高于中国沙棘整个分布区的平均值,表明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都有增加的趋势;居群间每代迁移数(Nm=1.065 9)显著低于异交风媒植物(Nm= 5.380),表明祁连山的隔离对中国沙棘居群间的基因交流有限制作用,造成了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94.
人工湿地中指示与病原微生物动态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s)、粪链球菌(fecal streptococc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6种指示和病原微生物,采用多管发酵法和倾注平板法研究其在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果、相关性及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进水中沙门氏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数量最低;人工湿地对不同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去除效果存在差异,对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去除效果最好,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93.4%和84.0%;对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去除效果较差,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8%和63.6%,并且存在较大波动;出水中粪链球菌数量高于进水;人工湿地对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迸水中总大肠菌群数量、进出水中沙门氏菌数量及进水中产气英膜梭菌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存在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大肠杆菌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沙门氏菌和粪大肠菌群以及产气荚膜梭菌和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间存在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
采用摄像、录像和视屏监控系统及显色偏振装置与光钳系统耦合,从空间分辨、色分辨和时间分辨多方面改善系统品质,实现了光钳捕获与操纵生物活体的动态监测、实时记录、资料保存和屏幕再现的功能,并能测量光钳操纵细胞的位移量和由此计算操纵速度,提高了光钳的自我调整和光钳操纵细胞的精细度。本研究为激光光钳技术在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6.
鼎湖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地表CH4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3种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地表CH4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地表吸收CH4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季风林>混交林>松林,不同林型间的CH4通量差异与森林土壤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即土壤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在旱季土壤温度成为控制地表CH4通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7.
安徽淮北农区黑线姬鼠种群动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朱盛侃  秦知恒 《兽类学报》1991,11(3):213-219
  相似文献   
98.
锥栗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条ISSR分子标记对栗属中国特有种-锥栗(Castanea henryi)的16个自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关系分析。在449份试材上共扩增得到37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78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达99.74%,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2950,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522;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为46.09%,且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有较大差异,16个自然居群中以湘西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L=53.30%,He=0.1861,I=0.2781),其次为靖州、庆元、昭通及都江堰居群,南平居群最低(PPL=36.94%,He=0.1202,I=0.1817)。Nei’s遗传多样性和AMOVA分析表明,居群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Gst=0.4466),锥栗自然居群内的遗传变异稍占优势(52.51%)。UPGMA聚类分析将16个锥栗居群分为2大类5亚类。湘西地区可能是锥栗的次生分布中心和现代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是锥栗研究的资源中心,也是最有价值的基因库,需要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99.
我国古籍中有关麋的一些记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麋(Elaphurus davidianus)自19世纪末以来,在其故土--中国已经绝迹。本世 纪50年代,英国曾将这种珍稀动物送还北京动物园,最近又送回22只,其中20只散放在 它最后的栖息地--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因此麋在中国古代的生存情况又引起人们的注 意。虽然Mollendorff(1877)曾对古文献中一些有关麋的记载作过报道,但比较粗略。 主要对麋的名字作了考证,还有许多问题未涉及。最近谢成侠(1985)又报道了麋的一 些历史情况;黄宝玮(1983)曾对甲骨文中之麋加以研究。但尚有不足。本文拟对麋作 进一步的历史动物学介绍。  相似文献   
100.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one of the fifteen International Biosphere-Geosphere Programme (IGBP) terrestrial transects,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10 years by Prof. Zhang Xin-Shi, through a core project of the IGBP - the 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GCTE). This transect is located in the mid-latitude semi-arid region, ranging 42-46°N latitude and 110-132癊 longitud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global change is precipitation and the secondary one is land use intensity. Research progresses have been perform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ecological database development, climate and its variability,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plants to environments, vegetation and landscape changes, biodiversity patterns and their changes, plant functional types and traits with relation to climatic gradient,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dynamics, pollen-vegetation relationship, trace gas emissions,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as well as biogeographical and biogeochemical modell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igher level of integrated research, the NECT needs the consistent basic data sets within the same framework, further field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integrated simulations of vegetation structure, process and function from patch, landscape to biome scales, intercomparisons of results and simulations within the transect and to other IGBP transect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rdinates, and full scientific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