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6篇
  2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在大鼠再生肝中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由多种细胞构成,肝再生与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细胞分化受基因转录水平调控。为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脂肪细胞分化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作用,本文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Rat Genome230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中表达情况,将三次检验结果相同或相似、在肝再生中表达变化2倍以上、真手术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的基因视为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75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肝再生启动(PH后0.5-4h)、G0/G1过渡(PH后4-6h)、细胞增殖(PH后6-66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PH后72-168h)等四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44、13、30和1;基因的总表达次数为88、58、302和90。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共表达上调313次、下调167次,分为43种表达方式。表明肝再生中脂肪细胞发生和分化相关基因活动多样和复杂。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推测,上述基因不仅调节脂肪细胞分化,而且参与肝再生的生理生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2.
细胞连接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连接是组织、器官形成的基础。为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紧密连接、粘附连接、粘着斑和间隙连接相关基因在肝再生中作用,本文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再生肝中表达情况,将3次检验结果相同或相似、在肝再生中发生有意义表达变化、真手术组和假手术组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视为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4种细胞连接中79、53、109和53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其中,肝再生启动(部分肝切除后0.5~4h)、G0/G1过渡(PH后4~6h)、细胞增殖(部分肝切除后6~66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部分肝切除后72~168h)等4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和基因的总表达次数为124、43、122、10和249、145、957、306。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共上调972次,下调540次,表明肝再生中大多数细胞连接相关基因表达加强,少数基因表达降低。它们表达的相似性分为均上调、上调占优势、均下调、下调占优势、上调和下调相近等5类,涉及102、38、73、27和16个基因,它们表达的时间相关性分为0.5和1h、2h、4和6h、8和12h、16h、18和48h、24h、30和42h、36h、54和60h、66和72h、96h、120h、144和168h等14组,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具有阶段性。它们的表达模式分为41类,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肝再生中基因表达变化和表达模式推测,肝再生早期和前期间隙连接形成增强,晚中期和后期间隙连接形成减少;早期、前期和后期粘着斑形成增强;紧密连接和粘附连接的形成贯穿于整个肝再生。  相似文献   
143.
目的研究肾上腺切除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缺陷对Wistar大鼠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单、双侧肾上腺切除后,用GPSCH-CFA诱导各组大鼠产生EAE,并观察临床评分、MBP抗体、皮质醇、Th1细胞因子和脑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与Lewis大鼠的EAE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GPSCH-CFA诱导后,双侧切除肾上腺的Wistar大鼠平均神经症状评分最高为4.60分,发病率为100%,血清中皮质醇水平明显降低和MBP抗体水平明显升高,IFN-γ、TNF-α和IL-2水平均明显升高,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中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和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双侧肾上腺切除导致HPA功能缺陷能显著增加Wistar大鼠诱发EAE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观察和比较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视力、虹膜新生血管退化情况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患者眼压控制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5.
目的:通过建立脾细胞移植和脾片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来观察脾片移植早期体液免疫功能恢复状况.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行脾切除术,B组为脾片移植组,C组为脾细胞移植组,D组为睥细胞脾片联合移植组,在建立模型前、及模型成功后1周、4周、8周抽血,检测外周血IgM、IgG、Ig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脾切除后IgM逐渐降低(P<0.05);B组移植后8周IgM接近正常(P>0.05);C组移植后IgM到4周逐渐接近正常(P>0.05);而8周逐渐降低(P<0.05);D组术后4周和8周接近正常(P>0.05);在术后1、4周C和D组与A和B组有差异(P<0.05),在术后8周B和D组与A和C组有差异(P<0.05).而IgG、IgA在四组术前术后变化不大(P>0.05).结论:在脾片移植的基础上联合脾细胞移植能弥补脾片移植旱期的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6.
[目的]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UvrB蛋白,优化其表达和纯化的条件,并初步研究其对抗紫外线伤害的功能。[方法]克隆大肠杆菌MG1655菌株UvrB编码序列,采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 Waldo-GFP-UvrB,并转入BL21(DE3)表达菌株诱导蛋白质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以及分子筛层析的方法纯化蛋白质,采用紫外光刺激的方法研究其细胞内功能。[结果]成功构建UvrB表达载体,获得UvrB在BL21(DE3)中重组菌株,其表达条件为22℃,0. 2 mmol/L IPTG诱导20 h,UvrB以可溶蛋白的形式存在。SDS-PAGE结果显示UvrB蛋白质分子量约76 k Da与预期相符;经纯化后UvrB蛋白质得率约为0. 6 mg/L培养基,纯度> 85%,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结论]研究克隆并构建了大肠杆菌UvrB蛋白的原核表达体系,优化了其纯化方案,得到纯度> 85%的可溶UvrB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UvrB蛋白质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7.
韩雨  张永刚  张雪松  陆宁  毛克亚  崔庚  王征 《生物磁学》2011,(3):515-518,581
目的:目前已证实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是治疗多阶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然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经常发生颈部轴性疼痛。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7棘突保留与否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的67个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67个病人之中保留了C7棘突的29名病人称为A组,未保留C7棘突的38名病人称为B组,对两组病人的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bature index,CCI)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在A组中有51.7%的病人发生了早期的轴性症状,10.3%的病人发生了晚期的轴性症状,B组分别为60.5%和42.1%。B组中42.1%的病人和A组中10.3%的病人在手术后晚期有轴性症状,A组的轴性疼痛发生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保留C7棘突可以降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8.
目的:目前已证实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是治疗多阶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然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经常发生颈部轴性疼痛。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7棘突保留与否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的67个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67个病人之中保留了C7棘突的29名病人称为A组,未保留C7棘突的38名病人称为B组,对两组病人的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bature index,CCI)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在A组中有51.7%的病人发生了早期的轴性症状,10.3%的病人发生了晚期的轴性症状,B组分别为60.5%和42.1%。B组中42.1%的病人和A组中10.3%的病人在手术后晚期有轴性症状,A组的轴性疼痛发生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保留C7棘突可以降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SCLC患者共118例,分为高龄组(≥70岁)26例及非高龄组(<70岁)92例,均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枚数及转移枚数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84.62%,2年生存率为69.23%,非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0.22%,2年生存率为79.34%。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 x2=3.351,P=0.082)。结论:高龄NSCLC患者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获得与非高龄患者一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术式是治疗高龄NSCLC患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探讨利用戴明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路径进行持续改进的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2月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路径的数据。在路径实施过程中使用戴明环的原理遵照既定的临床路径方案实施,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发现路径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总结,解决问题,修正路径后继续实施。结果 近3年共1 861例患者进行筛选,1 539例进入路径,1 408例完成路径,共131例退出路径,退出率8.5%。在戴明环原理的指导下,逐步改进流程,退出率由14.5%逐步降至1.4%。 结论 按照戴明环的原理持续改进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路径,可以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促进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