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5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矿质元素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分,关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喀斯特局域尺度内地形异质性较高,目前尚缺乏地形等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如何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矿质元素空间分布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沿海拔梯度设立的100个凋落物收集器所在位点进行土壤取样,对样品中的K、Ca、Mg 3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基于空间回归模型和变差分解等方法对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土壤K、Ca、Mg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联进行定量分析,探讨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与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北热带喀斯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和脆弱喀斯特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K、Ca、Mg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Ca与海拔和凹凸度显著正相关,主要聚集在山脊区域; K与地形湿润度指数显著正相关,主要在洼地聚集; Mg在中坡位表现出聚集特征。变差分解显示生态因子对土壤K、Ca、Mg空间分布的驱动作用强于空间结构,单个生态因子中海拔的解释度最高,并且非生物因子的解释度总体上高于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中物种丰富度解释度最高,同时Mg的聚集伴随着较高的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972.
为了获得能够有效降解利用屠宰场废弃血液的功能菌株,以日喀则地区屠宰场废弃血液堆积土壤样品为材料,将样品稀释涂布接种在血平板上进行分离,挑取水解圈最大的菌落进行平板划线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生化反应试验、16S rDNA序列鉴定并测定其蛋白酶活性。筛选出1株能够高效降解血红蛋白的菌株命名为NwMCC01910042,该分离菌株为革兰阳性杆菌,V-P(Voges-Proskauer)试验阳性,枸橼酸盐利用、淀粉水解、明胶液化、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NwMCC01910042菌株与Bacillus licheniformis ATCC 14580株的序列相似性为99.79%,与Bacillus licheniformis MSL3076株的序列相似性为99.30%,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准入编号为MN 176417,其蛋白酶活力为188.63 U/mL。利用微生物降解生产氨基酸有机肥的关键是筛选蛋白酶的高产菌株,NwMCC01910042株菌有望作为将废弃血污降解为氨基酸的候选功能菌株。  相似文献   
973.
通过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死亡的8具动物尸体周围布设红外相机,详细记录了动物尸体在保护良好的自然条件下的分解过程。研究发现,除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外,脊椎动物在尸体分解过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动物尸体会吸引多种脊椎动物前来取食,不同脊椎动物对尸体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不一样。其中利用强度最高的动物为野猪Sus scrof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hos,实际贡献率分别为:87.15%、9.08%、3.72%,占所有脊椎动物对尸体取食强度的99.9%,其他动物贡献0.1%,如果子狸Paguma larvata、啮齿动物。(2)野猪有同类相食和拖动尸体的行为;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有采集尸体毛发筑巢的行为;未发现灵长类动物在尸体旁长时间逗留。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保护区在不污染水源的情况下,让自然死亡的尸体自然分解而不作深埋处理。  相似文献   
974.
中药渣是药效成分在提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中药废弃物,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应用于其他领域,不仅能充分利用其中残留的有效成分,还能解决传统药渣处理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围绕不同种类药渣的降解特性,综述其养分资源的综合利用途径,探讨药渣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可行的处理方法,从而为中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75.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持续改变寒冷生物区季节性雪被厚度和覆盖时间,雪被厚度的减少可能影响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尤其是其早期分解过程中易分解碳的释放。该文研究了川西高山森林雪被去除处理后优势树种岷江冷杉(Abiesfargesii var.faxoniana)凋落叶总有机碳、热水/冷水可溶性有机碳、非结构性碳(可溶性糖、淀粉)在冬季(雪被形成期、覆盖期、融化期)和生长季(初期、中期、后期)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1)经过一年的分解,对照和雪被去除处理的凋落叶质量残留量分别为76.4%和86.2%,总有机碳残留量分别为60.5%和74.8%。(2)经过一个冬季分解后,雪被去除处理降低了凋落叶热水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糖的释放,而增加了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非结构性碳和淀粉的富集。(3)经过生长季分解后,雪被去除处理降低了凋落叶易分解碳释放,其中总有机碳、热水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非结构性碳、可溶性糖和淀粉的释放分别降低了36.3%、0.8%、43.7%、28.3%、21.7%和33.7%。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岷江冷杉凋落叶易分解碳释放受土壤冻融循环次数、脲酶活性、土壤温度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976.
土壤有机碳(SO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是估算土壤碳收支动态的重要指标,但其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主要从气候环境、空间地理格局、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Q10的影响进行综述,总结各因子对Q10影响的一般规律,比较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相对贡献。Q10随温度和降水的增加而减少,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草原SOC分解的Q10高于森林,针叶林和落叶林SOC分解的Q10高于常绿阔叶林。土壤碳(C)质量与Q10呈反比,但在有外源底物输入时,C质量假说并不总是有效,在低质量土壤中提高底物可利用性可显著提高Q10。Q10随土壤中r策略型微生物(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随K策略型微生物(酸杆菌门、担子菌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Q10,而大气氮沉降降低了Q<...  相似文献   
977.
细根分解和周转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为探明不同石漠化程度天然草地细根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于2017年3月至次年1月,采用土柱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天然草地的细根生物量、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草地的细根生物量随季节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3355.65、2944.02 g/m~2和1806.80 g/m~2。细根分解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分解300天后的残留率均低于50%。细根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释放过程具有显著不同,释放模式最终均表现为"释放",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细根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2.46—161.08、0.24—3.88、0.08—0.32、0.15—2.78 g/m~2。随石漠化程度的加剧,细根生物量和分解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归还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78.
目的 了解深圳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运行时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包括人员经费与人员配备数量两部分。方法 按服务包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要求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完成服务包基本项目时,每万服务人口需要投入人员经费45.40万元,配备卫生技术人员4.30人。结论 每万服务人口人力货币成本与所需人力配备数据对于政府投入标准的制订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9.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特点是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从而引起突发性的脑功能紊乱.由于癫痫发作具有突然性,发作时患者常伴有意识丧失,癫痫的发作常造成患者意外的伤害.如能对癫痫发作进行有效的预测,就可在发作前对患者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从而减少患者受到伤害的风险.癫痫预测的研究也对认识癫痫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癫痫发作预测常用的方法,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