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根据外部形态学和小坚果表皮的微形态学资料,研究了囊状蒿草及其相类群的分类。在这一群植物中,有13个相关的学名。根据以前学者用于区别这些植物的形态性状,无法清楚地将它们划分开。因此作者深入地研究了有关植物的89号200多份标本,重新评价了形态性状的分类学意义,为了更深地入理解这类植物的分类,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小坚果表皮的微形态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的结果,确认了囊状蒿草Kobresia fragilis和弧形蒿草K.curvata,其他名称为囊状蒿草的异名,K.calrkeana、K.clarkeana var.megalantha和K.curticeps var.gyirongensis被处理为囊状蒿草的新异名。弧形蒿草从形态学和微形态学两个方面都明显不同于囊状蒿草。研究中还发现囊状蒿草的一号标本采自甘肃的碌曲,是其分布的省级新记录。  相似文献   
42.
我国上侏罗统牛津阶-基末利阶(163-150Ma)保存有完好的最原始的蠼螋昆虫化石,首次描述,分析和讨论了原始蠼螋后翅脉序特征,认为与现代生存的蠼螋后翅基本相同。因此,提出了与西方某些蠼螋昆虫分类学者不同的意见,认为始螋亚目(Aechidermaptera)应归入于革翅目(Dermaptera)之中,且视其为一个最原始的类群较为合理,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原始类群的下列重要特征皆为首次发现;胸骨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革翅锁具(Tegmina locking device)和刺脊突(spiny crest)发育;前,中,后足跗节皆为5节;后足基节显著伸长;颈部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颈片;革翅后缘收缩变尖,上述5项被视为厚原始蠼螋特有的祖征,下列特征应为早期蠼螋共有的原始性状;虫体扁平,通常具毛;腹部侧缘彼此近平行;触角显长,丝状,多节(通常多于11节);两只单眼发育;上颚具齿;中胸小盾片显大;革翅较长,通常具有明显的翅脉;股节具隆脊;爪和爪垫通常发育;腹部各节背板与腹板不重叠(两者位置非简单的上,下关系);尾须柔软,多节,雌性产卵器鞘显著外伸,本文建立了始螋亚目1新科Sinopalaeo-dermatidae和2新属2新种Sinopalaeodermata neimonggolensis gen.et sp.nov,Jurassimedeola orientalis gen,et sp.nov。同时,对蠼螋昆虫的起源和演化重新进行了讨论,做出了与西方某些蠼螋昆虫研究者结论不同的推断。  相似文献   
43.
青海湖早熟禾Poa stenostachya S.L.Lu et X.F.Lu,sp.nov.   Fig.1 .Typus:Qinghai(青海 ) ,Tianjun Xian(天峻县 ) ,the south of Sanjiaocheng(三角城 )near Qinghai Lake(青海湖 ) ,between Hudong and Ganzihe(湖东种羊场至甘孜河之间 ) ,on marshy meadow,elevations about3 2 50 m,1 999.7.2 5,Chen Gui-chen etal.(陈桂琛等 ) 2 2 64 A( HWNP) .Species a Poa tibetica R.Brown similis,sed planta robusta,vaginis fere ad basimclausis usque ad1 8mm longis,ligulis3~ 3 .5mm longis,panicula plus minusve laxa,a…  相似文献   
44.
本文阐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物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分布特点。本文记录浮游介形类183种,但经区种数差异极大,其中,南海种数最多,达122种,而黄海南部和北部湾东北部的种类极少,都只有7种。同时,将肖游介形类划归4个生态类群;1.高温高盐类群,其种数最多,约占介形类总种数的46.8%,主要分布于暖流控制的海域;2.低盐暖水类 ,其种数约占介形类总种数的31.2%,但个数极少,主要分布于近岸暖  相似文献   
45.
中国柳属多雄蕊类群的分支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理 《植物研究》1994,14(3):299-305
应用杨属(Populus)和钻天柳属(Chosenia)分别作为不同的外类群,对中国柳属多雄蕊类群构建了两个分支图。结果表明,钻天柳属、大叶柳和四子柳组(Sect.Tetraspermae)都是较原始的类群。支持建立Toisusu Kimura属。根据分支图和染色体数目资料,多雄蕊类群可划分五个类组。支持方振富教授关于"南方型"和"北方型"的划分以及在东亚有从南方向北方演化的趋势,特别对于中国特有组紫柳组(Sect.Wilsonianae).Sect.Salix和Sect.Subalbae两组的分化应予以承认。  相似文献   
46.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小花琉璃草精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茴香脑、爱草醚、小茴香酮、对-甲氧基-苯甲醚等64个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测定了精油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47.
中国的光肩星天牛类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蔚文  蒋书楠 《昆虫学报》1998,41(3):284-290
该文讨论我国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lpennis(Motschulsky)类群的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的主要鉴别特征,寄主、地理分布、起源及其演化。光肩星天牛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寄主广泛,主要有榆、复叶槭、杨、柳、五角枫等。黄斑星天牛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山西吕粱山太行山以西的陕甘宁地区,向东已扩展到河南、河北;主要为害杨树,也为害柳、榆。四川星天牛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的西部地区,北限在陕西太白山到甘肃天水一带;主要为害柳。在秦岭以北到天水之间是黄斑星天牛和四川星天牛的重叠分布区,山西太行山两侧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是光肩星天牛和黄肩星天牛重叠分布区,两个狭长地带交会处,大约在秦岭以北的陕西和(或)山西境内有三个种的重叠分布区域.在云、贵、川地区广泛分布着四川星天牛,至今还没有发现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和蓝角星天牛,后者应该是一个值得怀疑的种。  相似文献   
48.
为了明确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对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的捕食情况及防治潜能,在27℃条件下研究了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雌成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伪蛹、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及喜好性。结果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HollingⅢ模型,采用HollingⅡ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能力(a′/Th)最强,分别为52.97和58.15,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47.38头/d和49.22头/d;采用HollingⅢ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27.50头/d和27.41头/d。海岛小花蝽在捕食时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情况,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逐渐增大,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符合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海岛小花蝽更偏向于捕食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其次为成虫,对伪蛹偏好性最弱。综上所述,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有较...  相似文献   
49.
小麦-冰草远缘杂交后代品系普冰10696具有多粒的遗传特性.为深入了解其多粒性状形成的发育进程,本研究以多粒品系普冰10696和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解剖学和统计学方法比较小花分化、退化和结实的动态进程差异,进一步解析冰草多花多粒的特性,为多粒基因型材料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农艺性状比较结果显示,普冰...  相似文献   
50.
盘波  邹伶俐  张睿鹂  康明  温放 《广西植物》2017,37(10):1250-1256
该文报道了华南地区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散序小花苣苔(Primulina effusa F.WenB.Pan),并对该新分类群的濒危现状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在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可暂定为"极危"之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