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DNA甲基化与克隆动物的发育异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荣荣  李相运 《遗传》2007,29(9):1043-1048
通过核移植技术得到的大多数克隆动物在出生前就已经死亡, 只有极少数可以发育至妊娠期末或者存活至成年, 即使是存活下来的克隆动物也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缺陷和表型异常。DNA甲基化是支配基因正常表达的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 是调节基因组功能的重要手段, 在胚胎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对DNA甲基化模式的研究, 人们发现克隆动物中存在着异常的DNA甲基化状态, 而这些异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可能就是导致克隆胚早期死亡以及克隆动物发育畸形的主要原因。文章主要论述了DNA甲基化的作用, 克隆动物中异常的DNA甲基化模式, 以及造成克隆胚胎甲基化异常的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632.
唐丁  郭龙彪  曾大力  张光恒  程祝宽  钱前 《遗传》2006,28(10):1259-1264
遗传异常分离既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 也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产生异常分离的原因可能与配子体或孢子体的选择有关。利用6个以类病变(lmi)和矮杆突变体(d6)为亲本的杂交组合(F2或F3), 对该类病变和矮杆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异常分离现象作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 lmi×02428和d6×93-11的F2群体以及F3株系中存在极端异常分离的现象; LMI基因附近的分子标记ST8-1和D6基因附近的ST7-1、ST7-2、RM5490的带型分离同样也极显著偏离期望比; 偏分离因子与类病斑LMI和矮杆基因D6紧密连锁, 分别位于第8染色体分子标记ST8和ST8-2之间以及第7染色体分子标记ST7-1和ST7-3之间。异常分离现象还与杂交的组合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3.
周大文  管翌华  许淼  颜景斌  黄英  张敬之  任兆瑞 《遗传》2008,30(12):1629-1634
摘要: 为了探讨MLPA-微阵列技术用于检测性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针对Y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TSPY(p11.2)、PRY(q11)和RBMY(q11.2)设计MLPA探针, 应用MLPA-微阵列技术对15例已知染色体核型的样品进行检测, 将检测结果与各样品核型分析和PCR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和比较。结果表明, MLPA-微阵列技术对上述各基因位点的检测结果与样品染色体核型基本吻合, 特别是对二例核型分析没有获得染色体结构异常信息的样品, MLPA-微阵列技术检测出Y染色体微小的缺失或指示某些未知染色体片段的信息, 并与PCR检测结果完全相符。表明文章报道的MLPA-微阵列技术能够检测核型分析无法分辨的微小变化和异常, 显示MLPA-微阵列技术在染色体异常分析中具有很高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相对于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临床染色体病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4.
为了确定两例细胞遗传学提示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核型,应用通过显微切割技 术构建的人类18号和7号染色体探针池,分别对这两例病例的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涂染,结合显带染色体,确定两者核型分别为46,XY,t(3;18) (q12;q21)和46,XX,dir ins(1;7)(p3104;q34q36)。染色体涂染技术是染色体显带技术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为染色体结构异常提供了一种直观、准确的检测手段,在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Abstract:In this study,chromosome painting technique was performed to analyse the abnormal karyotypes of two carriers.Chromosome 18 and 7 specific libraries,which were generated by chromosome microdissection technique,were used as probe pools to hybridize the carriers metaphase chromosomes respectively.Unlabled human genomic DNA was used to inhibit the hybridization of sequences in the library that bind to mutiple chromosomes.Structure abnormality was detected clearly in metaphase.Combined with the banding chromosomes,we concluded that their karytypes were 46,XY,t(3;18)(q12;q21)and 46,XX,dir ins(1;7)(p3104;q34q36).Chromosome painting,as a direct and concise method in analysing chromosome structure abnormality,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romosome banding technique,and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in genetic counselling and prenatal diagnosis.  相似文献   
635.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简称Y.e)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国际上广泛注意的一种人畜共染病原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已从人、动物、土壤、水和多种食品中分离出来。是能在冷藏温度下生长的少数肠道致病菌之一,全球由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爆发已有数十起。该菌虽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被发现,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引起国外微生物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家们的广泛注意,随着其重新分类和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Y.e菌的研究更进了一步,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36.
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患者,在强效抑酸状态下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方法用葡萄糖呼气H2试验,检测57例服用PPI制剂患者,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PPI制剂组中呼气H2检测SIBO阳性28例,阴性29例;健康对照组中SIBO阳性3例,阴性27例。PP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PI制剂使用时间与SIBO阳性率存在正相关性。结论长期服用PPI制剂的患者可并发SIBO,且SIBO的发病率与PPI制剂使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37.
借助蛋白质转导技术,利用胰岛β细胞转录因子MafA诱导小肠细胞系IEC-6表达胰岛素,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将TAT基因与MafA基因一起插入p32a(+)载体中,构建TAT—MafA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获得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和Ni柱亲和层析纯化TAT-MafA融合蛋白,用1μM浓度的该融合蛋白孵育IEC-6细胞12h和24h后,分别进行进胞检测和胰岛素表迭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到经TAT—MafA融合蛋白作用12h后的IEC-6细胞中有该蛋白,并经细胞免疫荧光和RT—PCR的方法检测出TAT—MafA作用24h后的IEC-6细胞中有胰岛素的表达。因此,TAT—MafA融合蛋白可以高效进入小肠细胞系IEC-6细胞,并且进胞后仍保持MafA原有的生物学活性,能启动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诱导IEC-6成为胰岛素表达细胞。  相似文献   
638.
利用质粒营救法获得基因枪法转化的4种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大麦的转基因座位序列,序列分析显示4种材料的转基因座位中均有完整栽体的串联重复现象,表明转基因整合是同源重组的结果.同时转基因座位中也存在不完整载体片段、基因组片段的混杂排列,说明转基因整合时也发生异常重组.微粒轰击的转基因整合是由异常重组和同源重组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639.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虎斑颈槽蛇胃、胰腺、小肠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之内均表现为升高。在不同组织中同一种酶活性存在差异。3种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胃和胰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5℃,小肠淀粉酶为30℃;胰腺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0℃,小肠脂肪酶为35℃。  相似文献   
640.
本文观察比较了体色正常及体色异常褐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皮肤中黑色素胞和鳞片的发生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仔鱼鱼体两侧皮肤中最先出现星状幼体型黑色素胞 ,随着变态发育 ,有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逐渐替代幼体型黑色素胞 ;而无眼侧皮肤中 ,幼体型黑色素胞逐渐退化崩解 ,成体型黑色素胞不出现 ,无眼侧皮肤逐渐失去色素变为白色。体色异常现象出现于变态后期 ,白化和黑化现象几乎同时发生。白化个体有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不能正常替代幼体型黑色素胞 ,逐渐失去色素形成白色斑块。黑化个体无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则非正常地出现 ,逐渐替代幼体黑色素胞形成黑斑。约 30日龄变态完成时 ,体色异常现象已经显著 ,已能明显区分体色正常和异常个体。 6 0日龄左右 ,幼鱼皮肤开始长出形态较为原始的圆鳞。体色正常个体有眼侧皮肤上的圆鳞会逐渐发育成栉鳞 ,无眼侧则维持圆鳞。对比分析体色异常个体的鳞片形态 ,发现有眼侧白化部位的鳞片仍为圆鳞 ,而无眼侧黑化部位的鳞片则发育为栉鳞。同时 ,通过对体色正在恢复中的白化牙鲆的鳞片观察表明 ,伴随着白化部位色素的恢复 ,该部位的圆鳞会逐渐转变为栉鳞。由此推断色素的发生与鳞片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