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6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104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削尾材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祖祥  周志方 《昆虫知识》1996,33(5):280-281
  相似文献   
42.
本文通过对腾冲慈姑Sagittaria tengtsungensis 模式产地的考察,并在查阅了所有馆藏标本的基础上对腾冲慈姑的形态描述进行了修订。有关形态特征的比较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区等研究结果均支持腾冲慈姑和小慈姑为两个中国特有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43.
44.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PiT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虫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为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45.
引自泰国的小瘤龙脑香经13年的栽培观测表明,该树种在引种地生长迅速,超过原产地部分地区;开花结果正常,用种子已繁育出一批新植株;对其落叶量和林下土壤养分的测定表明,该树种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本文还就小瘤龙脑香的利用价值、造林的环境条件要求以及国外种植情况及其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该树种在我国热带地区大面积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6.
多异瓢虫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异瓢虫在山东省德州地区一年发生4代,部分个体5代,以成虫在杂草丛内、残枝落叶及土块下越冬。在自然变温下,卵、幼虫、预蛹、蛹、成虫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8.8±0.52℃和15.0日度、16.97±0.03℃和73.3日度、15.97±0.01℃和10.23日度、15.47±0.05℃和23.05日度、17.6±0.04℃和34.1日度、18.2±0.10℃和170.3日度。据Holing圆盘方程测定,1─4龄幼虫和产卵前期成虫日最大捕食棉蚜量依次力6.7头、36.4头、77.5头、81.3头和68.0头。  相似文献   
47.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空间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叶辉  李隆术 《昆虫学报》1994,37(3):311-316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蛀梢多集中在蛀干木附近。 种群密度以蛀干木为中心向周围呈指数递减,散布半径约30m。在蛀梢过程中,该种群逐渐向新区扩张。在树冠内,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4-10轮枝上。第7轮枝虫口百分率最高。6-7轮枝受害率最大。 树冠上层受害较其下层严重。从树冠水平层次考察,树冠外层虫量相对集中,约为树冠中、内层虫量之和。 树冠内层虫量最少。纵坑切梢小蠹在树冠内的种群分布系由梢径、种群密度、蛀梢行为、降落方式、光照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8.
49.
李毓晶 《昆虫知识》1994,31(3):163-164
在前文[1]中,作者报道了牧鹿蛾AmafaPasus(Leech)的生物学特性。在这一研究中,发现该虫幼虫有15~16龄的龄级,在鳞翅目昆虫中是罕见的。为了证实这个发现,从1983~1991年我们重复进行了饲养和观察研究,肯定了该虫有15~16龄的龄级。1测定方法测定方法是将野外捕捉的牧鹿蛾成虫放养虫笼中产卵,再将卵移至培养皿中,待其孵化。孵化后的幼虫用小毛笔分别移到另外的培养皿中饲养。1983~1987的5年中每皿放幼虫1~20条。用蚧虫,竹节上的粉末、笋箨、米饭花、女贞等新鲜树叶和干枯的嫩叶、花蕾等分别饲养。从1988~1991年采用每皿饲养1…  相似文献   
50.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