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引起腹泻的病原菌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等。引起腹泻的类型亦各不相同,有些细菌能定居于小肠粘膜、繁殖、产生毒素,使肠道电解质失去平衡而产生水样腹泻,如毒素性大肠杆菌和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132.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同时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器官具有巨大的危害性且并发症呈现多样性。因此,寻求新的干预靶点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微生物干预治疗技术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同时肠道菌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作用是以中医“心合小肠”理论为重要依据。本文以冠心病为例,通过分析中医心与小肠生理、病理及经络联系,西医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不同代谢产物对冠心病的主要调节作用,在“心合小肠”为重要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揭示肠道菌群对冠心病治疗的重要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3.
益生菌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君  华子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1):1050-1052,105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中发病率高、预后差、死亡率高的严重肠道疾病;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十几年,大量试验显示,口服益生菌能有效预防早产儿NEC,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在益生菌种类选择、给药方式(单药、联合给药)、疗效、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4.
报道了青山羊小肠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青山羊小肠先经过含有疏基乙醇的磷酸缓冲液抽提,然后上Sepharose 6B柱及DEAE-CELLULOSE-23柱,得到纯化的青山羊小肠凝集素,采用SDS电泳法测得其分子量在66 100左右,而且该凝集素不含糖,对人B型血球有专一性凝集作用。半抗原抑制实验表明它对半乳糖(乳糖)有亲和性,其中酸性氨基酸含量较高,组氨酸,蛋氨酸含量较低,该凝集素在胚胎期  相似文献   
135.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探讨了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相关性,阐述了脑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和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依据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和微生态学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用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6.
一种兔肠源抗菌蛋白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肠道组织抗菌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其性质。方法将新鲜兔小肠组织匀浆,经高温处理,乙酸浸提后,检测抗菌活性,再经Sephadex G100和Sephadex G75凝胶柱过滤层析,收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组分,经SDS-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为一条蛋白带,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用琼脂糖弥散法和活菌计数实验检测纯化物对9株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分离得到一种纯的兔肠源抗菌蛋白,纯化的兔肠源抗菌蛋白对9株细菌的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杀菌率介于78%与98%之间,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初步显示了兔肠源抗菌蛋白在细菌性疫病的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7.
赵彤  苏雅  孟娇  陈晶瑜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9):2972-2981
【背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是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由于其生存环境与传染性生活方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暴露在各种生存压力中,而胞膜压力应答能力对维持其环境耐受性和毒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探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胞膜压力应答中的调节机制。【方法】通过使用多粘菌素B破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细胞膜的稳定性,并从生长能力、运动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Rcs (Regulator of Capsule Synthesis)系统对多粘菌素B产生的胞膜压力的应答。【结果】多粘菌素B引起的细胞胞膜压力抑制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运动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而阻断Rcs信号途径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运动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所恢复。对flhC、hmsS、hmsT等关键下游表型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Rcs双组分系统对由多粘菌素B诱导的胞膜压力作出响应,通过感知胞膜胁迫向胞内传递信号,积极地调控细菌增强对抗菌肽的抗性。【结论】明确了Rcs双组分系统在响应多粘菌素B压力胁迫中的特异性调控作用,加深了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环境应答机制...  相似文献   
138.
目的:观察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情况.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02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对活动性出血病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小肠息内行息肉切除.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变检出率为94.12%(96/102),病因诊断率为84.31%(86/102).其中35例检查时见病变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倒止血成功,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4.30%(33/35);在耐受性方面.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依次为:全麻下经肛进镜、全麻下经口进镜、非麻醉经肛进镜、非麻醉经口进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病因诊断率,并且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探讨超微七味白术散对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腹泻的疗效机制.方法 采用灌胃头孢拉啶和硫酸庆大霉素混合抗生素进行造模,然后分别灌胃七味白术散的传统汤药全量和超微汤药1/2剂量进行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胃等量的无菌水.结果 抗生素造模后,小鼠体重的变化量和变化率都较正常组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的小肠黏膜组织发生绒毛脱落、炎症细胞浸润、固有膜毛细血管扩张等病理变化;传统汤药治疗组和1/2剂量超微汤药治疗组小鼠体重的变化量和变化率都比正常组、模型组大,且1/2剂量超微汤药组的与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组小鼠的肠道组织病理情况有所改善,1/2剂量超微汤药治疗组小鼠的肠道组织恢复情况最好,传统汤药治疗组次之,模型组也稍有改善.结论 1/2剂量超微七味白术散对恢复菌群失调腹泻小鼠的小肠黏膜的结构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对小肠吸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探讨口服双歧杆菌(BB-12)和鼠李糖乳杆菌(LGG)混合的益生菌制剂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对97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益生菌组45例,对照组52例;益生菌组口服BB-12和LGG的混合益生菌制剂,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益生菌组静脉营养、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鼻饲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合并症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率(6.7%)较对照组(23.1%)明显下降(P<0.05),且3例NEC(Ⅲ级)均发生在对照组.益生菌组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长速度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而两组喂养不耐受及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无益生菌相关败血症、脑膜炎、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BB-12和LGG混合的益生菌制剂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