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0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2088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485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68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408篇
  2002年   420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339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249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87篇
  1992年   183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42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青海贵德、共和两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本文记述了青海省贵德及共和两盆地的几个含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地层剖面及采自18个地点的26种(代表20个属)哺乳动物化石.对其中的 Myospalax arvicolinus, Microtus, Anancus, Leptobos crassus gonghenensis subsp. nov., L. vallisarni, Bison (Superbison) crassicornis, Boopsis breviceps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和讨论.通过对动物群的分析初步确定了盆地主要堆积物的时代——贵德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共和盆地:早—中更新世,并简略探讨了两盆地的发育历史.  相似文献   
32.
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我国栽培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四个品种即汉川椒、华椒一号、牛角椒和二金条进行了核型分析,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4,核型公式均为2n=24=20m+2sm+2st,但汉川椒和华椒一号具一对随体,牛角椒和二金条具两对随体。本文还对它们的进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接触二氧化硫后小麦叶片中逆境乙烯的生物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VG和AOA强烈抑制二氧化硫处理小麦叶片中乙烯产生和ACC合成,对MACC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oGl_2明显抑制乙烯产生,而ACC大量积累,MACC含量则未因ACC增加而相应增加。DNP和CCCP也抑制乙烯产生,但前者引起ACC大量积累,后者引起ACC含量下降。CHI对乙烯产生和ACC形成均显示强烈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明显抑制MACC形成。这表明小麦叶片接触SO_2引起的逆境乙烯也是循蛋氨酸→SAM→ACC→乙烯途径。  相似文献   
35.
水稻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氧抑光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_2抑光合程度不同的水稻品种,SOD活性存在差异。在40%O_2下,SOD活性被诱导增加水平高、延续时间长的品种,表现O_2抑光合程度小,反之则O_2抑光合程度大。在自然条件下,强光、高温都是诱导SOD活性变化的因素。选择SOD活性高、O_2抑光合程度小的种质资源可能有利于适应对光合不利的逆境条件。  相似文献   
36.
小麦幼嫩颖果中,果皮内侧发育出由内表皮与亚表皮组成的一薄层绿色组织。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观察表明,虽绿色层只接受到自然光照的1/4~1/8,叶绿体仍能正常发育,叶绿素含量与叶绿体数量均高出旗叶。大量胞间连丝联接相邻的绿色细胞,并在一定时期形成开放的胞间通道,显然有利于同化物的快速胞间运输。离体颖果饲喂~14CO_2试验证明,新合成的同化物从绿色细胞输向胚珠。绿色层产生的同化物可能通过合点端的珠心进入胚乳或通过珠孔直接汇聚到胚珠和分化中的原胚。  相似文献   
37.
溶液培养小麦幼苗转移至含Cd~(2 )的营养液中,根系乙烯产生较快地增加,约在12h达高峰,然后下降;ACC含量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未和Cd~(2 )溶液直接接触的地上部乙烯亦增加,至36h达高峰,此后急剧下降,而ACG和 MAGC含量持续上升。地上部乙烯的增加,主要是由通过根系运往地上部的镉直接作用的结果,不是根部合成ACG运往地上部后再产生的。电镜观察表明,地上部乙烯产生和ACC含量变化的时间进程,可以与镉进入叶细胞内的部位及其对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影响相联系。  相似文献   
38.
39.
组分Ⅰ蛋白(RuBP羧化酶/加氧酶)的生物合成系由叶绿体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所以,被作为研究细胞质遗传的标记。本实验用免疫化学和氨基酸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水稻(珍汕97)、小麦(繁7)、油菜(湘矮早)和烟草(G28)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组分Ⅰ蛋白作了比较,同时对不同作物的组分Ⅰ蛋白也作了免疫鉴定。结果表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组分Ⅰ蛋白差异不大,但是,四种不同作物的组分Ⅰ蛋白之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0.
再生植株具有高频率的染色体异常,其中有20.61%表现为染色体数量变异,最常见的为2n—1类型,其次为2n—2类型,也有2n 1、2n—3个体以及染色体数嵌合株。再生植株减数分裂各期均有染色体异常行为,可以见到的有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二分体延迟、微核,还有粗线期十字型配对等结构变异,以及五分体、六分体和畸型四分体等异常现象。微核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可用作染色体伤害的一个指标。再生植株R_1代存在着许多形态学变异。性状变异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