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71.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与5个四倍体小麦种——硬粒小麦、波斯小麦、波兰小麦、埃及小麦、东方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和回交。杂种F_1育性分离比例是:不育株与可育株为1:1,染色体构型为14Ⅱ+7Ⅰ。不育株的回交后代是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分离出的不育株数逐次减少,可育株数逐次增多,极显著偏离1:1;BC_3不育株绝大多数染色体构型为14 Ⅱ+1 Ⅰ,带有一个单价体,BC_3可育株染色体构型为14Ⅱ。杂种F_1的可育株,其回交后代全是可育株,没有分离出1株不育株。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与3个六倍体小麦种—印度矮生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穗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和回交,其后代育性分离比始终为1:1。测定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不育基因是在D组染色体的某个染色体上。因而这个基因不能直接导入不含有D组染色体的小麦种中去,如硬粒小麦。  相似文献   
172.
蜂王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蜂群的群势和生产性能。培育优质的蜂王有利于蜂群的饲养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在育王过程中,育王框所处位置对王台接受率以及蜂王质量均有所影响。本研究基于免移虫育王技术,以中华蜜蜂为研究对象,探究育王框在不同类型子脾之间的位置(封盖子脾之间、幼虫脾之间以及混合脾之间)对王台接受率、蜂王个体形态指标及蜂王卵巢卵黄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育王框置于幼虫脾之间蜂王幼虫接受率和蜂王卵黄原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封盖子脾,但对蜂王个体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3.
分别用Pst,I,Hind,Ⅲ和EcoR,I三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提菲菲维小麦基因组DNA,再与用相应酶处理的载体pUC119连接,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菌系DH5α之中。转化效率为1.2×210^4/μg。经α互补检测,初步筛选重组子。随机挑取单菌落分别培养,提取质粒,经琼脂糖凝电泳和斑点杂交,最后确定重组子,重组率为43.8%。粗略地估计了克隆片段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  相似文献   
174.
利用3个推广品种(莱州953、山农辐63、陕7859)分别与原产地不同的抗白粉病的6份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Coss.)Schmal.]杂交,得到63个无胚乳的种子,将56枚幼胚接种到N6 0.5mg/L IBA 0.2 mg/L NAA的培养基上进行褓姆培养,得到37个植株。其中莱州953与粗山羊草的杂交结实率和成苗率较高,分别平均为8.58%和4.82%。粗山羊草对白粉病的抗性基因在不同的杂交组合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或抑制。以莱州953为父本,分别与不同组合的杂种F_1回交,大多数组合均得到回交种子,回交结实率平均为1.70%;以莱州953作母本,与莱州953/Y225 F _1回交得到2粒种子,说明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的杂种F_1也能产生少量有授精能力的花粉。以山农辐63为父本与山农辐63/Y219 F_1回交亦得到回交种子。通过对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6个杂交组合的杂种F_1PMCMI染色体构型的分析,一般多出现14个左右单价体和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并观察到可能为A、B组染色体形成的异形二价体;粗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和普通小麦的D组染色体联会正常,可发生自由重组,从而为将粗山羊草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5.
一个CMS水稻育性回复突变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管泽强  蒋琳 《遗传学报》1997,24(6):501-506
以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32A、保持系Ⅱ-32B、恢复力由单基因控制的育性回复突变体(G3和E15),以及两个恢复系(明恢63和IR24)的基因组DNA为材料,用RAPD方法比较分析了各材料间的差别和亲缘关系。发现可育回复突变体和不育系间有一定的差异,但远远小于两个恢复系和不育系间的差异,甚至小于保持系和不育系间的差异,从而在DNA水平上为育性回复突变体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排除了机械混杂或惭复系串粉的可能性。实验也说明辐射可引起基因组内广泛的变异,但大部分遗传的变异并不影响生物的性状和生活力。另外发现突变体中出现的多态片段有二部分也存在于其他品种中,说明辐射引起的突变在整个水稻种群中并不一定是全新的,有的可能属于回复突变  相似文献   
176.
本文报导杉木种子涩籽胚败育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涩籽胚败育过程伴随着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后胚期同工酶带比健籽少一条,胚成熟期酶带强度明显比健籽弱,而丙二醛含量比健籽增高5—10倍。由于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促进了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产生更多脂质自由基毒害细胞,导致胚与胚乳膜质结构破坏,细胞解体而死亡变质。健籽与涩籽同工酶谱的差异,可能是控制健籽胚正常发育的基因表达受到干扰,使形成涩籽的基因得到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7.
是谁给了我们千姿百态的花朵?是谁给了我们万紫千红的花园?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园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很难说清。但至少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没有人类文明就没有花园里这些有别于自然界野生状态下的奇丽花朵。人类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8.
陈庆富  周永红  彭正松  蒋华仁   《广西植物》1998,18(4):325-330
本研究以T型不育系QA1104(具有杂种黄化基因Ch2)和Khapli(具有杂种黄化基因Ch1)为测验种,对中国特有小麦等六倍体小麦类型和一些四倍体小麦类型中的T型胞质育性恢复基因和杂种黄化Ch1基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白麦子类型、西藏半野生小麦、云南铁壳麦、圆锥小麦(矮兰麦)一节节麦人工合成双二倍体以及中国圆锥小麦等类型中未发现T型育性恢复基因和杂种黄化基因Ch1;在斯卑尔脱小麦杜哈米林类型和野生二粒小麦中发现有T型育性恢复基因的存在,但是不存在杂种黄化基因Ch1。在新疆稻麦和中国波兰小麦中未发现有T型胞质育性恢复基因的存在。但在新疆稻麦中普遍含有杂种黄化基因Ch1,在波兰小麦中一些居群有Ch1基因、一些居群无。这暗示:新疆稻麦可能来源于含有Ch1基因的波兰小麦类型,而且可能是起源于波兰小麦与节节麦的天然杂交并经过双二倍体化途径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9.
新型小麦胞质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1种新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素(CMS)-(野生二粒小麦)中国春CMS花药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过程,结果表明;(1)不育系在小孢子发育至单核晚期以前,除了雄蕊心皮化发生率(37.2%)较高外,其花药和花粉发育绝大多数与同核保持系相似,是正常的,仅少量表现异常而导致败育,异常现象主要有:雄蕊心皮化。药室合并,药壁组织喙状突起,绒毡层异常,小孢子母细胞粘连,减数分裂异常,小孢子异常等。(2)不育系花  相似文献   
180.
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是获得强优势种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主要存在如何克服杂种F_1结实率低的问题。影响F_1结实率的因素是很复杂的,部分胚囊败育而丧失授精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因此阐明籼粳杂种雌配子体败育的机理,成了当前籼粳亚种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对籼粳杂种雌配子体败育的细胞学研究特别是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不多。Oka和Doida观察到败育发生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