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8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褐黄孢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纳他霉素产生菌株褐黄孢链霉菌SG-2002为出发菌株,考察了菌丝体培养基、甘氨酸浓度、培养时间、溶菌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及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S培养基中添加1%的甘氨酸,菌丝体培养 30 h,溶菌酶浓度 40 mg/(g菌体干重),酶解温度 30 ℃,酶解时间 60 min.褐黄孢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形成量达到4.0×106 个/mL,再生培养基选择R5′培养基,再生率为9.0%.  相似文献   
152.
对比免疫蛋白印迹及斑点杂交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的检出率,以期找到子宫颈癌早期筛查的最佳方法。采用免疫蛋白印迹与斑点杂交分别对173份宫颈液基细胞进行HPV16/18检测。150例经宫颈液基细胞学镜下筛查为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的患者,其中免疫蛋白印迹对低度病变检出率为47.6%(30/63),对高度病变检出率为57.9%(33/57),对浸润癌的检出率为86.7%(26/30),其中鳞癌为85%(17/20),腺癌为90%(9/10),采用斑点杂交对低度病变检出率为28.6%(18/63),对高度病变检出率为42.1%(24/57),浸润癌的检出率为80%(24/30),其中鳞癌为75%(15/20),腺癌为90%(9/10)。采用免疫蛋白印迹对23例正常对照的细胞HPV检出率为13.1%(3/23),斑点杂交的检出率为8.7%(2/23)。各级宫颈病变中HPV16/18的检出率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蛋白印迹检测HPV16/18比斑点杂交的检出率要高,为发现HPV一过性携带者,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3.
采用RAPD方法对来源于美国三个地区的30条斑点叉尾鮰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对60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选出能够区分地区内以及地区间种群遗传多态性的引物。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分析得出三个地区各自种群内遗传相似率,德克萨斯州为82.52%,阿纳巴马州为80.46%,密西西比州为83.71%。对地区之间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进行t检测分析得出三个地区之间斑点叉尾鮰种群的遗传特性各不相同,其中差异最大的是阿纳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差异最小的是德克萨斯州和密西西比州。  相似文献   
154.
相同基源的赤芍和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HPLC法比较了中江产芍药的根部不同加工品-赤芍和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以期为研究二者功效差异的具体原因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赤芍和白芍的化学成份及其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大、中、小三个规格的赤芍和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分别2.97%、2.94%、2.98%和1.86%、1.82%、1.91%;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低于赤芍,芍药苷含量与规格无明显关系,化学成份及其含量的差异可能是二者功效差异的具体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5.
从蕨类植物苏铁蕨( Brainea insignis) 中分离得到1 个新的苯乙烯基吡喃酮苷, 利用波谱技术鉴定了其结构。此外, 还得到了1 个已知的苯乙烯基吡喃酮苷和4 个其它已知化合物。同时, 还测定了分离得到的两个苯乙烯基吡喃酮苷化合物的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受体(urotensinⅡreceptor,UT)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不同低氧(高二氧化碳)时间(1周、2周、4周)大鼠,放射性配基结合法检测肺动脉质膜UT结合位点,组织原位杂交测定各级肺小动脉UT及尾加压素Ⅱ(UⅡ)mRNA的表达。结果: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 S)的重量比:1周组(1HH)较对照组(NC)分别增高26.2%和21.6%、2周组(2HH)较1HH增高22.5%和14.1%、4HH组与2HH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②肺主动脉质膜UT最大结合位点(Bmax),1HH组比NC组高38.8%(P<0.01),2HH组比1HH组高23.2%(P<0.01),4HH组比2HH组高7.3%(P<0.05),随低氧时间延长有渐升的趋势;UⅡ受体亲和力(Kd值)各组间无差别。③三级肺小动脉UⅡ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2HH、4HH组明显高于NC组(P均<0.01);2HH组较1HH组分别高5.9%(P>0.05)、16.4%和9.1%(P均<0.01);4HH组与2HH组间无明显差异。④三级肺小动脉UT 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各低氧高二氧化碳组均高于NC组(P均<0.01),以1HH组后2级肺小动脉的表达最强,而4HH组与2HH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⑤肺小动脉显微结构的变化:4HH组各级血管均有显著重构,1HH组无明显变化,2HH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UT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内的动态变化与肺动脉高压、肺血管改建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7.
记述采自云南省丝尾螋属l新种:六库丝尾螋Diplatys liuku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8.
水、旱条件下水稻茎秆主要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粳型旱稻IRAT109和粳型水稻越富杂交的116个DH株系的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包括94个RFLP标记和71个SSR标记),定位了水稻茎秆主要抗倒伏性状的QTL。在水田、旱田栽培条件下,考查了乳熟期DH系及其亲本的茎基粗、茎秆长及茎秆强度等性状。相关分析表明,茎基粗与茎秆长、茎基粗与茎秆强度及茎秆长与茎秆强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QTLMAPPER进行水、旱田单环境定位分析及水、旱田联合定位分析定位了控制这些性状的QTL。水、旱田单环境定位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共检测到9个加性QTL和5对上位性QTL;联合定位分析表明:茎基粗、茎秆长共检测到6个加性QTL和6对上位性QTL,其中6个加性QTL和1对上位性QTL在两种方法下都检测到。旱田条件下检测到2个加性及2对上位性QTL(bctla、ct9、c16a-c16c和cs5-cs12)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简称贡献率)大于30%。这些高贡献率QTL可能对旱田条件下旱稻抗倒伏分子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9.
在模拟郁闭林下(L1,大约1%~2%的全日照)、林窗(L2,大约18%的全日照)、开阔地(L3,全日照)3个光照水平和每个光照水平下进行施肥(F1)和不施肥(F0)对照的6个实验处理条件下,研究了 2年龄米心水青冈(Fagus engleriana Seem)幼苗在随后的两个生长季里的生长对光照和土壤养分的响应.结果显示:光照和养分对幼苗高度、基径和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经过两个生长季,L1处理下幼苗高度增量极显著地小于L2和L3处理下幼苗高度增量.L1处理下基径和生物量的增量在处理当年秋就极显著地小于L2和L3处理下的增量,并在第二年差异继续扩大.L2和L3处理下的幼苗间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施肥明显地促进了L2和L3处理下的幼苗的生长,但对L1处理下的幼苗没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结果说明,虽然2年龄米心水青冈幼苗能够在林下的弱光条件下生存,但生长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幼苗在林窗的中等光照条件下能够与在开阔地全日照条件下生长的一样好或更好,这与许多耐阴的落叶树的响应一样.在比林内光照强度较高的条件下施肥或较高的土壤养分才对米心水青冈幼苗的生长和生存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0.
爪鲵皮肤的显微结构和呼吸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爪鲵皮肤和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腺体和毛细血管的分布特点。其表皮较薄 ,由 2~ 7层细胞构成 ,真皮厚度与腺体大小有关 ,致密层在腹部较厚而在其他部位稀少。爪鲵皮肤不仅具有粘液腺和颗粒腺 ,而且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类似脂肪细胞构成的腺体 ,该腺体只分布于体背部与体腹部的交界处。颗粒腺集中在躯体和尾的背部 ,粘液腺主要集中分布于腹部。毛细血管在皮肤中极其丰富 ,背部分布密度明显大于腹部。毛细血管分布于表皮下 ,并常向表皮突起 ,突起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 ,形成皮肤的血气呼吸屏障 ,以保证皮肤有效的呼吸作用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