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小肠细菌过生长(small intesi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2例因腹痛伴腹胀不适住院的患者,分为H.pylori阳性组和H.pylori阴性组,采用葡萄糖氢呼气试验检(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GHBT)测SIBO的情况。结果 H.pylori阳性组有22人为SIBO阳性(75.86%),H.pylori阴性组有6人为SIBO阳性(21.7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8,P0.05),表明二者存在关联性。结论 H.pylori的感染与SIB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12年确诊的6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隐性失血、脐周隐痛、腹部肿物、隐匿消瘦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表现,而以全身症状为主的很少。推进式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的应用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阳性率较低。MSCT和MRE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本组患者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4例,T细胞型2例,4例发生淋巴转移。6例患者中4例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单纯化疗,2例死亡。结论:选择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提高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降低其误诊误治的发生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采用手术后配合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3.
目的:总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临床证实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怀疑或已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者在首次腹平片后,根据病情每6~24小时复查腹平片,动态观察病情发展及转归。结果:小肠胀气扩张72例,部分肠管狭窄变细、形态僵直38例,局部胃肠道见"泡沫征"者12例,肠壁囊样积气者25例,肠壁线样积气者6例,肠壁囊样积气及线样积气者13例,门静脉积气者8例,气腹者21例。结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X线表现为肠管僵直、狭窄;进展期典型X线表现为肠壁积气及门静脉积气。X线检查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移植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4只220~30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A1组(n=8),仅行剖腹关腹手术;A2组(n=12):12对大鼠随机作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节段小肠移植,无SNP干预;A3组(n=16):16对大鼠随机作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节段小肠移植,SNP加入灌注液进行供肠灌注。采用前述3组动物模型再灌注5小时肠造口标本,TUNEL法检测小肠蜡块标本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A1组(3.86±4.74%)相比,A2(22.44±10.94%)、A3组(17.12±8.44%)小肠粘膜的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显著增高(P<0.05),A3组较A2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小肠移植导致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增加,外源性NO供体SNP灌注能够显著降低植入小肠的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减弱粘膜屏障的损伤。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并发小肠细菌过渡生长的发生率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对50例肝癌患者呼气氢浓度的检测,来了解小肠细菌过渡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 Overgrowth,SIBO)在肝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肝癌患者的影响。结果:50例患者中并发SIBO36例,感染率为72%,显著高于健康人群20%,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发生率61%。结论:肝癌患者SIBO发生率明显增高,发生SIBO者SBP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手术对照组、单纯缺血组、再灌注组、胰岛素干预组。于30min缺血和120min再灌注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生化检测。结果:(1)单纯缺血组肠粘膜损害较手术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明显变化;(2)再灌注组SOD活性明显降低,与手术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3)胰岛素组SOD活性与再灌注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肠缺血可以引起肠粘膜损伤,再灌注则可加重这种损伤,胰岛素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应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279例生后存活7d并且开始胃肠道喂养的早产儿,预防组142例,对照组137例.预防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每日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每次0.5片,每日3次,用药至出院.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发生NEC的情况,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d分别留取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 预防组NEC发病率为1.41%,对照组NEC发生率为5.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两组患儿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及杆球菌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治疗前、治疗后7d杆球菌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早产儿预防性口服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NEC发病率.其机制可能与口服微生态制剂后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比率有关.  相似文献   
78.
甘肃鼢鼠小肠仅为相同体重高原鼢鼠小肠长度的70%,为满足相同的能量需求,甘肃鼢鼠消化系统中某些部位必然会发生相应调整,以代偿其较短的小肠在能量消化吸收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成年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小肠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甘肃鼢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间距均显著小于高原鼢鼠,而其空肠管径显著大于高原鼢鼠,两种鼢鼠小肠总绒毛面积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甘肃鼢鼠通过缩小小肠绒毛间距并增大空肠管径来增加小肠吸收表面积,减缓食物通过速率,提高小肠对食物的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进而代偿其较短的小肠在能量消化和吸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79.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时肠道菌群变化,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在NEC发病中的作用,为探讨新生儿NEC的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每组动物各20只。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两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模型组新生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对照组新生大鼠进食及排便均正常,无腹胀及胃潴留,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模型组新生大鼠NEC的发生率为100%(20/20),对照组无1例发生NEC。实验组和对照组肠损伤病理评分(x±s)分别为:3.25±0.85、0.45±0.51,t=12.622,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新生鼠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G 杆菌、G 球菌,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的比例都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正常对照组新生大鼠肠道菌群总数明显增多,其中以G 杆菌增加为主;G-杆菌属及G 球菌属菌数占肠道菌群的比率在实验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新生大鼠肠道群总数亦明显增多,而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数量,其中主要是G 球菌显著增加,而G 杆菌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与实验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模型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比值减少、倒置。结论NEC发病前正常肠道菌群已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肠道菌群紊乱在NEC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及时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0例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患者在健康宣教、运动指导、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肠黏膜屏障功能、氢呼气试验等指标,观察变化并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率、肠屏障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D-乳酸、二胺氧化酶、血清内毒素水平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氢呼气试验阳性率(20.00%)较治疗前(53.33%)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常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抑制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血糖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