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61.
肿瘤转移抑制蛋白(Metastasis suppressor1,Mtss1),又名肿瘤转移消失蛋白(Missing in metastasis,MIM)在小脑神经元发育中受到调控,依次表达两种亚型:包含Src磷酸化位点的广泛表达亚型;含Src磷酸化位点片段经RNA剪接去除的神经元特异亚型.为检测这两种Mtss1亚型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是否因Src磷酸化位点的去除存在明显区别,制备了灵敏度较高并可特异性沉淀外源和内源表达的Mtss1的兔多克隆抗体,对发育时期与成年大鼠小脑内源Mts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发现成年后的Mtss1与出生后发育时期的Mtss1均发生明显的酪氨酸磷酸化,表明剪接去除包含有Src磷酸化位点中的神经元特异亚型中,还有其他的酪氨酸残基被磷酸化,提示其他酪氨酸磷酸化激酶信号通路对Mtss1神经元亚型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2.
韩曼  薛宪鹏  李金泉  曾燕 《生命科学》2020,32(2):125-138
小脑与大脑之间存在丰富的神经网络连接,除了精确调控运动以外,还参与调控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脑功能。小脑不同区域的功能障碍还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额颞叶痴呆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定临床症状发生之间相互关联。本文综述了小脑调控高级脑功能,以及小脑病变在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发生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认识小脑神经退行性病变与高级脑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63.
为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在SCA3/MJ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用GMR-GAL4 和Nrv2-GAL4驱动子,利用经典的GAL4-UAS系统,将含有78 个CAG 重复扩增的ataxin-3 蛋白片段(MJDtr-Q78)分别在果蝇眼睛和运动神经元内选择性表达,构建GMR-GAL4/UAS 和Nrv2-GAL4/UAS 系统SCA3/MJD 转基因果蝇模型,然后分别在抑制和不抑制自噬的情况下,使Sir2在SCA3/MJD 转基因果蝇眼睛和运动神经元内过表达.结果发现,Sir2过表达明显抑制了SCA3/MJD 转基因果蝇眼睛视网膜光感受神经元变性,显著改善了果蝇运动能力,而在自噬被抑制后,Sir2的作用效果明显减弱,表明Sir2对SCA3/MJD 转基因果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这种神经保护作用需要依赖自噬的功能.  相似文献   
64.
常染色体显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Autosomal dominant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ADCAs)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其中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s type 3, SCA3)是一种常见的类型。文章通过PCR扩增广西一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家系SCA3/MJD基因片段, 用毛细管电泳和测序方法检测了SCA3/MJD基因的CAG重复序列大小、传递特点以及SCA3/MJD基因的变异。结果显示:家系的所有4名患者和3名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的SCA3/MJD基因第10外显子中存在异常扩增的CAG重复序列, 重复次数为64~71次; CAG重复次数在具有cgg等位基因的正常个体间传递时保持不变, 提示cgg等位基因不是正常个体两代间CAG重复序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SCA3/MJD基因中另有两个单碱基点突变, 一个是内含子区的杂合性突变(IVS9-113 T>C), 另一个是外显子区域的错义突变(220 G>A, 220 Glu>Gly)。这两个点突变为首次报道, 但尚不能明确这两个新的点突变对SCA3表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短暂性缺血对小脑皮质超微结构的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兔全脑缺血对小脑皮质蒲肯野细胞的损害。方法 用电镜观察缺血后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随着缺血,缺血再灌时间延长,蒲肯野细胞肿胀,线粒体嵴部分断裂,空泡样变。细胞突起间的部分桥粒样结构移位,结论 缺血再灌比单纯缺血对蒲肯野细胞的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66.
