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4篇
  4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法,从细胞学角度对4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bicor)-8222、ms(bicor)-80(6)、ms(bicor)-5-4及ms(bicor)-5-8的花粉败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4种不育系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雷同,但也因特定核型亦存在一些差异;(2)二角型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与其保持系相似,花粉败育就花药而言,中层有延迟退化、解体的趋势,就花粉粒而言,败育主要发生在二细胞花粉粒后期至三细胞花粉粒期;(3)4个不育系花粉败育异常,主要表现为二分体细胞内有微核出现,内缘壁周缘细胞均呈次生纤维状增生;维管束鞘细咆排列不规则,花粉大小不一;(4)花粉败育与营养供应无直接关系,细胞核对花粉育性及育性相关性状相对细胞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2.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甜菜无融合生殖单体附加系M14的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以及相应的花药壁发育过程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研究,以阐明甜菜无融合生殖单体附加系M14花粉发生与发育超微结构特点以及花粉败育的时期和败育的细胞学特征.结果显示:(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分裂期间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细胞质改组"现象,主要表现在核糖体减少,质体、线粒体的结构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有利于孢子体向配子体的转变.M14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前期Ⅱ和中期Ⅱ形成"细胞器带";正常发育的花粉,小孢子分裂形成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生殖细胞脱离花粉壁,生殖细胞游离于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最初具细胞壁,而后消失,且生殖细胞壁成分与花粉内壁成分相似.(2)三细胞型的成熟花粉含有一个营养细胞和两个具有尾突的精子;每个精子通过两层质膜与营养细胞隔开,含有一个大的精核,长尾突内含少量的细胞质以及纤丝状结构.(3)生殖细胞和精子中缺乏质体.(4)花粉的败育起始于小孢子,大部分受阻于单核-二细胞花粉期,其败育特征为花粉内液泡吞噬作用导致细胞器解体,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或肥大生长致使营养供应受阻,可能是导致单核-二细胞花粉败育的主要细胞学原因.研究表明,白花甜菜第九号染色体的附加可能是导致M14大量花粉败育的遗传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3.
光温条件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是一类与长光高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相反的新种质,通过对分期播种材料自然条件下的育性及人工短光处理后的育性比较分析表明,宜DIS的光敏期为第一苞分化期至第二次枝梗原基和小穗原基分化期(幼穗分化I-III期),在常温下光敏期的短日处理可使育性趋于不育,但在高温下光敏期短日不育效应被削弱,宜DIS的花粉育性在高,低温作用下育性的均出现下降,根据高,低温影响育性的资料分析得到的敏感期基本一致,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幼穗分化V-Ⅶ期)。  相似文献   
114.
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S)及其近等基因恢复系是研究核 质互作机制的重要遗传资源和理想模式体系.目前认为,CMS-S花粉败育是由其线粒体内细胞质不育基因orf355-orf77表达的毒性蛋白引起,而核育性恢复基因Rf3可通过引发orf355-orf77转录本的降解而解除其毒性作用,使花粉育性得以恢复.本研究采用Northern杂交和3′-RACE技术确定了orf355-orf77转录本的剪切位点,并发现在育性恢复的花粉中,orf355-orf77转录本被剪切成小片段之后聚合了poly(A)序列,推测这一过程加速了mRNA分子的降解,是育性恢复的关键环节.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orf355-orf77转录本6个剪切位点的侧翼序列,发现在剪切位点下游10个碱基的位置均含有5′-CCACA-3′序列,推测该序列受到特定功能蛋白的识别,然后募集核酸内切酶对其进行剪切.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玉米CMS S育性恢复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5.
向齐君  吴兰佩XIANG  Qi-Jun  WU  Lan-Pei 《遗传》1994,16(1):35-37
在液体培养基上用0.05%的秋水仙素处理小麦-黑麦杂种幼穗愈伤组织,含秋水仙素的培养基采用两种方法灭菌:(1)秋水仙素与培养基成分混合在一起用灭菌锅灭菌。处理愈伤后愈伤组织无伤害迹象,推测可能是灭菌过程中秋水仙素浓度降低所致;再生植株的育性得到有效的恢复,48.1%的穗子结实,5.2%的穗子结实率达到34.8%;(2)秋水仙素经超滤灭菌后,在常温下与灭过菌的培养基成分混和,处理愈伤后愈伤组织伤害严重,几乎不能分化苗。  相似文献   
116.
