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517篇
  92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61.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为我国特有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在吸收二氧化碳和净化空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分别在中亚热带的千岛湖、南亚热带的鼎湖山和热带的尖峰岭,用分解袋法对柳杉凋落物进行分解实验,3个实验样地的主要差异为温度。结果表明:凋落物在3个样地的分解速率顺序为尖峰岭、鼎湖山、千岛湖,且不同样地之间的分解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千岛湖样地分解速率常数k值与初始C/N呈显著相关(P0.05);在鼎湖山样地分解速率常数k值与初始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在尖峰岭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常数k值与凋落物各初始化学元素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推测可能是气候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2.
以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和5种阔叶树的凋落叶为对象,使用分解袋法在室内进行为期6个月的针阔混合分解实验,研究产生的混合分解效应、针阔凋落叶对彼此分解速率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机理。结果显示:(1)油松分别与红桦( Betula albo-sinensis Burk.)、灰楸( Catalpa fargesii Bur.)、太白杨( Populus purdomii Rehd.)凋落叶混合对分解速率均产生加性效应,但其中油松凋落叶分解受到显著促进,而阔叶凋落叶分解受到显著抑制。油松与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凋落叶混合时两者分解速率均显著降低,油松与槭树( Acer tsinglingense Fang et Hsieh)凋落叶混合时两者分解速率均显著提高;(2)总体而言,在蔗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参与凋落叶分解的主要时期,红桦、灰楸、太白杨分别与油松凋落叶混合分解使土壤中这3种酶的活性较油松单独分解时显著提高,而较阔叶凋落叶单独分解时显著降低;油松与杜仲混合分解使这3种酶活性较两者单独分解时显著降低,而油松与槭树混合分解则产生相反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凋落叶混合分解对物质循环影响的角度考虑,红桦、灰楸、太白杨和槭树可以用于油松纯林的混交改造,但应注意混交对阔叶树种分解的抑制;杜仲与油松凋落叶混合分解将会妨碍彼此养分循环,不宜混交改造。  相似文献   
863.
应用地统计学及限制性排序分析方法,对海南霸王岭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幼苗、幼树、成树及其微生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陆均松不同生活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幼苗阶段表现为聚集性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结构,聚集强度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减弱趋势;2)RDA分析表明,陆均松空间分布格局与微生境因子的关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存在差异,生境过滤的影响会随着生活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3)微生境变量对陆均松幼苗、幼树、成树空间变异的总解释量分别为78.4%、41.2%、33.6%,微生境因素对陆均松分布的限制作用主要集中在幼苗阶段;4)在大尺度条件下,PCNM变量与微生境变量具有较大的共同解释量(22.2%),存在典型的"诱导空间变差"现象,微生境变量空间变化引起响应变量即陆均松幼苗、幼树、成树的分布产生类似的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证实了微生境因子与不同生活史阶段陆均松分布的关联性,为深入理解陆均松种群维持机制、空间分布格局、更新动态与生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4.
磷添加对中亚热带米槠和杉木细根分解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讨磷(P)有效性对中亚热带地区林木细根分解及其胞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米槠天然林为分解的实验样地,采用网袋法以该区域较为典型且底物P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米槠和杉木细根为研究对象,进行P添加试验。各施P水平分别为高磷(HP,360 kg P hm~(-2)a~(-1))、中磷(MP,240 kg P hm~(-2)a~(-1))、低磷(LP,120 kg P hm~(-2)a~(-1))和对照(CT,0 kg P hm~(-2)a~(-1))。结果显示:在2 a分解期内,米槠细根分解快于杉木细根,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P添加提高了细根的分解速率,对分解起促进作用,且对P含量较低的杉木细根促进作用更强,但未随施P水平的提高分解呈加速的现象。总体上,米槠细根分解各种酶活性及总的累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细根;主要降解纤维素的水解酶活性呈先升后降,主要降解木质素的氧化酶活性呈增长趋势;P添加降低了酸性磷酸酶(AP)活性,而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酚氧化酶(Ph Ox)和过氧化物酶(Per Ox)活性;回归分析显示细根的分解速率与水解酶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与氧化酶呈显著的指数关系。研究表明,P是影响中亚带林木细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可用于解释细根的分解速率。对土壤P有效性低的中亚热带地区林木细根分解的机理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并为森林经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65.
