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3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100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不同苗龄的尾穗苋黄化苗对10 min,15Wm~(-2)白光的反应能力不同。光诱导的苋红素合成始于播种后第 20h,至50h合成能力最大,82h以后幼苗对短时光照的反应能力趋于消失。苋红素合成的滞后期为3h,光处理后18h色素积累达到高峰。光调节苋红素合成符合红光—远红光可逆诱导反应等两个基本模式,确证光敏色素参与调控苋红素合成.  相似文献   
32.
33.
34.
鱼类基因组结构研究:1.染色体的限制性内酶显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35.
显微放射自显影技术已经在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常规制片一系列操作中出现有各种溶液的取代更替,从而难以对一些水溶性放射性化合物在组织和细胞内的定位予以确切鉴定,同时放射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36.
37.
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省瑞丽地区蝗虫新属龙川蝗属Longchuanacris gen.nov.及新种巨尾片龙川蝗 L.macrofurculus sp.nov.该新属近似于 Pseudogerunda Bey-Bienko.主要区别为前胸背板侧片后缘极凹入;前翅到达第一腹节背板的后缘;后足股节下膝侧片顶刺状:后足附节第3节长度为第1、2节长度之和;雄性腹部末节背板具尾片。  相似文献   
38.
湖北郧西范家坪早石炭世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贵阳西北郊探矿厂对面山坡上发现的早二叠世晚期茅口组双切尾虫亚科三叶虫的1新属——棘菲利普虫属(Acanthophillipsia),计4新种:Acanthophillipsia guiyangensis, A. abrota, A. abnormis和A.granurosa,丰富了我国二叠纪三叶虫动物群的资料,对研究二叠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和古生物地理分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浙江乐清湾脊尾白虾的繁殖和世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脊尾白虾分布很广,普见我国沿海,是我国特有的三种经济虾类之一,也是人工养殖对虾的主要竞争生物。 本文探讨了浙江乐清湾所产脊尾白虾的繁殖习性和种群世代;并提出了减少或控制人工养殖对虾塘内脊尾白虾的混生数量,从而提高人工养殖对虾产量以及发展脊尾白虾人工养殖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40.
背联体贻贝棘尾虫的每一虫腹面含有相当于正常棘尾虫的腹面纤毛系统,背联两虫任意一侧属于一虫的背面有4列背触毛,它们的排列分布相似于正常棘昆虫的第1—4列背触毛,另一虫背面打2列背触毛,它们相似于正常棘尾虫的第5、6列背触毛。结果表明,背联体棘尾虫是其中两虫各以背面第4列和第5列背触毛之间的皮层区相联接形成的。也有的背联体中背部皮层联接区有变化。无性分裂中背联两虫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相似于正常棘尾虫,并且两者其皮层纤毛器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相应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推测背联两虫的皮层发育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某种机制控制着相互间的协调。背联体棘昆虫在无性生殖周期中总是经历着一个调节成单体的过程,认为这于背联两虫都具有一套结构功能正常的运动胞器(特别是口围带),而产生向不同方向运动的“不协调”的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