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时肠道菌群变化,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在NEC发病中的作用,为探讨新生儿NEC的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每组动物各20只。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两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模型组新生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对照组新生大鼠进食及排便均正常,无腹胀及胃潴留,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模型组新生大鼠NEC的发生率为100%(20/20),对照组无1例发生NEC。实验组和对照组肠损伤病理评分(x±s)分别为:3.25±0.85、0.45±0.51,t=12.622,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新生鼠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G 杆菌、G 球菌,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的比例都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正常对照组新生大鼠肠道菌群总数明显增多,其中以G 杆菌增加为主;G-杆菌属及G 球菌属菌数占肠道菌群的比率在实验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新生大鼠肠道群总数亦明显增多,而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数量,其中主要是G 球菌显著增加,而G 杆菌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与实验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模型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比值减少、倒置。结论NEC发病前正常肠道菌群已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肠道菌群紊乱在NEC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及时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0例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患者在健康宣教、运动指导、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肠黏膜屏障功能、氢呼气试验等指标,观察变化并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率、肠屏障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D-乳酸、二胺氧化酶、血清内毒素水平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氢呼气试验阳性率(20.00%)较治疗前(53.33%)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常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抑制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血糖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83.
目的:复制两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动物模型,对比研究它们成型性及可持续性的异同,为研究治疗甲亢的药物提供良好的评价载体。方法优甲乐模型:大鼠灌胃给予优甲乐50μg/100 g鼠重共21 d,于末次给药后第1、7、14天分别于眼底取血和接取尿液,检测相关指标;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于第0、5、10、15、20天共注射5次,并于末次注射后第5、15、25天大鼠眼底取血和接取尿液,检测相关指标。结果优甲乐模型:造模后T3、T4、FT3、FT4显著升高,但造模型后1周即恢复正常,尿液代谢的PCA图中显示模型组整体代谢网络偏离空白组,2周后恢复正常;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模型:造模后第15天和25天时T3和T4升高,第25天时TSH显著升高,尿液代谢的PCA图中模型组偏离空白组,而第15天和25天时未回到空白组位置。结论优甲乐甲亢模型成型性好但恢复迅速,作为药效评价时适合预防给药;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甲亢模型成型性好并且持续性较好,作为药效评价时可采取治疗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84.
胆固醇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脂类物质,但当体内胆固醇水平过高时,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和冠心病。人体内胆固醇有两种来源: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从头合成,或者通过小肠从食物中吸收。现今,过量的胆固醇摄取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原因。胆固醇在小肠中的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由多个步骤组成的连续的分解、转运以及重新酯化的过程。其中由Niemann-Pick C1 Like 1(NPC1L1)蛋白介导肠道中胆固醇进入吸收细胞,是胆固醇吸收的限速步骤。本文重点总结了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调控机制、医药研发现状及与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内吞过程的比较。  相似文献   
85.
李丛福 《蛇志》2014,(3):334-33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影像中漩涡征对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提高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扭转的准确率。方法对20例术前CT平扫加增强扫描出现典型漩涡征已明确诊断为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重组方法有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血管三维重建(CTA)。结果 20例肠扭转诊断均正确,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18例)和血管的"漩涡征"(19例)、"靶环征"(3例)、"鸟喙征"(4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较为特异性征象。CTA有助于观察肠系膜血管的表现,可清楚显示小肠扭转的部位和扭转的方向;"靶环征"及肠壁强化减弱、腹水是提示绞窄性梗阻的可靠征象;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6.
野猪RBP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变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体内一类将维生素A从肝中转运至靶组织以实现维生素A的细胞内转运代谢的特异的运裁蛋白,在协助维生素A发挥生理功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个影响猪的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维生素A代谢障碍及肥胖症的候选基因.为了进一步揭示其群体遗传变异,寻找新的遗传标记,本研究对野猪(Sus scrofa ussuricus)RBP4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并对所发现的点突变进行了基于限制性内切酶Msp Ⅰ的PCR-RFLP分析.序列分析表明野猪与大白猪相比存在着4个SNPs;该基因在野猪的肝脏、肾脏、肺、大肠和肌肉中表达,在心脏、胃、脾、小肠和睾丸中不表达;对14头野猪的酶切多态性分析表明该突变位点是多态位点,并且3种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  相似文献   
87.