草酸是油菜菌核病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致病的重要因子。以实验室分离得到的草酸分解菌U-1为材料,研究U-1分解草酸的能力及其降低草酸对油菜毒性的作用机理。检测U-1分解草酸的能力,即以草酸、U-1 草酸分别培养24 h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草酸的含量;研究U-1抑制草酸对油菜毒害的作用机理,即分别以清水、U-1、草酸、U-1 草酸处理油菜叶片,检测不同处理对油菜叶片中防卫反应0相关酶(PAL酶、PPO酶和PO酶)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草酸单独处理组相比,U-1 草酸处理组草酸含量显著降低;U-1可以显著抑制草酸对油菜中PAL酶、PPO酶和PO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6.
近年来,微塑料引起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生物可以附着于微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被膜可以为生活在其内部的细菌提供保护,被膜中可能富集了对人体或者水生生物有害的致病菌,且频繁的基因交流可能产生更多耐药菌。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能借助大洋环流随微塑料在海洋中迁徙,进而可能引起微生物入侵事件的发生。主要对微塑料与生物被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微塑料与附着在其表面的塑料降解菌、微塑料与致病菌、微塑料对微生物迁徙的影响,以及微塑料表面生物被膜中耐药基因的扩散进行综述,对微塑料附着微生物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更好地了解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7.
郭继勋  祝廷成 《生态学报》1993,13(3):214-220
枯枝落叶的分解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枯枝落叶置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分解速率不同。例如,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6种不同生境中的分解存在着明显差异。枯枝落叶位于地表和地下,其分解速率则不同,埋入地下的分解比位于地表的迅速。分解速率与土壤水分、地表温度和土壤pH呈指数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线性正相关,它们对分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生态因子对分解影响的综合分析表明,在羊草草原上,诸生态因子对枯枝落叶分解的重要性依次为:土壤水分、土壤pH、地表温度、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868.
杉木根桩和周围土壤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化感效应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研究了杉木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程度的加深,根桩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减少.根桩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梯度为根系>心桩>边桩;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向外释放并会在土壤中积累,根桩周围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高于非根桩周围土壤.盆栽试验说明酚类物质会影响杉木种子的萌芽率.将田间调查的杉木树高、地径与根桩密度进行相关分析证明杉木根桩保留在造林地上,不利于下一代杉木的生长.建议改革杉木人工林的传统作业方式,造林前将根桩从造林地中清除.  相似文献   
869.
多人同步交互式记录是认知神经科学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可以揭示两个或多个个体的大脑间在社交情境下神经活动的耦合。这一目标仅靠单个大脑活动的记录与测量是无法实现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在进行多人同步交互记录研究中有独特的优势。该方面的研究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多个领域。本研究使用近红外光谱成像对社交情境下自我表露的双人大脑前额皮层的活动进行交互式测量,并使用小波相关来分析双人大脑互动时的神经同步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社交对话时,被试对的大脑间左侧额中回、右侧眶额皮层和右侧额下回下部的活动同步性显著增强。共情能力与社交情境下脑间同步性的强度呈正相关,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右侧额下回。本研究支持了采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多人同步交互记录大脑间神经耦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70.
基于遥感估算方法的干旱区植被覆盖度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浓密植被覆盖区相比,半干旱、干旱地区因植被覆盖较少、空间分布零散的特点,致使利用遥感手段提取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age,VFC)的精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分别讨论了回归模型法、像元二分法和混合像元分解法3种典型的VFC提取方法在干旱区VFC反演应用中的适应性及限制性因素;然后通过分析干旱区纯土壤端元植被指数值(NDVIs)对植被覆盖度的敏感性,将基于地面光谱测量的NDVIs应用于传统方法进行改进,以新疆大黄山典型干旱区为例,使用Landsat-8 OLI数据,进行植被覆盖度反演实验,最后使用实测VFC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理论的全约束最小二乘法在干旱区植被覆盖度的反演精度最高,反演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性(R~2)达到0.989,其次为改进的像元二分法(R~2=0.848)和回归模型法(R~2=0.8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