The so-called "wild abortive" (WA) type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derived from a wild rice species Oryza rufipogon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for hybrid rice breeding. However,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elated mitochondrial genome has not been reported, and the CMS-associated gene(s) remain unknown. In this study, we exploited a mitochondrial genome-wide strategy to examine the structural and expressional variations in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conferring the CMS. The entire mitochondriai genomes of a CMS-WA line and two normal fertile rice lines were amplified by Long-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to tilling fragments of up to 15.2 kb. Restriction and DNA blotting analyses of these fragments revealed that structural variations occurred in several regions in the WA mitochondrial genome, as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fertile lines. All of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covering the entire mitochondrial genome were used as RNA blot probes to examine the mitochondriai expression profile among the CMS-WA and fertile lines. As a result, only two mRNAs were found to b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etween the CMS-WA and the fertile lines, which were detected by a probe containing the nad5 and orf153 genes and the other having the ribosomal protein gene rpl5, respectively. These mRNAs are proposed to be the candidates for further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studies of the CMS gene.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分别报道国内少见的由尖端赛多孢导致的化脓性关节感染伴骨髓炎和多育赛多孢的血行播散感染。方法取患者1的关节冲洗液和患者2的外周血标本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鉴定致病菌种,并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两个病例分别培养出尖端赛多孢和多育赛多孢。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两种菌对伏立康唑有较低的MIC值,而都对两性霉素B高耐。结论赛多孢菌的感染少见,且难治疗。应加深对少见真菌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8.
陈斌  韩冬  刘保兴  王琦 《生物磁学》2009,(21):4001-4005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实现对大鼠精子超微结构的实时成像,对比观察中药作用前后弱精子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制作少弱精症大鼠模型;运用非接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比观察正常精子和病理性精子在中药作用前后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获得精子头体、颈部和鞭毛等部位的实时超微结构图像。结论:AFM可直接探测精子头体的各种畸形,实现对精子全貌的观测。通过修复弱精子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学缺陷可能是黄精赞育胶囊优选方改善弱精子质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9.
李璐 《广西植物》2023,43(8):1537-1552
兰科是被子植物中多样性最丰富的家族,其雄蕊形态和功能分化在亚科间变化明显,是该物种多样性形成及适应性传粉生物学的研究重点。基于现有研究资料,该文初步归纳了兰科雄蕊发育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现状,为野生兰花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可育雄蕊数目的减少和花粉愈合程度的增加在兰科分子系统树上呈明显的平行演化趋势。(2)兰科雄蕊数目的减少和功能分化与早期花器官发生中存在大量的滞后和缺失、次生融合与分裂现象等密切相关。(3)花药开裂时的4类散粉单元的花粉超微形态特征在亚科、族、亚族、属和种间差异明显。(4)兰科花药散粉单元可以为单花粉粒,也可以通过花药发育过程中源自绒毡层的三类黏性物质而聚合成不同的散粉单元,包括花粉鞘、弹性黏素和其他黏性物质。(5)花药发育揭示了兰亚科的花粉小块结构主要有三类(红门兰型、树兰型和过渡型),树兰亚科的不同数目(2、4、8)和形态(全缘、浅裂、深裂、孔裂)的花粉团是由于花药原基分化出的不育隔膜组织的数目、朝向和位置而形成的。(6)兰科花药发育中,花药室数目、花药壁发育类型、绒毡层细胞核数目、不育隔膜组织分化、胞质分裂类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形式、花粉细胞核数目等在亚科和属间差异明显。然而,由于种类繁多,现有研究资料难以为理解兰科雄蕊发育提供清晰的线索,包括雄蕊的发育模式、散粉单元的形成机制、花药发育的胚胎学特征等。因此,有必要重视兰科雄蕊发育研究,包括扩大取样范围和利用多学科技术方法和修订兰科花形态常用术语等。  相似文献   
120.
类伸展蛋白(Leucine-Rich Repeats Extensins,LRX)是一类细胞壁嵌合蛋白,其N端包含一个LRR(leucine-rich repeats)结构域,C端含Extensins结构域。研究表明,LRX基因家族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水稻(Oryza sativa L.) LRX基因家族是否在调控花粉发育方面具有保守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水稻LRX基因家族包括8个成员,OsPEX3、OsLRX3、OsLRX5位于水稻第1号染色体;OsLRX1、OsLRX3、OsLRX2、OsPEX1和OsPEX2分别位于第2、第5、第6、第11和第12号染色体,其中OsPEX1基因在花粉中高表达,暗示OsPEX1可能参与了花粉发育调控。为此,本研究采用RNAi技术进一步研究了OsPEX1基因对花粉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OsPEX1基因的RNAi转基因植株花粉败育,结实率仅为10%-30%。qRT-PCR分析显示,这些RNAi转基因植株OsPEX1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