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02篇
  49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41.
该图由赵闯、邢立达绘制,属首次公开发表。郑氏始孔子鸟(Eoconfuciusornis zhengi)发现于河北省丰宁县四岔口乡,其属名意为原始的孔子鸟,种名献给我国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院士。郑氏始孔子鸟生存的年代约为距今1.31亿年,是已知孔子鸟类中最原始的代表,而之前发现的孔子鸟化石,其生活的时代为距今约1.20~1.25亿年,郑氏始孔子鸟的发现把孔子鸟类群的生存时代向  相似文献   
442.
紫色土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紫色土区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作者于2011年5月和9月对川中丘陵区的100% (RMW1)、50%(RMW2)、30%(RMW3)和空白对照(CK)4种秸秆还田量的农田土壤线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随着秸秆还田量的下降, 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变化。总体上, 群落密度、食真菌类群和捕食-杂食类群的密度呈波动增加; 食细菌类群的密度持续增加; 植物寄生类群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植物寄生成熟指数(PPI)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且多样性指数在秸秆还田量为30-50%之间最高; 类群数、自由生活成熟指数(MI)、线虫通路比值(CR)则先下降后增加; 所有变化均不显著(P > 0.05)。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P < 0.05), 且与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研究结果表明, 在紫色土区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钾含量对土壤线虫群落产生影响, 且秸秆还田量在30-50%之间时有利于维持线虫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443.
退化红壤不同人工林恢复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牲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对退化红壤上恢复10a的4种人工林,即小叶栎(Quercus chenii)、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na)与木荷-马尾松的混交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分异.节肢动物类群数在各季节一般都是小叶栎最高,混交林、木荷居中,马尾松最低.节肢动物的个体数总体上仍以小叶栎最高,但在夏季,马尾松林地由于弹尾目数量爆发而使总个体数最高.节肢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一般春季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最高,夏季最低,夏季高温干旱对节肢动物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而冬季低温对节肢动物的影响不及夏季干热的影响严重.各季节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皆以螨类为主体,占总个体数的60.2%~91.7%.弹尾目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季节变化较大,但均以马尾松林地为最高.捕食者数量(蜈蚣和蜘蛛)在各季节都是小叶栎显著高于其它林地(P<0.05),混交林与木荷比较接近,而马尾松最低.在群落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和密度-类群指数DG表达的群落差异明显,其在不同林地的大小顺序与类群数趋势基本一致,而香农指数H、均匀度指数J群落之间基本无差异.聚类分析和鉴别分析将不同林地的节肢动物群落分成4组,小叶栎自成一组,多样性最高;混交林和木荷为一组,多样性居中;马尾松是多样性最低的一组.总之,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顺序是小叶栎>混交林≥木荷>马尾松, 混交林体现了一定的"混交优势".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是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产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借助主成分分析和鉴别分析对描述群落特征的指标进行评价,表明大部分指标相互之间都高度相关(P<0.01),只有DG指数是区分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差异最有潜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444.
本文比较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Meigen)幼虫和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2种活体饲料对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Poppius)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果蝇幼虫饲喂的东亚小花蝽幼虫发育历期12.36d,与西花蓟马饲喂的(12.19d)相近。果蝇幼虫饲喂的东亚小花蝽产卵量(89.58粒)与西花蓟马饲喂(95.72粒)相当。表明果蝇幼虫与传统活体饲料西花蓟马饲养东亚小花蝽的效果相当,可以很好的满足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要求。由于西花蓟马饲喂成本比较高,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果蝇幼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活体饲料。  相似文献   
445.
东北草原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杨允菲  李建东 《生态学报》2001,21(5):752-758
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经过对东北草原3个固定样地连续12a,分别随机取样100个穗状花序的调查和测定,将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分别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羊草种群的单穗长度、小穗数和小花数的生态可塑性变化在样地内和样地间,以及年度内和年度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均表现为年度内大于年度间,样地内大于样地间,样地间大于年度间。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均与形成性状的生育期,及其以前各生育期不同阶段的光照时间、积温、降水量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在整个冬性枝条生长发育期,较多的降水、较少的光照时间和较低的积温将对翌年幼穗分化及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较少的降水、较多的光照时间和较高的积温则有不利影响;从拔节到抽穗阶段较多的降水对幼穗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返青到抽穗不同阶段较高的积温和较多的光照、以及返青初期较多的降水量则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气候因子对羊草种群幼穗分化滞后效应的生态时间差可长达10个月。  相似文献   
446.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方法是一种以浮游植物个体生态学特征为依据的生态分类法,弥补了传统分类方法在生态学应用上存在的不足,是开展淡水生态研究的重要工具。文中概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理论基础、分类依据及其生态学研究中的优势,并介绍功能类群分类法在国内外淡水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和现状,最后探讨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47.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小花琉璃草精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茴香脑、爱草醚、小茴香酮、对-甲氧基-苯甲醚等64个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测定了精油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448.
汕头港浮游植物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3月-2010年3月对汕头港生态环境进行连续监测,研究了浮游植物组成及其对环境条件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共鉴定出322种浮游植物,包含了234种硅藻,141种淡水和半咸水种以及64种赤潮生物;浮游植物丰度、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是3127.6×104cells·m-3、2.53和0.57;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颤藻( Oscillatoria sp.)是全年优势种,优势度分别是0.066和0.038;浮游生物数量组成结构与温度明显相关(r=0.699,P<0.01).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透明度是汕头港浮游植物生长主要限制因子.比较浮游植物数量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程度发现,上游输入是汕头港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多维尺度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汕头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温度、盐度与pH影响.  相似文献   
449.
三峡库区鸟类区系及类群多样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6-1997年和1999-2000年,分别对三峡库区的鸟类进行了本底调查和物种监测,共纪录到鸟类354种,隶属17目51科,其中古北种153种(43.22%),东洋种164种(46.33%),广布种37种(10.45%);夏候鸟87种(24.58%),冬候鸟63种(17.78%),旅鸟46种(12.995),留鸟158种(44.63%);繁殖鸟类(夏候鸟和留鸟)245种(69.21%);国家重点保护鸟类9科42种。类群(科种)多样性分析显示,以中小型鸟类为主的雀形目鸟类对三峡库区鸟类多样性贡献最大,秭归具有最大的类群(科)多样性,而巴东则具有最多的物种数。研究表明,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地域景观的复杂性是决定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50.
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内蒙古西伯利亚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对来自14个种源的143份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的37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相关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西伯利亚杏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0.38%,单果重的变异系数(56.69%)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7.99%)最小,数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信息指数(2.648)大于质量性状(0.265);各部位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叶果核仁,多样性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叶核仁果。基于37个表型性状数据,将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核仁大且饱满,适用于选育大仁品种;第Ⅱ类群核壳薄,出仁率高,丰产潜力大;第Ⅲ类群核壳厚,适用于选育核壳用品种;第Ⅳ类群果实、果核、核仁均大但核仁不饱满,适用于改良并选育仁用杏品种。数量性状的前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20%,反映的信息与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核干重、仁干重、出核率、出仁率等经济性状受果核性状指标的影响较大,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3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单果重、核干重、仁干重、核侧径、核壳厚、仁横径、果形指数、核形指数、仁形指数等9个主要性状。以上结果为西伯利亚杏的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