胚胎小肠Cajal细胞的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人胚胎小肠cajal细胞的发育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全层铺片结合切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果Cajal细胞呈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和波形蛋白(vinlentin)免疫反应阳性。在胚胎发育早期,cajal细胞较少,为单层,稀疏分布于肌间神经丛周围,细胞为梭形,可见两个短而小的突起,未见分支;随着胎龄的增加,Cajal细胞数量增多,胞体增大,突起伸长,并出现分支。此时,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出现两层,其长轴彼此垂直,分别平行于环行肌和纵行肌。与此同时环行肌层内亦可见少许Cajal细胞;出生前,肌间神经丛部位的Cajal细胞接近成熟,两层细胞的突起进一步增多、伸长,彼此间形成与成人相似的完整的细胞网络。此时深肌丛附近亦可见少量Cajal细胞。结论人的小肠Cajal细胞发育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即肌间神经丛周围最先出现,肌内次之,深肌丛较晚,出生前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已经接近成熟。这种发育演变若发生异常,可能导致某些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88.
肝素钠粗品工业化高效生产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原料的选用、工艺的综合应用和后产品的处理等方面对肝素钠粗品的生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二次盐解可提高收率16.5%,二次吸附提高19.3%,三次洗脱增加13.0%,4℃沉淀和冷冻干燥分别减少活性损失1.4%和1.0%,在沉淀剂YNB99-1和Na2SO3的保护下,后产品肝素钠的酸化处理收率达98%。  相似文献   
89.
猕猴发育过程中肠肝组织生长抑素及其受体表达演变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Guo MM  Tan QH  Fan H  Huang MH  Wang CH  Qiu XQ  Tang CW 《生理学报》2005,57(6):719-724
探讨在猕猴发育过程中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及其受体在肠肝组织的演变规律。通过手术途径获得胚胎6月、新生2 d、新生45 d和成年猕猴的回肠、肝脏、门静脉和外周血等标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标本中的SST含量;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ST在肠、肝组织内的分布;利用原位杂交检测SST受体2(somatostatin receptor 2,SSTR2)的表达。结果显示:(1)胚胎6月的猕猴,小肠内SST含量为(27.3±16.6)ng/mg蛋白;黏膜隐窝处SST呈弱阳性染色,肌层 SST染色阴性。在发育过程中,小肠内SST含量逐渐增加,成年期时达最高水平(120.1±35.3)ng/mg蛋白,较胚胎6月显著增加(P<0.01)。(2)成年小肠黏膜隐窝处及肌间神经丛SST呈强阳性染色。(3)胚胎6月,小肠粘膜上皮可见大量SSTR2 表达,成年时SSTR2表达下调,且主要定位于腺上皮隐窝处;胚胎及新生期肌层SSTR2染色阴性,成年时小肠肌间神经丛则可见阳性SSTR2染色。(4)肝脏在发育过程中SST及SSTR2含量逐渐降低;发育的各个时期,小肠组织的SST含量均明显高于肝脏组织含量,门静脉SST水平也始终高于外周血。总之,位于小肠黏膜隐窝处的SST和SSTR2随着发育逐渐增加,来自肠道的SST进入门静脉后迅速被降解。SST阳性的肠肌间神经丛仅在发育成熟后才出现。  相似文献   
90.
监测大鼠小肠移植后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与排斥反应的关系以及肝小肠联合移植与单纯小肠移植后的变化异同。两组移植后分别于1、3、7……天同时取肠壁病理和组织化学标本对比,病理为常规HE染色观察, 一氧化氮合酶(NOS) 组织化学检查按Daw son 方法显示其活性。结果两组肠壁NOS的活性随移植后排斥反应加重而降低或消失, 单纯小肠移植比肝小肠联合移植变化明显。大鼠小肠移植后肠壁内NOS变化与排斥反应相关, NO 可以作为小肠移植后监测排斥反应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