小脑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脑深部核团之一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以拓宽对小脑功能的认识进而增加神经免疫学的知识.方法:在大鼠双侧小脑间位核内注射海人酸(KA)以损毁间位核内神经元的胞体,并设对照组,于小脑间位核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在手术后的第8、16、32 d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法检测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检测动物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 A)刺激的增殖反应;用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IgM抗体的生成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结果:小脑间位核损毁后的第8、16、32 d,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都明显低于损毁手术前的淋巴细胞数,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应时间段的淋巴细胞数.在小脑间位核注射KA后的第8、16、32 d,动物的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由Con A诱导的增殖反应、血清中特异性抗SRBC IgM抗体的生成能力和脾脏NK细胞杀伤靶细胞YAC-1的活性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但比较损毁后不同时间段的T、B和NK细胞功能的变化,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结论:小脑双侧间位核损毁可导致总淋巴细胞数以及T、B和NK细胞功能均发生不可逆的降低,充分说明小脑间位核可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并提示在正常体内,小脑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NF200(神经丝蛋白-200)在猫小脑中的分布及其老年性变化,以及导致相关变化的原因与在小脑功能衰老中的意义。方法利用Nissl染色显示小脑内部结构和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NF200免疫阳性(NF200-IR)结构。光镜下观察,采集图像,并利用Image-Pro Express5.1图像分析软件对小脑中NF200免疫阳性神经元以及各层免疫阳性反应灰度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NF200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蒲肯野细胞层和分子层底部,阳性纤维及终末在青年猫和老年猫小脑各层均有分布。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蒲肯野细胞层神经元密度及其各层NF200免疫阳性反应强度均显著下降(P〈0.01);蒲肯野细胞的胞体萎缩,阳性树突分枝明显减少。结论衰老过程中猫小脑NF200含量的下降,导致细胞结构紊乱,轴浆运输能力下降,可能是老年个体小脑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8.
Zhang YC  Zhang SH  Li XY  Tong XH  Yu F  Zhang MX 《生理学报》2003,55(4):459-463
实验采用微电极胞内记录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小脑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小脑腹外侧部,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小脑诱发性EPSP)。小脑诱发性EPSP潜伏期较短(0.63±0.09 ms),持续时间较长(5.49±1.13 ms),幅度分级和刺激频率依从等特征。以较高强度刺激小脑常引起M-细胞顺向激活。多点胞内连续穿刺实验显示小脑诱发性EPSP起源于腹侧树突远端。实验结果提示,小脑-M-细胞通路可能包含一组长短不等的神经元链,它们根据链的短或长,由近及远依次投射在腹侧树突远端。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小脑作为运动控制的主要脑区,除参与运动控制外也与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奖励相关的认知功能和社会行为有关,因此小脑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小脑参与运动学习和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是神经科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眼睛运动的肌肉协调和生物运动特征比其他类型的运动更简单,这使眼动成为研究小脑在运动控制中作用的理想模型。作为收集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视觉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为确保清晰视觉,3种主要类型的眼动(眼跳、平滑追随眼动(SPEM)和注视)需受小脑的精确控制,以确保静止或移动的物体保持在视小凹的中心。异常眼动可导致视力障碍,并可作为诊断各种疾病的临床指标。因此,眼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生物学意义。虽然对小脑皮层和顶核在调节眼动中的作用有基本了解,但眼动动力学编码的确切神经机制,尤其是小脑顶核控制追随眼动和注视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小脑在运动和认知等方面的主要研究问题与小脑相关研究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近年来有关小脑控制眼动的相关文献,并深入探讨了利用单细胞记录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小脑皮层和顶核同一神经元同时参与控制不同类型的眼动,而不同类型眼动的不同动力学参数编码原则不同。此外,基于检测微眼跳的研究结果,我们讨论了小脑顶核参与控制视觉注视的可能神经机制。最后,讨论了最近技术进步给小脑研究带来的新机遇,为今后与小脑相关的研究和脑控义肢的优化控制(例如通过单独改善运动参数优化义肢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0.
摘要 目的:观察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吞咽功能和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19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30例)和观察组(给予小脑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30例),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3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吞咽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波潜伏期(Ⅰ、Ⅲ、Ⅳ)、波峰间潜伏期(Ⅰ~Ⅲ,Ⅲ~Ⅳ,Ⅰ~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神经肽Y(NP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扣针蛋白5(Fibulin-5)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轻神经损伤,缩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